随机访问教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机访问教学名词解释
随机访问,又叫随机分组,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分组并不是随机选择一组,而是对每组随机抽取一个学生、随机安排一个访问对象、随机决定访问对象的顺序以及提问问题。
随机访问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随机抽查——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随机访问; a.随机访问——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随机访问; b.随机访问——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随机访问。
随机访问的对象包括:学生的家长、与学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等。
随机访问的要求如下:1.明确随机访问对象的定义;2.确定随机访问对象;3.要求访问对象具有相应的学习能力;4.需要解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难点;5.确定对此学习活动中有关因素进行分析;6.在规定时间内确定访问对象与所提出话题之间能否存在联系;7.提出可实施性问题。
随机访问可以由教师自主选择:如让学生选出“哪几个同学中有能力完成你所指定的活动”;或者“哪几个同学中有几个能成为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角色”等。
这类选择通常以小组形式出现:在指定时间内由教师或其他人员抽取若干同学作为活动一方对另一方实施随机访问:另一方不能参与到随机访问中去:另一方不能提出与问题有关的解决方案或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向师生征求意见:另一方对此问题无必要做出回答前后矛盾:另一方能进行补充说明(如说明)。
1.随机抽查
教师在确定每组的一个或几个学生后,要随机抽取若干生作为随机实验者,再将这些学生随机安排到教师所指定的小组去,完成特定任务,如作业或练习等。
在此过程中可作如下处理:1.在时间上,要保证所选定的班级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指定任务。
2.在数量上,要保证该班级人数少于指定的班级人数。
3.在方法上,要保证该班每位师生都能参与随机抽查过程,并被随机抽中到教师所指定小组去完成任务。
4.在活动的时间上,要保证此段时间里能组织好整个活动。
5.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要确保随机抽位不受影响。
6.在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之间如何相互协调等问题都是随机抽查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2.学生自定动作
学生自定动作指各班学生自主地完成规定的某一种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形式。
在教师精心组织的活动小组中,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是有一定兴趣或有兴趣,并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小组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教师对这样一类学生进行随机访问,有利于使其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范围,增强其学习本事,提高其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对于语文课上“生字拼音,读不出来”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看图片或者请其他同学教给他们读字母“q”以及拼音“q”的方法并让他们自学。
这时有的幼儿还会举手发言讨论这种拼音不认识的字读法该怎么正确读出的问题;有的幼儿会在老师要求下举手发言;还有一些幼儿虽然没有举手而是说“啊”;有的幼儿还说“我们把这个音记下来吧”;有的幼儿则没有说出来是什么字,而只是说“我们把这个音记下来吧”等等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模仿这些动作而做出反应(如观察幼儿动作时可以观察幼儿眼睛是否闭合)来判断有没有正确记住某个字,可以根据已掌握的字母特点来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该字。
学生自定动作也可以采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自行创编一些练习本或活动教具来指导他们学会操作等方式来训练他们的行为习惯。
如“请你给我们看看有关数字‘10’和‘7’如何计算?
3.随机抽查中“他”的行动
随机抽查是指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学生和“他”进行互动。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中具体活动的实施者。
对于随机抽查,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a.时间要足够。
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内,“他”才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也就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如果“他”在这一时间内没有行动过,教师就会认为他已经“做”完了全部的活动;即使他表现很好的话,也不能说明他“做”完全部活动了;因此要把握时间间隔,确保“他”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活动中去。
b.互动要充分。
“他”的活动要有意义——当随机抽
查有意义时,“他”就是参与者及被抽查者,反之则是旁观者;要把握好“他”与抽查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被抽查者应理解随机访问只针对“他”这一个环节,而非其他环节;要善于把握组与组之间沟通交流的方法——用教师和被抽查者来沟通交流;要尽可能让“他”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努力让他成为活动内容的主体及被检查者之间的互动。
4.随机挑选对象
所谓随机挑选对象,就是从某种学习目标或者需要选择某种学习者的某一方面出发,根据不同的对象,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挑选。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学生作为学习对象,以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可以在学习内容涉及数学时选用《生活中的数学》一书有关内容时,在选择《生活中的数学》一书时先用教师选定的小学生担任“作者”;然后再选取“作者”所在班级的一名学生(不是全体学生)作为“作者”;最后再选取“作者”所在班级中的四名同学作为“作者”。
再如,可从一名同学作为随机访问对象进行学习。
如果对他进行随机访问,也可从不同层次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身上选取适合他的对象(不是全体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要求一名学生读课文《太阳上有鸟吗》但不能读完全篇;要求另一名学生读完全篇;要求他读完全篇后思考……(见表1)。
随机挑选对象的优点是能更好地选择学生并保证其能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所学知识;缺点是活动内容比较复杂,并可能使一些学生失去积极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等。
可以按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随机访问,以便更好地进行学习。
5.选择学生方法:小组合作、个人自我思考、教师提问、观察对比等
A.小组合作: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特长,通过共同努力、相互交流、讨论获得。
B.个人自我思考:学生根据各自的条件和经验选择,自己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C.观察对比:教师结合教学过程,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观察自己与他人是否存在着差异。
D.自我讨论:将个体与集体联系起来。
E.自我介绍:让每一个学生介绍自己参加这样的活动时的感受,使大家相互了解、相互认识。
F.自我总结:让一组同学总结学习中取得了哪些进步和成绩。
G.观察对比: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活动体验不同类型、不同水平同学之间做比较,发现不一样之处;对同一对象反复观察,以提高观察力,使经验得到积累和丰富。
F.教师提问/对比:与之前相同之处的出现。
F.教师给出问题:是一个比较答案还是否定答案?
6.学生个人行为的分析
学生个人行为的分析,也叫分析学习动机、态度和行为等的分析。
学生个人行为的分析主要是针对不同群体的学习者,其原因不一样,对问题分析也有差别。
随机访问是一个综合性活动,从学生个人出发,可以在整个组中全面考察不同层面上的学习情况。
随机抽查是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进行检验的一种方法,而随机访问是一个全面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分析、识别,学生本人的表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判断等几个方面。
如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可以这样问:“你觉得谁更适合做一个学习者?”“你觉得谁更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这些问题都可以由随机访问获得解答。
但随机访问毕竟还是有它自身的局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