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三个小滑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忆341980年代三个小滑稽
■ 徐荣芳
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成立之
前,艺术大师笑嘻嘻费尽心血,
日夜操劳,忙进忙出,忙碌数
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有红
花,没绿叶,戏演不了。

招学
员,远水救不了近火。

怎么办?
他不愧为老“大公”老团长,灵
机一动,独辟蹊径,找出新路,
吸收群众文艺积极分子。

他与杨
华生两人一起东奔西走,四处观
摩业余演出,当侦探。

功夫不负
有心人,慧眼识宝,终于觅得了
佼佼者王汝刚、林锡彪、王津波
等六个年轻人。

进了团,一个个
生龙活虎,朝气蓬勃。

上了台,
一个个初露锋芒,崭露头角。


过老滑稽训导,入了门,又一个
个成为后起之秀,走红上海滩。

我本越坛艺人,进厂十年,
调令一来,成了新兵。

改天换
地,相遇小滑稽。

一来二去,有
了鲜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多多,
其中三个。

台上做戏妙,台下做人好
第一个进团的是王汝刚。

开山门演出《七十二家房客》小
皮匠、《苏州两公差》小警官、
《糊涂爷娘》小宝。

一一亮相,
以“三小”名扬四方,竖起一块
牌子,站稳脚跟。

不仅台上戏做
得妙,而且台下人做得好。

在和
他的来往中,我深有体会。

他厂里是“厂医”,进团
是“团医”。

有人不舒服,他跑
来跑去忙个不停。

对老艺人照顾
得无微不至,对其他职工亦是如
此。

记得第一次赴苏北演出,我
体弱多病,水土不服,卧在床
上。

他一次次测温度,量血压,
送药送水,关怀备至,我很感
动。

还有团里伴奏员小曹身患重
症,王汝刚夜里演出,白天不辞
辛劳一趟趟跑医院,找医生,问
寒问暖,胜似亲人。

小曹临终前
对我说了一句话,王汝刚真好!
泪水横流的肺腑之言让我感动。

热心人王汝刚在团里是出了
名的。

为了观众需要,有时团里
分两队,一队去外地演出。

有一
次不巧发工资,他一家家把钱送
到家属手里。

这件事我丈母娘一
直惦记着,只要电视台一出现王
汝刚,她就会说,王汝刚阿拉屋
里来过!还有一件事,团里无人
晓得,只有我知道,使我始终难
忘。

我家九平方米斗室,女儿渐
渐大了,生活十分不便。

上海寸
金之地,地小借天,搭个阁楼。

老城厢家家户户有阁楼,都是
“七十二家房客”。

说搭阁楼,
谈何容易?一来房管所决不会同
意,二来自己搭最大问题:哪里
去弄木材?木材行有的是木材,
没有房管所证明,此路不通!我
向团领导诉说困难,领导虽同情
而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正在我
愁眉百结时,王汝刚突然一把将
我拉出门外,笑眯眯地对我说,
我有办法解除你烦恼。

我知道他
路道粗又是热心人,急切想晓得
啥办法。

他有个同学在南市木材
行做经理,这事定能办成!他随
即写了便条。

我顿时笑眉心乐,王汝刚林锡彪王津波
访忆35
乐不可支!回家告诉妻子,拉手同乐。

南市木材行新开河附近,离我家几步路。

我一进去递上纸条,年轻的女经理二话不说,问我要多少,我说九平方米一阁楼,不费吹灰之力弄到了木材。

妻子厂里工人做了铁架子,铺就地板,上了红漆打了蜡,光亮如镜,成了老城厢第一阁楼!一眨眼我变成两室户,上房下厅,舒服多了。

我万分感激王汝刚,他解决了我天大困难。

几年后,我乔迁浦东,阁楼消失了,所在地变成古城公园,但我心中的阁楼永不消失。

王汝刚继承了老一辈的艺术,还传承了老“大公”的优良传统,“人人创作,个个动手”。

一日,他特地跑来找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很适合写滑稽小戏。

他的意图我领会,也正合我意。

我乐意和他合作。

他是个“三强”之人,记忆力强,模仿力强,表达力强。

在苏北演出《敲一记》,白天走街串巷,近距离接触当地人学方言,三句话一说,对方的语音就学到手,夜里就在台上派用场。

现在他的表达力感染了我,故事牢牢记住。

开了一个夜车,我俩第一次合作,一帆风顺,小戏《虚假的爱》一上台,成功了!
我爱看王汝刚的戏。

他演戏轻松、自然、放得开。

团里创作排演第一个戏《敲一记》,王汝刚和林锡彪也是第一次离开老滑稽独挑大梁,一个机智聪明,一个憨厚老实,两人性格各异,又是第一次自己创造的成功人物。

12年后,他俩双双成了国家一级演员。

王汝刚得了白玉兰戏剧奖,又被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还任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等数职,工作繁忙,他依旧是有求必应,乐于助人。

