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与朝鲜族族群认同——以H省S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朝鲜族作为一个跨境民族,其族群认同意识一直受到学界以及社会的关注。
由于自身特殊的历史经历,朝鲜族族群认同意识一直处于一种变化发展之中。
一直以来,对于朝鲜族的族群认同的研究多从现代化背景下的跨国流动入手,探究朝鲜族族群认同的动态变化,甚少有从朝鲜族自身内部切入来研究其族群认同的稳定性。
本文从朝鲜族曾经赖以生存的水稻种植这一角度切入,对我国东北地区某朝鲜族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探讨水稻种植在维系朝鲜族族群认同的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多样性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而族群认同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跨境民族族群认同的研究对于我国边境地区建立和谐的族群关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朝鲜族;水稻种植;族群认同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As a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 Korean ethnic identity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and social attention. Due to their own special historical experience, the Korean ethnic identity consciousness has been in a change and development. For a long time, studies on ethnic identity of the Korean ethnic group have mostly started from the transnational flow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to explor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ethnic identity of the Korean ethnic group, and rarely studied the stability of ethnic identity of the Korean ethnic group from the intern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rice planting, which the Korean nationality once depended on for survival, makes a field survey on a Korean nationality villag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rice planting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ethnic identity of the Korean nationality.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The cultural diversity can provide an inexhaustible innovation impetus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ethnic ident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of cross-border ethnic ident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s border areas.
Keywords:t he Korean;rice planting;ethnic identity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 I 绪论 . (1)
一、选题缘由与背景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四、研究方法 (7)
五、相关概念界定 (8)
六、调研地点概况 (9)
第一章 朝鲜族的水稻种植与历史记忆 (10)
第一节S村朝鲜族的历史溯源 (10)
一、朝鲜族迁入的历史背景 (10)
二、逐水田而居的聚居地选择 (12)
第二节关于水田开垦与水稻种植的公众记忆 (13)
一、移居初期的水田开垦 (14)
二、定居后的水稻种植 (15)
本章小结 (17)
第二章 以“米”为主的饮食文化 (19)
第一节稻米:不变的主食 (19)
第二节糯米:节日的珍馐 (21)
第三节米酒:必备佳酿 (23)
第四节酱:别具特色的副食 (24)
本章小结 (25)
第三章 水稻种植与朝汉两族的互动 (26)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语言的互动 (26)
一、S村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 (26)
二、朝鲜语在青年群体中的尴尬地位 (28)
第二节朝汉两族的通婚 (29)
第三节双向的污名评价 (31)
一、朝鲜族对汉族的“污名” (32)
二、汉族对朝鲜族的“污名” (33)
本章小结 (34)
第四章 水稻种植与朝鲜族的现代生活 (35)
第一节被“抛弃”的水稻种植 (35)
一、谋生手段的改变——外出务工成为主流 (35)
二、简化的仪式与淡化的符号——生活方式的变迁 (38)
第二节藏在深处的族群认同 (39)
一、政府行为影响下的族群认同 (39)
二、藏在深处的族群认同意识 (41)
本章小结 (42)
结语 (43)
参考文献 (44)
致谢 (4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8)
独创性声明 (49)
绪论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背景
19世纪中叶后,朝鲜族从朝鲜半岛陆续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并依靠他们在开垦水田以及种植水稻方面的经验在这片土地定居、扎根、繁衍。
而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伴随着全球化及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现象又出现在我国东北的边境地区,这也使得我国境内的朝鲜族面临着种种社会问题,如人口负增长、人口流动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民族文化的缺失等等。
部分学者认为,朝鲜族的凝聚力正在逐渐弱化。
同时,作为跨界民族的朝鲜族,朝鲜族的族群认同问题也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
