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学评述及哈金的特殊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华裔文学评述及哈金的特殊位置
■高频杨振岗
哈金是目前具有重大影响且非常独特的一位美国华裔作家,他在创作主题、
叙事策略以及文学接受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其他华裔作家的极大不同。
本文通过历
史和群体两个维度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梳理评述,并从这两个角度对哈金的创作
进行定位,认为哈金属于中国赴美留学生群体,是在"新东方主义”语境下在美国
用英文创作的华裔作家。
确定哈金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特殊位置,为进一步探究
哈金的叙事策略的发展和流变奠定了基础。
美国华裔作家哈金于1985年赴美留学,1992年定居 美国并开始用英文创作。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哈金写出了大量作品,得到美国主流评论界的认可和赞誉, 其中长篇小说《等待》曾获得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 2〇〇〇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在赴美之前,哈金在国内从未从事过任何真正意义上 的创作活动,而且他赴美后的所有作品均用英文写成,所 以美国评论界对哈金的身份界定是“在美国用英文写作的 华裔作家”。
基于这一定位,如欲对哈金的创作进行研究,就必须将作者本人置于美国华裔文学的大背景下,进行时 间和群体维度的考察。
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维度
美国华裔文学自身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美国国内政 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与此同时,母国中国在各时代 的历史巨变,也深深地改变了美国华人群体的生活和思 想。
综合考量旅居国美国和母国中国的各时代巨变对在美 华裔群体的影响,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以 下五个阶段。
(一)1850-1882年,被压抑和被忽视的悲惨呼声
从华裔文学的视角观察,从1850年到1882年,美国 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华工团体,这个团体基本上是文盲,文学创作根本无从谈起,所以这一阶段的华裔文学可谓空 白,目前所仅见的一个有价值的文本是1852年“华人写给 比格勒州长阁下的信”,在该信中,作者揭露了美国社会对 华工的歧视,并呼吁改变此类不公正现象。
在此之后,不断 有类似文章发表在美国各报纸上。
虽然从广义角度看,这 些信件从也可称为文学创作,但充其量,这只不过是华工 在种族压迫和歧视下发出的悲鸣而已。
(二) 1883-1942年,对美国民众的“中国文化启蒙”
第二阶段的起始点定在1883年,完全是因为美国于
1882年通过了著名的《排华法案》,该法案对当时在美华人
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冲击,更给之后数代华人留下了心理阴
影。
不可避免地,这种冲击和阴影,成为美国华裔文学中一
个重要主题,众多华裔作家在作品中不断地用各种观察视
角和叙事方式表达。
《排华法案》正式生效时,美国西部的淘金潮已长达几
十年之久,经过如此长的时期,在美的华人群体已经发生
明显的阶层分化,除了底层的淘金和苦力之外,还有不少
知识分子、官员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生意人,这些人一面为
美国恶劣的对华态度痛心疾首,一面又相信美国人如果了
解中华文明,就一定会改善对华人的态度。
于是,一部分受
过良好教育的在美华人开始创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向美
国民众介绍中华文明,进行“中国启蒙”。
此类作品着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由于作者大都深谙
传统文化,对社会习俗、宗教礼仪等都有广泛涉猎,所以作
品引人入胜,洋溢着美好的“东方情调”,在当时的美国读
者群体中引发了极好反响。
代表作品有林语堂的《吾国与
吾民》《京华烟云》和容闳的《西学东渐记》等。
(三)1943-1972年,美国土生华裔作家的“身份焦虑”和自传式写作
1943年是美国华裔文学的一个关键节点。
1943年,美
国废除了《排华法案》,而且又通过了一系列对华人有利的
法案。
这些法案通过后,华人移民群体获得了很多正当权
利。
毋庸置疑,群体的社会地位和命运的巨变一定会反映
到文学作品中。
果然,从1943年开始,美国华裔文学的主
题和创作主体都发生了变化。
2020.09 | 发展 107
华裔作家刘裔昌在1943年出版了《父亲和光荣的后
裔》,该作品的发布,标志着美国土生华裔(ABC )开始投身
到文学创作之中。
美国土生华裔(ABC )是美国华人社会的
一个独特亚群体;他们自幼受美国教育,接受美国主流价
值观,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显得极为陌生;然而吊诡之处在
于,虽然他们自命为美国人,但美国社会却不认同,因为他
们长着中国面孔。
于是这一亚群体就产生了“身份焦虑”,
并且终其一生不断自问“我是谁?”