迎世博会时,周家渡街道要出一本书,我写了一篇文章涉及王汝刚,编辑要求我提供一张与他的合影。

我四处打电话找他,找了两天未找到,我又打电话到他家,他正好在家。

我不好意思地说出了我的要求。

听说为世博会出书,他一口答应。

第二天约我去艺海剧场。

这几天,他正在紧张地与“上滑”封闭式联合排戏,我和女婿背了照相机到达目的地,他早已细心地安排好了拍照地方。

王汝刚为我做了好多事,感恩万千,我曾写了一篇小小说,两篇小散文,以表达我心声!这次写了他和我的故事,又一次表达我心声!
亦师灵犀通,亦友情意重
第二个进团是林锡彪。

打炮戏《糊涂爷娘》,顶替沈一乐一角,演得毫不逊色。

笑嘻嘻十分满意,他看中他身上有沈一乐影子,长相娃娃脸,体型又相似。

沈一乐,老“大公”之“杨、张、笑、沈”,前辈滑稽艺人沈菊隐学生。

林锡彪的表演诚朴、稳重、憨厚。

他的唱功不亚于沈一乐,有扎实的基础,他的绕口令吐字清晰,口齿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会多种方言,还会口技,又会拉二胡、弹琴。

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创作上是好手,也是
多面手。

我和他合作过几次,受益不浅。

剧团成立伊始,还未有编剧,徐指导员交给我一个任务,电视台一个节目上海说唱,配合新婚姻法,近亲不能结婚。

他说任务完成得好不好,关系到我团声誉,尽快写出本子,越快越好!这下我犯难了,虽然会动动笔,但上海说唱从未染指过。

听过黄永生唱《古彩戏法》,什么狗头军师,那时我还在厂里。

这个任务接不接,进退维谷。

接吧,电视台要求肯定很严,怕写不好,丢了剧团面子;不接吧,失去一次创作锻炼的好机会。

我战胜自我,一咬牙答应了。

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和重视,我不能辜负了。

我迅速构想了一个小故事,一落笔,一个字也写不出。

时间紧迫,心急如焚,心越急脑子越乱,突然我想起了林锡彪,听说他自编过上海说唱,和黄永生很熟,我何不向他请教。

好在我家离他家不远,抬脚就到。

我走进他家,他家好客,他好热心,还烧了年糕汤招待我。

他很直爽,快言快语,毫无保留地细心耐心地对我说了上海说唱的技巧,起承转合的要点。

在他启发和悉心指导下,我终于一稿而就,写出了双人说唱《结婚之前》,顺利地录了像。

林锡彪、乐秀珍合演,播出后效果不错。

这是我俩首次合作,也算一举成功。

从此,我对上海说唱有了浓厚兴趣,经常向林锡彪讨教,他还待茶待点心,热情有加。

他谈论如何区别说与表,何时说,何
访忆36时唱,何时讲,又怎么出噱头。

他对说唱题材吃得很准,要求故
事铺排顺,情节曲折流畅,一张
一弛。

第二次合作了《咖啡馆事
件》,我执笔,他出点子,改了
一稿,又请编剧梁定东加工润
色,作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王津波、马玉梅合演,电台还录
了音,成了团里保留剧目,受到
观众欢迎。

我和林锡彪还合作了单人
说唱《三看余妹》等。

他不仅
创作、演唱,还会作曲、唱腔
设计。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俩合
作《黄厂长搬场》,这是电台
“七一”特别节目,受编辑叶志
超约稿,要求极严。