水稻种植无论是对朝鲜族自身的发展,还是在中国境内的朝鲜族融入的历史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与之相关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朝鲜族的整体性格与气质。
因此,对水稻种植与朝鲜族族群认同之间关系的考察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的朝鲜族由于特殊的历史变化和现实经历,其认同意识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有着鲜明的特点。
目前国内关于朝鲜族族群认同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流动等方面,从水稻种植角度切入对朝鲜族内部族群认同及其变迁的研究较少。
本文从水稻种植角度切入,结合田野调查的资料,研究水稻种植与朝鲜族族群认同各方面的关系。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以族群认同为视角,从水稻种植切入,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田野材料,探讨水稻种植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在朝鲜族族群边界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而在这个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独属于朝鲜族的文化符号,并考察在现代背景下朝鲜族族群认同的变迁现状。
(二)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一直以来,族群认同问题都是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界颇受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注的问题。
随着西方族群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中国,族群认同的研究在国内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在我国,关于朝鲜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研究都已经非常深入,在民族学与人类学领域,关于朝鲜族的种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研究为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关于朝鲜族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研究方法的参考。
人类学研究方法有着较强的自身的特点,需要研究者深入到调查对象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所进行的调查要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该田野点的真实面貌。
笔者调查的S村是一个以种植水稻闻名的朝鲜族村,该村朝鲜族人口占到全村人口90%。
通过应用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对S村朝鲜族进行全面的考察,用事实依据来验证相关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国内关于朝鲜族族群认同的资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不同族群认同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族群互动的关系,加深对该族群和民族的认识。
同时,朝鲜族作为一个跨境民族,与境外的韩国朝鲜族有着相似的历史渊源、文化心理特征及,同时具有相同的语言甚至宗教信仰,认同意识及族群认同意识方面具有一些其他民族不具备的特点。
天然的文化情感联系使朝鲜族对另一边的同胞抱有着一些想象。
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这无疑对朝鲜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他们的族群认同及对国家或民族的认同意识也有相应的变化。
因此,本文对朝鲜族族群认同意识的调查与研究能够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朝鲜族身份的厘清,为朝鲜族族群认同意识的发展变化提供一些参考。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族群认同理论
1.关于族群的定义
最早对族群试图去下定义的是马克思·韦伯,他主张共同的体质、血统和历史记忆是构成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
在他看来,族群是与阶级、地位、政党相对的概念,族群是那些因体质类型或习俗,或是记忆有相似性而对共同的血统享主观
绪论
信仰的人群。
①可见他认为共同体质、血统、历史记忆组成的意识决定了一个族群,而族群的这些特征传播至外界,由此与其他族群区别开来。
这一观点主要强调族群的先天性与客观性,却忽略了族群成员的主观意识。
挪威人类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在《族群与边界》一书中指明族群是这样一群人:“第一,生物上表现出非常强的自我延续性;第二,会共同分享基本的文化价值;第三,会行成交流和互动的领域;第四,具有自我认同,同时有被他人认可的资格。
”②总的来说,这一观点强调了主观性在族群认同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他人的认可对个体族群认同的影响。
在族群广义上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是科威特的穆罕默德·哈达德所界定的,认为族群是一种社会上特有的因素,由于不同的文化和血统而形成不同的群体。
③由于体质或文化上的特点不同,与社会上其他群体区别开来,形成一种共同体。
④根据上述几位学者的观点,“族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为了区分“你”和“我”的客观标志,这种客观标志在我们可以日常生活中轻易所见,或通过历史明确区分开来,而这个过程又会伴随个人主观意识的发挥。
2.族群认同理论
(1)原生论
原生论,又称根基论。
启蒙运动之后,理性主义思潮影响广泛,德国的浪漫主义代表对理性主义思潮进行了反思。
他们认为,族群的认同主要源自根基性的情感联系,具有强烈的自然性和稳定性。
这一理论流派主张将族群共同的起源作为区分族界的标准。
原生论内部又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派别,文化历史学派,以解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为代表;社会生物学派,以社会生物学家皮埃尔·范登伯格为代表。
①兰林友. 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5):26.
②[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主编,李丽琴译. 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
③[科威特]穆罕默德·哈达德. 科威特市的民族群体和民族等级结构[J]. 民族译丛,1992(5):
39.
