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协调金融资源分布的解决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23期
总第798
期
中,应该考虑到环境污染对于国家财政支出的消耗作用,在环境恶化的过程中,人均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升高,将会导致城市区域内的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国家财政支出中不得不划出大量数额的资金,用来进行饮用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策略,不适宜于我国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特别是当前“穹顶之下”等一系列纪录片的问世,导致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废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
大气污染会造成“尘肺”、雾霾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影响人们出行安全,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问题埋下隐患。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入手,展开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工作。
2.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相关要求
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
从短期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计划来看,环境污染会造成经济发展出现瓶颈阶段,最终,经济决策部门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的方式来集中进行环境治理。
推行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性考量,需要国家发展统筹的工作人员,找到两个部分的关键契合点,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四、结束语
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必须契合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道路的现实要求。
大力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适当淘汰部分产能消耗过高的行业,在推动GDP 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工业化与环境优化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崇辉.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08:217-1134.
[2]葛继红.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109:225-144.
[3]程中海.绿洲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17:218-125.
[4]李治国,周德田.基于VAR 模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分析——
—以山东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3,08:211-106.[5]李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关系的初步评价[D].青岛大学,2011,10:223-124.
[6]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17:219-108.
作者简介:郑岑琳(1992.11-),女,汉族,福建宁德,本科,研究方向:工科实验班(环境工程方向),第二学位:金融;刘赓(1992.12-),男,汉族,云南曲靖市富源县,本科,研究方向:环境工程;庄舒(1992.08-),女,汉族,福建省连江,本科,研究方向:环境工程,第二学位:金融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及构建经济圈的思路
增长极理论蕴含的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聚集经济”、“外部经济”、“创新思想”、“报酬递增”等,历史上很多国家都运用过增长极理论解决国家内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并取得成效。
1.增长极理论概述
增长极理论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该理论重在阐述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通过增长极产生的两种效应,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空间”为出发点,并严格阐述了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的不同,佩鲁认为一个国家是有由若干个经济空间构成,是各经济构成部分的经济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几何地理空间。
2.应用增长极理论构建经济圈思路阐释
从地理空间角度来说,增长极可以认为是具有经济高增长率,高技术创新能力,高资本回报率能够拉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区域,增长极其理论实质重在阐述经济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思想,强调把稀缺资源主要运用在发展潜力大,生产率高,经济增长强劲,资本回报率高的产业或地区,促进其发展壮大,与周围地区形成发展势差,并通过市场机制的有效传导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二、增长极理论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原理
实践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了金融资源区域分布的失衡,金融资源的流动和运行有客观规律可循,其同经济发展差异先趋异后趋同的变化趋势相似,在发展的初期,区域差异所产生的市场力量往往发挥着增强而不是弱化分化地区金融资源的作用,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差距的缩小,金融资源的空间差距也会相应缩小。
用增长极的
理论来分析,即金融资源化在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下大量流向增长极,同时使增长极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当增长极作用下,金融资源的流动达到了极化效应的临界点时,金融资源继续流入
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协调
金融资源分布的解决思路
■李宁男
长春科技学院
摘
要:中国金融资源分布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统计数
据上看,从国家整体和分行业分地区的金融增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各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并有不同地区金融资源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我国的金融资源非均衡性分布与经济区域的发展水平有高度相关性。
从国家整体金融发展的视角来看,通过应用增长极理论建立经济圈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可以使金融资源有效推动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增长极;金融资源;非均衡分布
. All Rights Reserved.
增长极失去动力,就会转而寻找新的增长点向增长极的外围地区流动,即发挥增长极的扩散作用。
三、基于增长极理论构建经济圈的必要性
据增长极理论原理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经济增长区域建立经济圈可以有效协调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促进资源整合。
随着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的呼声高涨,中部地区建立以沈阳、哈尔滨和长春为中心的辽三角经济圈,以河南郑州、湖北武汉为中心建立中原地区经济圈,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发展速度较快,而西北部地区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所束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欲解决西部贫穷的局面,迫切需要加快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建立经济圈可以促进各城市相互之间更多的联系形成地区间的多条产业链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入促进资源整合。
四、应用增长极理论构建经济圈的实践举措1.优化东部区域金融资源配置
从具体操作上来讲,培育不同层次的增长极,创立金融中心,发展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
在市场良性竞争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完善股份制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依托发展中小型商业银行,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建设,在发展证券和保险业的支撑下,促进信托业和基金业的发展。
培育现代化的多元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更多的金融机构向县域扩散,为农村信贷和融资提供更多便利。
2.优化中部区域金融资源配置
我国的中部地区可以称得上中等规模的地域增长极,金融资源集中程度较强,直接融资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发展缓慢。
因此优化我国中部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重在提高金融资源总量,改善中部地区金融塌陷现象。
(1)加速金融市场的建设与完善
中部地区的上市公司较少,直接融资比重较低,因此应鼓励并制定相应倾斜性政策使更多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上市融资,有效利用直接融资市场与债券市场,大力发展短期票据融资市场,鼓励公司发展企业债券,丰富货币市场的票据交易品种。
根据中部各地区的金融指标测算与区位条件禀赋,可以尝试在中部相对发达的城市建立股票交易所,为中部地区公司上市提供便利。
(2)金融业务创新与拓展突破传统经营模式
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调整应以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为主要方向,普及现代经营模式,将传统的柜台经营业务逐渐纳入虚拟银行业务范畴,充分利用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客户终端,使业务处理更加多元和富有效率。
加快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建设,扩展资产并购重组、项目担保融资,理财顾问,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项目。
3.优化西部区域金融资源配置
西部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和现阶段经济发展因素,只能列为小型的增长极,西部地区有较大范围的贫困地区,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建立多层次的小型增长极。
(1)加大金融供给
针对县域性增长极,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发展民间金融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合理布局银行网点,深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在西部地区建议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入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网点,针对农村经济特点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的保险业务内容,发展民间金融合作组织更加灵活的满足该地区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
(2)拓宽金融业务范畴
对于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而言,土地的流转质押业务的开展应该提上日程,针对西部地区欠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应积极扩宽金融业务范畴,相应针对农村经济的保险业务和信贷业务要逐步配套完善,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项目。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以上建议可有效吸引金融资源的流入并减少金融资源的流出。
五、结语
针对现阶段的金融资源非均衡分布状况,建立区域增长极角度并运用区域协调合作理论,促进金融资源的供需平衡和合理分布。
由于历史和客观发展水平的原因,倾斜性的地区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了政策制定的初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了起来,并且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也留下了很多负面问题,接下来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收入水平的差距,人均资源的差距,和现阶段国富民弱的现实,只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中国才能继续延续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定西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周俊才.扭转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问题[J].中国金融,2010(15).
[2]向琳,刘楠,张兰伟.西部地区贫困农户担保基金组织方案初步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
[3]宗金奇.金融发展差异与我国经济增长区域非对称性[J].工业技术经济,2009(4).
[4]张世晓.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关联度[J].改革,2008(1).[5]中国人民银行西安中心支行课题组.后发区域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差异性研究.金融研究重点课题获奖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6]王书华,孔祥毅.经济增长、金融资源分布与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分析[J].2010(3).
247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