我汗流如
雨,不怕蚊子叮咬,开了个通
宵。

这是我为林锡彪度身之作,
电台通过后,我把本子交给他,
他根据内容设计了唱,作了曲。

其中难度最大的高潮戏一段唱腔
“新社会工人当了家”,几十句
唱词押韵一个“家”,唱腔设计
得好不好,决定作品成败。

他在
家里一遍遍琢磨,一遍遍唱,又
一遍遍改,一直到满意为止。


他的努力奋斗下,一气呵成,出
色地创作了这段唱腔。

演播时,
他声情并茂的演唱,不禁让人掉
泪。

我也感动不已,林锡彪真有
一手!
我俩的家从老城厢迁到浦
东,隔了条浦东南路。

我去过他
家几次。

他老婆也是文艺爱好
者,有共同语言,又烧得一手好
菜,是贤内助。

我和林锡彪把酒
论艺,其乐无穷。

他爱读书,家
中有不少书,其中有著名曲艺家
姜昆编的一整套传统相声集,足
见他对艺术研究之深。

笑嘻嘻眼光准足,林锡彪
成了沈一乐第二。

他不负众望,
艺术上突飞猛进,塑造了各类人
物。

在与艺术家严顺开合演的电
视剧《王先生与小陈》,演技出
色,独一无二不同凡响地创造了
“小陈”一角,可称巅峰之作。

还拍了电影《股疯》等三部,又
创作了《甜酸苦辣》《地下夫
妻》等滑稽戏,并主演了廿多部
大戏。

他主演的《猪八戒东游
记》还学会变魔术,白纸变钞
票,人称他滑稽“大杂家”。


年来,艺坛上硕果累累,舞台上
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是上海
滩家喻户晓的一代笑星。

小滑稽成老滑稽,我俩见面
已是“六条腿”,都用了拐杖。

林锡彪依然谦逊随和,依然平易
近人,依然不忘知心好友。

我牢
记他对我的帮助,感恩之情,写
了一篇小散文答谢于他。

不料,
他打电话来反而来答谢我,到底
啥人答谢啥人!
相逢如手足 相知谈艺乐
第三个进团是王津波。


在开锣戏《孝顺伲子》中扮演的
不孝之子得到笑嘻嘻的好评,说
此人日后必成大器!他有老滑稽
程笑亭风格。

《看电视》是他拿
手独脚戏,进团见面礼。

他是工
厂出来的,有工人的纯朴,又有
艺人的机灵。

他性格开朗,讲义
气,外向,爽!我的脾气却与他
相反,文静,迟缓,木讷,不善
交际。

然而我俩似乎有缘,他只
说了一句话,便成了知交。

本来,我和王津波素不相
识,作为同事,见了面点点头而
已,也没有共同语言。

一次幕间
休息他突然走近乐队,对我说了
一句话,让我感到惊奇。

他说,
陆芳你认识吧?她妹妹是我老
婆。

陆芳是我过去越剧团老同
事,尹派小生。

她曾关心过我,
要把她妹妹介绍给我,我当时年
纪还轻,不想婚事。

这时,我笑
笑说,你的老婆差一点成了我的
老婆,你就没了老婆!我这句笑
话,立即拉近了我俩距离。

王津波从陆芳那里知道我会
爬爬格子,他不客气地向我要曲
艺本子。

我把双人说唱《咖啡馆
事件》给了他,演出成功。

我俩
关系更密切了,性格各异的我俩
有了共同语言。

一见面,不是谈
创作啥东西,就是谈台上表演有
啥不足之处。

又加上他的搭档马
玉梅原是越剧出身,关系又更进
一步。

一次,剧团去浙江演出,
发生了一件意外事,我俩有了手
足之情。

到了杭州,我们三人上玉
皇山白相。

艳阳天,山清水秀风
景如画,我们在画中行走,微风
徐吹,一路上说说笑笑。

中午下
山,边走边谈论佛。

我不信佛,
佛在我心中没有地位!我嘴上
说,脚下一扭,一阵钻心疼,疼
得汗珠直流,寸步难行。

我坐在
地上,脚肿似小山,王津波二话
不说背上我下山。

古人云,上山
容易下山难,更何况背了一百多
斤的人,一不小心就可能双双跌
下山去。

他不顾一切,咬牙背着
我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脸上汗流
如雨,身上衣服湿透。

我真不好
意思,要下来走,他见我脚肿得
访忆37
像馒头,不忍心把我放下来。

晚上还要演出,必须把我送进医院。

好不容易到了平地,他头子活络,机灵地借来一辆自行车,让我坐上,推了我步行好几里路。

经医生检查、拍片,骨折上石膏,然后又推了我回剧场。

这件事让我感动万分,在我心里一辈子忘不了。

事后王津波一本正经对我说,你不信佛,佛让你吃点苦头!我笑笑说,我信佛了,是佛救我下山的!
我看了王津波的戏,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一进来就成剧团台柱,演过七部大戏,个个人物各异,有血有肉有冷门噱头。