④[科威特]穆罕默德·哈达德. 科威特市的民族群体和民族等级结构[J]. 民族译丛,1992(5):4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工具论
工具论,又称情境论,出现在原生论之后。
这一观点认为,族群是一种在对于有限的资源的竞争中形成的社会、经济或政治现象。
这种对于集体利益的争夺可以激发人们心中的族群意识,对于集体利益的渴望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
由此可见,工具论将认同视为一种工具,是可以在对社会不同权益的竞争中使用的。
个体对于族群的选择建立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非常的理性,并且表现出不确定的特征。
(3)族群边界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就是挪威的弗雷德里克·巴斯,他认为,族群认同的关键不在于族群的文化特质,而在于族群边界的维持,族群内部的认同恰恰产生与族群与外界的交往。
①巴斯的观点将传统的族群与族群认同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族群边界理论使得人们能够从一个更为动态的角度去研究族群认同,超越了之前的根基论和工具论在历史发展方面的局限。
(二)国内族群认同研究
1、古代汉语语境下的“族群”
西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
而到了春秋时期,中国更外狄侵略,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这种危机不仅仅是时局的危机,社会环境的动荡,华夏民族的文化也遭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使得当时的仁人志士深感忧虑。
孔子就是在此时提出了区分华和夷不应以血统为标准,而应以文化为标准的观点。
这一观点的提出非常的超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单一的用血统对不同群体进行区分。
而孔子的观点,则将区分不同群体的界限从血统转向文化,认为只要行周礼之人,就是高等民族,就是华夏人。
反之,如若不行周礼,华夏人也会被视为夷狄。
所以孔子才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有亡。
”②
2、国内学者的观点
①[挪威]弗雷德里克·巴斯主编,李丽琴译. 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6.
②孔子著,杨伯峻译注. 论语·八佾[M]. 北京:中华书局,2017:32.
绪论
孙九霞对“族群”作了这样的界定:同一族群需要有共同的渊源和文化,这种共同渊源是指在世系、血统和体质的相似;而共同文化则是指语言、习俗和宗教等的相似。
在拥有共同的渊源和文化的基础上,成员主观上认为自己的特点区别于其他群体,这种群体被称为族群。
①共同的渊源与文化都是客观的标准,族群外部的人通过这些标准对他们进行区分,族群内部的人员也通过这些标准强化内部的认同。
国内族群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戎先生认为,一直以来,中国“族群”与“民族”的概念都没有被明确的界定,我们在相当长的历史中将“族群”称为“民族”,这是不严谨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的56个民族实质上是西方学术话语中的族群而不是西方政治术语中的民族。
国内学者对于“族群”一词的理解与使用,必须要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仔细的研究与摸索,从而得出其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真正的意义。
②
吴泽霖则认为,族群作为一种自发集聚的群体,其界限在群体的成员被无意识的承认,而群体外部则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
同时,语言或特殊的文化也会导致原本的群体成员被排斥而在度集聚成为其他群体。
③这一定义既认定了族群的社会属性,即社会阶级的确立,又认定了其文化属性,即不同的文化与集团。
3、关于朝鲜族族群认同研究现状
国内的朝鲜族族群认同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聚集地的中国朝鲜族的族群认同。
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中国国内的朝鲜族与韩国地区朝鲜族的交流日益增多。
目前,国内对于朝鲜族族群认同主要是从跨国流动和宗教两个背景下展开的。
(1)跨国流动背景下的朝鲜族族群认同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流动是非常常见的社会现象。
国内朝鲜族的跨国流动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劳务输出、移民和婚姻。
20世纪90年代,韩国经济在亚
①孙九霞. 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 中山大学学报,1998(2):25.
②马戎. 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2.
