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强化练习 文言文阅读17 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强化练习: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雪涛阁集》①序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
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
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
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
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
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
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
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
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
”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
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
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
江盈科,字进之。
②鞓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
③驺子:掌管车马的仆役。
④俳:滑稽,幽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通:懂得
B.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胜:胜任
C.而不敢自伸.其才伸:施展
D.有以平而传.者传:流传
2.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
....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②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③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④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⑤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⑥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
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 .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 .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D .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
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
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⑤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chán)岩:险峻的山石。
②披蒙茸:披,分开。
蒙,覆盖。
茸,这里指杂草。
③冯夷:水神名。
④玄裳缟衣:玄,黑色。
缟,白色丝织品。
裳,下裙。
衣,上衣。
⑤畴(chóu)昔:往昔,从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客从.
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 .顾安.
所得酒乎 安:哪里 C .掠予舟而西.
也 西:西方 D .道士顾.
笑 顾:回头看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将归于.临皋②渔樵于.江渚之上
B.⎩⎪⎨⎪⎧ ①今者.薄暮,举网得鱼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 D.⎩⎪⎨⎪⎧ ①以.待子不时之需②举匏樽以.相属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月夜长江美景的一组是( )
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②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③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④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4.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 .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 .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 .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的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祸速,自古如此。
”太宗悦其对。
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
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
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也。
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
”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
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
寻卒,年三十三。
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旧唐书·薛收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举:考中。
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潜:暗中。
C.时太宗专任征伐任:负责。
D.言辞敏速,还同宿构宿:预先。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收有文才的一组是()
①年十二,解属文②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
③檄书露布,多出于收④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⑤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⑥览读所陈,实悟心胆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
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
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C.薛收把握时机,谏劝太宗。
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华而叹息,薛收趁机谏劝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D. 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
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回府的途中问候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答案
1.1. B
2. A
3. C
4.(1)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或“这是像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的做法”)。
(2)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
(3)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
1.“胜”在此句语境中应解释为“胜过”或“超过”。
2.②是说明文章“不能不古而今”的原因;④是对进之文章内容的陈述,没有批评的意思;
⑥是对进之诗歌成就的评价,与羞耻没有关系。
3.论断过于绝对,作者并没有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全面否定。
如袁宏道为之作序的《雪涛阁集》的作者江进之,就属于近代文人中的一员,而袁宏道能给他创作的诗文集作序,就表明袁宏道并没有全面否定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
4.(1)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或“这是像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的做法”)。
(2)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
(3)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
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
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
所以即使没有情感的花草树木也要有所变异,牡丹花中的鞓红和鹤翎等品种,就不能不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
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衰败,从而懂得文章变化的规律。
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
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来超过前人。
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做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
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所屈服,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二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
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
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就使人感到羞耻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模拟抄袭的风气。
进之才能突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形成一定的规则,他所说的都是现在人不能说的和不敢说的。
有人说:“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音节悠长,在这方面他无疑属于当代有才能的人。
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
我说:“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当时人的眼界。
”不过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诗句,有因为平易而流传的,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俚俗而流传的,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滑稽而流传的,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就是这样的。
古代和现代文人,被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
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一二句浅显的话
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他无疑是诗的大家了。
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散文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起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
2.1. C2. B
3. D
4. D
5. (1)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2)昨天晚上,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
1.C项,“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去。
2.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B项,“者”,①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有补充音节的作用;②代词,指“……的地方”。
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3.此题可用排除法。
③是人的活动,⑥是让作者惊恐的景象。
①也不能准确体现出景物之美。
4.D项,“消沉和虚无的思想”不准确。
5.翻译这两句话时,第(1)句要把握“曾”“几何”的意思;第(2)句要结合注释,理解“畴昔”的含义,把“非子也耶”的语气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
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
我们互相望望,很喜欢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习习,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很像松江的鲈鱼。
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
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突然的需要。
”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
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划”的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
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感觉忧伤悲哀,紧张恐惧,感到害怕而不敢停留了。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
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像两个车轮,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哎呀!我知道你了,昨天晚上,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1.克,攻克或被攻克。
2. 兼词,于此;语气助词,不译。
A.助词,表定语后置。
B.代词,表示“……的东西、人等。
C.副词,就。
3. ①“游历诸贵之间”不是原因。
⑤指王维等人在崔圆家中精心绘画。
4.公主没想到,自己平时所读的所谓“古人”佳作,竟是王维的作品,对他刮目相看。
5.【参考译文】
尚书右丞王维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以文章著名,熟习音律,琵琶弹奏得很精妙。
在达官贵人之间交游,尤其被岐王宠爱看重。
当时参加进士考试的张九皋名气很大。
有一个经常出入太平公主府上的客人,替他请求邑司以公主的名义给京城的考官写一封推荐信,命令推荐张九皋为(京兆府)的解头。
王维正要参加进士考试,(就)把这件事情全部告诉了岐王,也请求靠着庇荫而获得帮助,岐王说:“公主势力强大,我的力量不能与她相争,我替你筹划这件事。
你可以把你清越的旧诗抄录十篇,谱一支哀怨凄切的琵琶新曲,过五天到我这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