他的戏有看头,耐人寻味,后味无穷。

他演戏出色,演曲艺也别树一帜。

滑稽艺术两个字:噱头!没有噱头就没有滑稽。

有一次,演出前我看他打佛坐,我好奇地问,你是不是信佛?他说非也,想噱头!他有一股子拼劲:与剧中人拼,演出新意特色;与台下观众拼,要使观众开乐(笑);与自己拼,不断出作品。

他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当时,我团独脚戏是小字辈撑市面。

其中有一档独脚戏《学唱外国歌》风靡上海滩,十分火爆,场场笑声掌声不断,欲罢不休,称得上独脚戏王牌,看家戏压台,无人可敌!
王津波拼劲上来了,他要艺术竞争。

他说总有一天,《看电视》也要压台。

他还告诉我,此话不得外传。

我心里一清二楚,《看电视》虽然剧场效果不错,可要和“外国歌”宣战,谈何容
易。

他说了就行动。

他知道我对戏曲比较熟,写过《小百花》也就是各派越剧,也写过《齐天大圣》,各派绍剧,筱昌顺、陈鹤皋、七龄童,全凭唱功。

王津波天生有个洪亮嗓子,中气足,爆发力强,他天天找我谈,我天天脑子想,被他逼上梁山,写了几个小段。

心里有顾虑,《看电视》是梁定东作品,我写小段合适吗?他说有事他负责!他还有个特别之处,怪点子多,脑子机灵。

有一次上台,开口说话,台下有人说他小眼睛,他立刻抓住现场发挥,即兴出口,妙语连珠。

他说眼睛小好啊!眼光集中,看东西准足。

有人眼睛大,眼大无光,不要看不起小眼睛,马上就要流行了!
《看电视》有了新段子,黄梅戏“槐树做媒”用京剧大花脸腔调唱黄梅戏,立即引来掌声。

锡剧“送点心”,说表姐小气鬼,又引来笑声。

越剧“问紫娟”,问出妹妹的存折在哪里,笑声不断。

沪剧“雌老虎”男扮女装,台步、姿态、腔调无不引来一阵又一阵笑声和掌声。

尽管效果比以前好得多,要压台还是短衣当长衫,相差一大段!我对王津波说,《看电视》演到这个程度不错了,可以了,要压台怕是做不到啦!他不响,不说话,默默地走开了。

不料,第二天夜场开演前,他在我身边悄悄说,我要使出撒手锏啦!说完做了个怪脸,急急走了。

“杀手锏”?是绝招,我想来想去想不出绝招是啥,我只得引颈以盼!我相信他的话,
必有好戏!我坐在台上左边,手拉大提琴,眼看出现奇迹。

本来,雌老虎下场阿必大二句唱,雌老虎复上,透个包袱,月票忘记了,现在戏将近结束,还不见“撒手锏”,我心冷了。

突然一声大喊必大啊!只见雌老虎猛然从剧场进口处急急跑,边跑边喊,上台时又“跌”一跤。

顿时剧场炸开了,两旁观众起立,狂笑声、拍手声、口哨声,大有掀翻屋顶之势!
我心中暗暗称道,王津波绝也!后面节目上台,观众久久难以平静,演员迟迟开不了口。

像王津波这样拼命竞争压台戏,滑稽界第一人。

有人说,这不是艺术,是招笑。

我认为招笑就是艺术。

招笑有多种手段,语言、表情、手势、形体、动作,动作是招笑最高手段,卓别林以动作取胜,成为世界艺术大师。

王津波集招笑大成,可谓难得。

不久,他如愿以偿压了台。

中国戏曲战胜外国歌曲,足见戏曲魅力,这在曲艺舞台上史无前例,难得一见!
不以此为满足的王津波,又向我要本子。

正巧我有构想滑稽《拾玉镯》,一饰两角,前书生后媒婆适合他。

他一听喜上眉梢,促我快点写。

等我本子写出来,哪知他看不到本子了。

风华正茂,艺术上如日中天的他,一场车祸,万分惋惜地夺去他生命。

英年早逝,一颗耀眼的明星陨落,让全团人员欲哭无泪,悲痛至极。

我为了惦念他,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长留书上,永留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