③吴泽霖. 人类学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54.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洲处于领先地位,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了大量中国朝鲜族外出韩国打工,而中韩关系的改善则为当时的跨国流动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同为朝鲜族,中韩两国朝鲜族之间的文化联系这种流动提供了交流便利,尤其是使得中国朝鲜族对于曾经的同胞产生了一定心理上的期待。
但在实际的流动中,中国朝鲜族想象中的亲近感并没有发生,他们甚至遇到了歧视现象。
朴今海、姜哲荣以及周建新、黄超的文章都指出,去往韩国打工或移民的中国朝鲜族在自身身份的认同上都遇到了一些困惑,同时也遭遇了不同情况的歧视。
他们并没有因为同源的族群身份而获得一些优待。
①这就意味着,韩国人对他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族群认同。
(2)宗教背景下的朝鲜族族群认同
朝鲜族没有全民信仰的民族宗教,在朝鲜族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宗教有萨满教、天道教等,但这些宗教对朝鲜族的影响并不能说十分深远,现在这些宗教已在朝鲜族中绝迹。
②相比之下,外来宗教在朝鲜族的发展更加具有冲击力,其中以基督教为代表,对朝鲜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基督教传入朝鲜族的时间较晚,历史较短,但产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李海淑提出,对延边地区朝鲜族基督徒来说,基督徒的身份与朝鲜族的身份并不冲突,甚至可以非常和谐的共存。
③但作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关于基督教文化与朝鲜族文化如何相适应的角度,对于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能够在朝鲜族内部获得支持的深层原因以及基督教对于朝鲜族的族群认同的影响并没有深入的探讨。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族群概念和理论的传入,为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论支持。
族群认同理论不仅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历史与发展,还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看待现实的中国所遇到的民族问题,帮助我们认识族群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内部的认同感。
①周建新、黄超. 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J].思想战线,2011(2):29.
②李海淑. 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J]. 宗教与民族·学术论坛专辑,2006:194.
③李海淑. 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J]. 宗教与民族·学术论坛专辑,2006:203.
绪论
由于经济与文化的原因,跨国背景下的朝鲜族族群认同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朝鲜族向韩国的流动问题不仅仅受到经济与文化的影响,政治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同时,我们梳理关于朝鲜族族群认同的文章会发现,上世纪90年代的朝鲜族对中韩之间的态度已经因为中国日以迅速的发展状况而发生可改变,这也是我们对于今后朝鲜族族群认同研究所要注意的问题。
4、朝鲜族水稻种植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界对于水稻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20世纪初,“满铁”相关部门开始对中国境内朝鲜移民及水稻的种植与发展进行研究。
日本派出了大量调查员对中国东北地区当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进行了极为详细的调查,包括对东北地区的朝鲜族移民及作物种类和产量等的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国内关于朝鲜族水稻种植的研究可参考文献较少,中央民族大学的李海英博士对朝鲜族的水稻种植历史以及稻草文化所蕴含的朝鲜族审美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吉林大学的金娟红对朝鲜族水稻种植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由水稻而衍生的文化做了详细的描述。
总的来说,目前关于朝鲜族水稻种植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发展历史、水稻种植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稻草文化,这种传统的生计方式影响到了朝鲜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分析与田野调查法相结合。
文献资料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国内关于东北地区朝鲜族的迁入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于文献的梳理得出朝鲜族进入东北的三条主要路径,并分析迁入路径对朝鲜族定居地选择的影响。
第二部分则是对现有的关于朝鲜族族群认同意识的研究的梳理,研究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生计方式额改变对朝鲜族族群认同的影响。
另一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调查获得关于黑龙江省S村朝鲜族迁入的历史的相关资料,并通过观察和访谈得到关于其水稻种植的展开及发展的第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手资料。
尽管现在的响水村朝鲜族在很多生活习俗方面已经被汉族同化,不再具备特别典型的朝鲜族特点,但是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留有一些痕迹。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朝鲜族与朝鲜民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无论是官方或是民间,对于生活在我国的朝鲜人并没有一致的称呼,现在我们也能经常听到的“高丽人”、“鲜族人”、“朝鲜人”等不同的对于朝鲜族的称谓,这些称呼都具有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并因种种原因被民间沿用至今。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朝鲜族自治州成立,这标志着朝鲜族在我国的合法身份被确立,朝鲜族正式成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
因此,本文中的“朝鲜族”是专指获得中国合法身份和国籍的朝鲜人群。
“朝鲜民族”所指的人群比较泛化,指的是包括朝鲜半岛朝鲜人、中国朝鲜族和居住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朝鲜族人群整体。
①
(二)族群认同
学者徐杰舜认为,族群是在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的基础上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的认同;二是自觉为我;三是一个社会实体。
这一对“族群”的定义,本身就强调“认同”在族群概念中的必要性。
②同时,族群认同发生的前提是有不同族群间的互动发生,只有接触过不同的文化,才能产生对自身族群文化的认同感,才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归于某一个类比群体。
(三)历史记忆
台湾学者王明珂将社会记忆区分为三种不同的具体社会意义的记忆: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历史记忆。
③历史记忆是指在一个社会的集体记忆中,有一部分流传的记忆可供人们追溯自身群体的共同起源以及历史演变,以区分社会人群的不
①李晶. 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3.
