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北京市鲁迅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北京市鲁迅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区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C.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来证明礼与普通道德的不同,证明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中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过得安稳的就是那些了解传统成法、遵照经验价值的人;反之则会受挫。

C.“法治”与“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有时候所谓礼治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

D.人们如果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那些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有一天,地球真的在巨大的毁灭性灾难中消失,而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到达火星,那么人类真的可以把火星改造成第二个地球吗?目前已经有科学家致力于这项研究工作。

科学家预测,如果全部完成的话,火星的地球化改造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火星环境地球化的初级阶段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将整个火星改造为类似于地球的居住地可能需要数千年时间。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沙漠一样干燥的环境变成人类、植物和其他动物可以生存的生机勃勃的环境呢?目前,人们已经提出了两种地球化的方法:一是利用大型轨道镜来反射太阳光,从而使火星表面升温;二是利用含有大量氨的小行星撞击火星来增加温室气体的含量。

美国宇航局目前正致力于开发一种太阳帆推进系统。

该系统通过巨大的反光镜来利用太阳辐射,从而推动太空船在太空中的航行。

这些巨大反光镜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将它们放臵在距火星32万公里处,利用这些镜子反射太阳辐射从而提高火星的表面温度。

科学家提议制造直径为250千米、覆盖面积超过密歇根湖的聚酯薄膜反光镜。

这些巨大反光镜的重量将达20万吨,这意味着它们体型太大而无法从地球发射。

不过,人们有可能利用在太空中找到的材料来建造这些反光镜。

如果把这样大小的镜子对准火星,它可以把火星小范围内的表面温度提高几摄氏度。

想法是这样的:通过反光镜将阳光集中反射到火星两极的冰盖上,使那里的冰融化,释放出储存在冰内的二氧化碳。

多年之后,气温上升将导致氯氟烃(即CFC,这是一种空调或冰箱中存在的温室气体)等温室气体的释放。

太空科学家克里斯托弗·麦凯还提出了一个更加极端的方法来提高火星温度。

他认为,用含有氨的巨大冰冻小行星猛烈撞击这颗红色星球,将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上以某种方式安装热核火箭发动机。

火箭将推动小行星以大约4千米/秒的速度运行,大约10年之后,火箭将停止运行,100亿吨重的小行星可以在无动力的条件下向着火星滑行。

撞击时将产生大约1亿3千万兆瓦的能量。

这些能量足够地球使用十年。

如果有可能控制一颗如此巨大的小行星撞击火星,那么一次碰撞产生的能量可以使火星的温度上升3摄氏度。

温度的突然升高将造成大约一万亿吨的冰融化为水,这些水足够形成一个深1米、覆盖面积超过康涅狄格州的湖泊。

50年内通过几次这样的碰撞,将会创造出温和的气候,还可以制造出足以覆盖星球表面25%的水。

然而,每次小行星撞击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7万兆吨当量的氢弹,这将使人类在该星球上安家落户的时间推迟几百年。

虽然我们在本世纪内就可以到达火星,但是火星环境地球化这一想法的完全实现却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

地球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将火星环境改造得像地球一样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人类需要付出大量的智慧,并为此长期努力,才能创造一个适合居住的环境,并将生命送往寒冷干燥的火星世界。

(选自《教师博览》,有删改)
4.下列关于“火星环境地球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火星环境地球化是指将火星环境改造成适合人类、植物和其他动物生存的环境。

B.火星环境地球化工程巨大,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有可能数千年的时间。

C.利用大型轨道镜来反射太阳光,从而使火星表面温度升温是火星环境地球化的方法之一。

D.和地球几十亿年的漫长演变过程相比,火星环境地球化肯定要容易得多。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聚酯薄膜反光镜直径达250千米,覆盖面积超过密歇根湖,所以它们无法在地球上发射。

B.反光镜是太阳帆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利用地球上的材料又可利用太空中的材料制造。

C.要让含有氨的巨大冰冻小行星猛烈撞击火星,需要在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上安装热核火箭发动机。

D.含有氨的小行星撞击火星将使火星的温度升高,经过多次撞击之后,火星上将会形成温和的气候。

6.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太阳辐射,那么人类即使研制并安装成功了巨大的反光镜,也不可能提高火星的温度。

B.火星两极冰盖上的冰融化,就可以释放出储存在冰内的二氧化碳,进而使火星的表面温度上升。

C.利用小行星撞击法会使人类在火星上安家落户的时间推迟几百年,原因是撞击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D.火星环境地球化尚处于研究阶段,要真是把火星改造为第二个地球还需要人类付出大量的智慧,并为此长期努力。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
庄锡华
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的追求相结合是沈从文文学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

他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而他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

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沈从文认为,“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

不满现实但还必须立足现实,沈从文特别表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信心。

他说:“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

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

”这样谈论文学的价值与功用,似乎不容易受到左翼方面的攻讦。

强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是沈从文文论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

他认为:“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

什么人他愿意飞到过去的世界里休息,什么人他愿意飞到未来的世界里休息,还有什么人又愿意安顿到目前的世界里: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

