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欣赏”题(教材题、高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做“表现手法欣赏”题
一、教材例题:请从文中摘出一些警句,并加以欣赏。
(《归去来兮辞》,高三上,P72)
示例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形式上对仗优美,内容上寓虚于实,将作者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寄托在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同时又富有哲理意味,把读者引向深邃而高邈的境界。
【解题思路】欣赏点在好,即以好形式(表现手法)、写好内容、达到好效果(作用)——作者:情感;读者:享受。
示例二:联系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的艺术境界。
(《采薇》,高三上,P70)
【参考答案】本诗以远戍归来的士兵口吻追忆征战生活,前五段写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难归家的原因,这里是结束段,两个画面,将往昔的温煦景象和如今的凄凉景象对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而不露,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先以乐衬哀,接着以哀显乐(本应有但实际上无的归家之欢愉),烘托出归乡士兵内心的凄凉悲怆和孤苦。
二、高考链接:
※① 2011年高考第9题: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解说】解答“作用类题”,可从语句的内容(主旨、情感等)、结构、修辞手法多角度去思考。
就本题看,属于独立成段,显然是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联系上文第5段探寻鹭鸶离去的缘由,很痛心,这儿“反复”一下,自然是强调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
同时,从结构看,本段从上文的回忆过渡到又见鹭鸶的现实中来,并点题。
☺【补说】本题可从5个方面展开思考。
1、标点符号——感叹号,喜悦之情;2修辞——反复,突出强调喜悦之情;3、词语——“又”表示同样的事情已发生过,现在再一次出现。
作者把20多年前所见鹭鸶的情景与眼前再一次出现的景象联系起来,虚实互补,相映成趣;4、结构——承上启下,照应题目;5、主旨——渴望人鸟共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答案便顺理成章了。
【满分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每个要点1分。
)
※② 2010年第9题: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先看原文。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解说】常见的“表现手法”有:铺垫、衬托、对比、类比、象征、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写实与回忆、联想、想象、引用)、动静相衬、以小见大、人称运用等。
做这类题时,第一步,要指出所用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该手法的运用;第三步,写出该手法的表达效果(作用)。
基本思路是“手法为起点,主题表达为落点”。
就本题而言,这段写母亲上山途中,山林深处的鸟鸣引发了她有关抗战时期在天目山青春岁月的回忆(虚实可见),以及被捕后目睹烈士萧洪明坚毅坦荡的形象。
【满分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三种手法答对一种得2分,答对作用得1分)
※ 2010年第23题: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先看原文。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解说】本题分轻量大。
注意题干中要求分析的对象:“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与“时闻声如蝉蝇之类”所要分析的对象是不同的。
后者(非考试)是比喻手法,以蝉蝇之声表现耳闻之声,说明声响之微;而前者则表现耳闻之声似有实无的特点,手法是以声衬静,突出九疑山之静。
若审题不细,可能谬以千里。
【满分答案】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答对一点得1分)
【观察】考文言文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提醒“文”越来越被重视。
2010年考了两道“手法题”,后续走势值得关注。
三、巩固练习: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为例,试作欣赏。
〖存档〗用对偶句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借景抒情,景中藏情,表达了作者农事劳作之余自由闲适的生活情境,展现了归隐之乐,给读者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