②王希恩. 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 民族研究,1995(6).
③赖国栋. 历史记忆研究——基于20世纪西方历史理论的反思[D]. 复旦大学,2009:21.
绪论
同层次,而这种记忆则以一种社会认定的形态存在。
①
六、调研地点概况
S村位于中国东北地区H省哈市下属的一个县,是该县唯一一个朝鲜族村。
始建于1960年,由当时的居仁公社的满家店屯、平坊公社全孝村、民和公社华宾村三处朝鲜族聚居区组成,下辖5个自然屯(7个行政屯),距县城16公里,同三高速和哈同公路贯穿其全境,交通便捷。
S村占地面积8.45平方公里,户数287户,人口1056人。
有耕地面积4168亩,其中包括水田面积3336亩。
S村附近有河流及水库,这也是朝鲜族选择聚居在此处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水稻,村里还种植玉米以及黄豆等农作物。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村民出国打工,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村中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从种地变为外出务工。
2014年,为响应政府的撤屯并村计划,原本的S 村在撤并5个自然屯后,建成了8栋楼房,成为了一个封闭管理的住宅区。
截至到笔者2018年12月前去调查时,这个封闭的朝鲜族住宅区只剩下几十名长期居住人口,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住宅区中的部分房子也被原本的朝鲜族村民卖给了汉族人。
①赖国栋. 历史记忆研究——基于20世纪西方历史理论的反思[D]. 复旦大学,2009:2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朝鲜族的水稻种植与历史记忆在人类社会中,记忆不仅是一种个体的官能,同时也存在社会记忆这一具备群体属性的记忆。
记忆在传递的过程中也会塑造个体的身份,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
①在族群的融合、传承、代际更替的过程中,族群的群体记忆以口述史、典籍等方式传播及流传至下一代,构成了族群集体记忆的基石。
王明珂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中经历的记忆会形成个体的一种心理构图,当这个个体以某群体成员的身份与他人或群体产生互动时,就会在已经形成的心理构图上建立对于社会的认同。
这种回忆有着集体性的属性,被反复强化,从而达到了凝聚群体内部成员认同的目的。
②因此,一位共同的祖先、一段共同的历史往往会成为维系族群成员的情感与彼此认同的纽带,族群记忆则有着强大的凝聚内部成员的力量,强化了族群的内部认同,维持了族群边界的稳定性。
在笔者与S 村朝鲜族村民的交谈中,他们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在什么时间从朝鲜半岛迁徙过来,为何没有选择离朝鲜半岛距离更近的延边地区定居,而是又经历了一番跋涉后来到了黑龙江地区。
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向别人讲述自己民族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以及种植水稻的经历,无论是亲身经历的一代还是他们的子孙后代。
这些故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构筑了该地区朝鲜族的共同记忆。
历史记忆是S村朝鲜族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族群认同中具有现实性意义。
第一节S村朝鲜族的历史溯源
一、朝鲜族迁入的历史背景
关于朝鲜族具体从何时开始逐渐迁入我国境内这一问题,学界一直以来存在着颇多争议。
但关于朝鲜族大规模迁入我国的移民高潮时期,基本可以确定始于
①[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著,王鲲译. 身份认同的困境[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36.
②高源.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 青海民族研究,20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