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唐家湾区域文化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与唐家湾区域文化价值
[摘要]珠海人杰地灵,近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在各个领域引领风骚的时代先驱,唐家湾出现了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息息相关的一个历史人物群体,丰富和引领了珠海区域文化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这一特殊现象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毗邻的澳门对珠海区域文化的形成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文化价值对珠海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理环境;唐家湾历史人物;区域文化价值
1 引言
珠海唐家湾地处岭南,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北部。

近代以来,在多个领域涌出一大批引领风骚的时代先驱,有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作为太古洋行总办长达六十多年的最大买办的莫仕扬三代,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任总办唐廷枢,中国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大实业家蔡昌。

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探究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目前只是对个体人物的研究,范围非常局限,主要集中在唐廷枢和苏兆征二人身上;是以描述性为主的,以唐家湾为中心的珠海区域文化价值的发掘还远远不够,而对这一区域文化价值的成因的探究更是匮乏,几乎没有。

本文试图仅就地理环境这一因素探究以唐家湾为中心的珠海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2 地理位置与弱势文化创新再造
珠海地处岭南,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局限,珠海一带的开发较之中原和江淮地区明显较晚,在明中期以前,珠海还是一片尚未完全连成陆地的岛屿群。

首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相对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强势文化来说,岭南文化始终属于弱势文化,自从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以来,该地区就划为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

从此,中央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方式、文化礼俗都影响着这一地区,再加上历代战争中所产生的流民以及岭南地区与中原及荆楚蛮越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原主流文化一直主导着岭南区域文化,中原主流文化是岭南区域文化的核心内容。

但是,由于地理上远离中原,岭南区域始终是中央主流文化鞭长莫及的地方,在历代封疆大吏中,岭南籍只是占一小部分。

近代以前,珠海区域文化就处在这样一个大文化背景下。

然而,作为弱势文化的珠海区域文化并没有一直受到中原文化的牵制,而是在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造,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近代国门打开以来,珠海区域文化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形成了留学文化、买办文化、商业文化。

容闳、黄宽、黄胜率先留学欧美,成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驱。

唐绍仪、唐国安作为公费留学生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留美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唐家湾会同村的莫仕扬三代作为英商太古洋行的总办长达六十多年;唐家村人唐廷枢、唐廷植兄弟,族兄弟唐翘聊、唐瑞芝也是广大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买办。

香山县三大买办家族唐家湾就占有两席。

商界巨子蔡昌创立了驰名于海内外的大新公司。

唐家湾人不断地推动着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整合,整合的结果便是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以唐家湾为中心的独特的区域文化,从而引导了岭南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方向,是近代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作为弱势文化的珠海区域文化是如何实现文化的创新再造呢?笔者认为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遥远的距离削弱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处于祖国边陲的珠海虽然以中原文化为其文化的核心内容,但并没有像黄河流域那么厚重的传统文化,而是根据现实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境遇作出适当的调整。

一方面,唐家湾人并没有把读书作为人生唯一的出路,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仕途理想,因此有些人念了几年的私塾就外出谋生了。

唐廷枢只接受过六年的正规教育,之后就从事商业活动。

另一方面,唐家湾人摒弃了守旧、保守、顽固的封建思想,他们敢于和洋人接触,敢于学习西洋先进的经济制度,颠覆中国千百年来“士农工商”顺序,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破冰”意义的先锋。

②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华文化遭遇了危机,在外来文化的挑战下,中华文化本身也在寻找着自身的变革,不能继续主导弱势文化的价值取向;同时,弱势文化在国难当头,其领袖人物将进行文化反思,洞察传统文化的劣根,从而实现对原有文化的创新再造。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在寻找救国图强的道路,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见证了中国人作出的努力,唐家湾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西学东渐的指引下,沐浴着“近代化”风气的浸润,积极向西方学习,形成了不甘落后、开放自由、开拓进取的精神。

3 地理环境与经济形态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农业文化,整个文化的物质基础的主导方面和支配力量是在自然经济轨道上运行的农业。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中国人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农业劳动力与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相结合,由于土地是固定的,中国人的生活范围也是相对固定的,他们建立的社会是区域性的小型社会,不需要与外界进行太多的沟通交流。

农耕民族不需要像海洋民族那样出海远游,也不需要像游牧民族生活地点随牧草、随季节迁徙,几千年下来形成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重稳定的民族心理。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宗法制在中国根深蒂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家庭组成家族,由家族组成宗族,进而组成国家,实现了家国同构。

因此,只要宗法制的农村不解体,中国社会就能获得这种超稳定形态。

位于珠海的唐家湾,却不具备形成这种文化超稳定的条件,居住在唐家湾的居民大部分是由北方迁徙过来的,没有强烈的家族观念,打破了地域上的稳固性,这些都为唐家湾人摆脱守旧、迂腐的封建文化创造了条件。

3.2 珠海地理环境与珠海经济形态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会产生相应的文化。

(三)导师制的作用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
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

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

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
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

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

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

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

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
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
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

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

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

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

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
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

如为保证导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导师集中学习学分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使导师了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选课过程的操作;学院和各系可组织导师学习,使其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学院可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学工部门应向导师发布毕业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以方便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二是完善导师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具体考评办法,对导师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定期进行考核并记入档案,对导师的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金结合起来。

学校可设立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如在学工或教科办设立意见箱,向广大学生做定期导师成果调查,接受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加强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保障言路畅通等。

[参考文献]
[1]李达轩,曾凡东.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03-06-06.
[2]周萍,樊如放.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学研究,200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