”尽管时局动荡,民生艰难,但文学还是应当成为允许灵魂安息的一个家园。

从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看,沈从文似乎显得特立独行,他虽然被人列为新月派、列入京派文学考量,但我觉得,他同这些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的关系始终处在和而不同的状态。

新月派注重审美、注重形式的文学倾向,对此沈从文是认同的、接受的。

他的作品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

但沈从文来自底层,目睹了社会黑暗,始终保持了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自然地背负了对人生的一份责任。

因此,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面对这位有着卓越文学成就而际遇坎坷的作家,总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感情涟漪。

超思维的强制,终于不能“晾干”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致”,笔者也因此获得了评论的自由,可以将由观照沈从文而生的怅惘转化为对一个杰出艺术家命运的历史沉思。

我相信,既然他那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能够刻画出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那么对他的新的解读,便用不着非借助艰深的思辨、袭用辩解开脱的俗套不可,甚至可以不必理会岁月曾经泼洒在艺术家身上的污浊。

(摘自《文艺评论》)
7.下列阐述不属于沈从文文学思想范畴的一项是()
A.一部伟大作品,要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未来光明的向往。

B.文学作者必须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他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

C.文学以生活为根据,但又离不开想象,它可以自由驰骋,任意飞翔,其感情以一切自然与生活现象为依托。

D.文学是极富自由性的,利用文学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人,其行动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所拘束,而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

8.下列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且始终保持着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

B.关注抽象的人性,同时又对中国现实不满,因此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C.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中,显得特立独行,与新月派、京派文学处于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

D.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是由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刻画出来的,并没有借助艰深的思辨。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从文的文学思想能够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

B.沈从文认为,尽管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不同,但他与他们往往有着相同的理想、热忱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C.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这跟他来自社会底层、目睹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关。

D.文学是允许灵魂安息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情况下,它成了文学家的避难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常着高檐帽,披绿蓑衣,履长齿木屐,或骑黄牛,持《汉书》朗诵,人皆目为狂。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编选自《元史•王冕传》)
【注】蹊,践踏,踩踏。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弟子/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B.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C.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D.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1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就,总是。

B.已而:不久。

C.执策:持鞭。

D.讪笑:讥笑。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冕少时好学。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B.王冕知错就改。

傍晚回家,他虽然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但他承认牛踩踏田地的事实,父亲因此而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C.王冕心志坚定,意态坦然。

他在寺庙中读书,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他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D.王冕潇洒出尘,形貌奇特。

他经常带着高檐的帽子,披着绿色的蓑衣,穿着长齿的木屐,有时骑着黄牛,手里拿着《汉书》高声朗诵,看到的人都认为他发狂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金陵新亭①
李白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②。

四坐楚囚③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

②周顗情:西晋灭亡后,南渡豪士在新亭宴饮,周顗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众人皆相视流泪。

唯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
楚囚——《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的钟仪被俘,晋人称他为楚囚。

后世用楚囚指俘虏或者窘迫无法的人。

这里指穷困丧气的东晋士族官吏。

《世说新语•言语》载:王导见大家垂头丧气,相对流泪,曾很不高兴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由金陵风景优美起笔,继而写豪士们在新亭聚会,用语平实。

B.三、四句写周顗举目四望,风景未变而山河易主,悲从中来,大为哀叹。

C.五、六句运用“楚囚”典故,写在座之人充满悲怨,为国家命运前途担忧。

D.作者运用典故,取其意而用之,借古讽今,表达对时局的感慨,发人深思。

15.结合全诗,从尾联“慷慨”一词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马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没有伯乐情况下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宏大规模。

(3)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典故表达了内心的迷惘和追寻的执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涵泳是一个书面语,为古代文论术语,指对文学艺术鉴赏一种态度和方法,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

阅读经典尤其需要涵泳,请品味《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这一段语言中蕴含了哪些意思(至少写出三点)。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再着急往往也能遵守规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一上了高铁就能全程禁烟。

为何如此?有人认为,文明也需要管理;也有人认为,文明与人的素质有关。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观点与看法,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少于800字;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有误,强加因果。

原文是“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由此可见,“人治”与“礼治”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B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于文无据,原文只是介绍了“礼治”的一些情况,并未与“法治”作比较。

D项,“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分析有误,原文说“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证明礼与普通道德的不同,证明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错,原文说“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颜渊问仁,子曰……”,可见这个事例是证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就是那些了解传统成法、遵照经验价值的人”有误。

从原文第三段“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中看出,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

选项缩小了范围。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肯定”说法太绝对,而且原文最后一段说“将火星环境改造得像地球一样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它既可利用地球上的材料又可利用太空中的材料制造”错误,原文第三段中只是说“有可能利用在太空中找到的材料来建造这些反光镜”。

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那么人类即使研制并安装成功了巨大的反光镜,也不可能提高火星的温度”错误,文中第三段、四段介绍提高火星的温度的两种方法,如果没有太阳辐射,人们可以利用另一种。

故选A。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阐述不属于沈从文文学思想范畴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文学作者……他的理想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