这种情绪和焦虑下写出的作品,主要描写他们为融入
主流社会而做的努力以及在追求美国式成功人生中的艰
辛,所有作品都表达土生美国华裔对无法融入主流文化的
愤怒和不平。
这些作品大都是自传和半自传体,作品中对
美国和中国的态度也充满了纠结和矛盾,一方面为美国社
会的排挤和不公表示不满和愤慨,另一方面又对中华传统
的压力表达否定和背弃。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刘裔昌的《父与子》和
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两部作品都是作者自传,都描写土
生美国华裔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之中,同时受到
华人家庭的束缚,但通过自身努力,最终在美国主流社会
取得成功。
(四) 1973-1990年,华裔作家对“中华遗产”的回望和
阐释
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发布“中美联合公报”,两国
关系得到改善,并渐渐有了经济文化交流。
美国土生华裔
作家心目中“祖居国”中国发生了极大改变,而且自1972
年开始,进入美国公众视野的“中国”不再是唐人街华埠,
而是一个真实的大国。
这一巨大转变,使土生美国华裔作
家不得不重新认识母国,并开始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向
美国主流社会介绍中国文化和传统。
然而,与林语堂那个
时代的作家群体不同,新一代华裔作家对中国文化并没有
太多认知,更谈不上真切的认识,他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利
用族裔身份之便,通过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对中国文化进
行阐述。
这一时段的代表作品有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和《女
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和《灶神之妻》以及赵健秀的话
剧《鸡窝里的华人》和《龙年》等。
和前辈华裔作家内心始终
存有身份焦虑不同,新一代华裔作家不再为自己的族裔和
文化传统感到自卑,相反,他们为自己的族裔而萌生自豪,
并试图代表族裔发声,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五)
1991年以来,“全人类写作”的“新东方主义代言
者”的同时出现
随着时间流逝,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
交往骤增,在美定居的中国人也日益增多,人群成分也变 得多元化,相应地,华裔文学作品的态势也出现了多元化 倾向。
美国年轻一代的土生华裔作家心态变得异常平和, 他们开始前所未有地坦然面对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创作 时不再纠结于自身的族裔身份,转而追求超越族裔的“全 人类写作”。
最典型的代表是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和 《谁是爱尔兰人?》。
与“全人类写作”同时,在华裔文学中出现的创作现 象,就是利用作者本人的少数族裔背景,以亲历者的口吻 来讲述“中国故事”。
因为受“新东方主义”的长期误导,美 国意识形态中早已形成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而此类写作 又做了精准迎合和进一步误导。
事实上,此类“亲历者”的 叙事,投其所好,从文学角度反证了“新东方主义”的偏 见,而作者本人也就成了“新东方主义代言者”。
哈金就是 典型的一名此类作家,其代表作为《辞海》《在红旗下》《等 待》。
二、对美国华裔作家群体维度的考察作家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作家本身的处境和社会地 位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反映到作品中。
因此,在研究美国华 裔文学时,考察华裔作家本身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显得 非常关键。
虽然每个作家都持有不同的创作倾向,但他本 人的社会身份和境遇都会程度不同地折射到的创作中。
(一) 美国华裔群体简况一般来讲,以来源地为标准,目前的美国华裔群体可 以分为三大类:唐人街华人,从中国大陆来美的留学生,从 港澳台地区赴美的留学生。
(二) 群体维度下的美国华裔文学与历史维度相比,从群体维度出发,对美国华裔文学 进行考察,许多本来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就一下子变得直 观和简单。
1.唐人街华人在三个亚群体里,唐人街华人的数量和影响最大,这 个群体的祖先,是晚清时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淘金 客”和苦力,受种种条件限制,祖祖辈辈都群居在唐人街, 组成华人社区,并构建了独特的亚文化圈。
这个群体的华人在美国出生,接受了完备的美国教 育,非常熟悉美国社会制度和文化,同时又接触中国文 化,两种文化的交融,促使这一群体中涌现出大量的作 家,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主流。
迄今为止,美国最主要的 华裔作家基本都出自这一群体,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 刘裔昌、黄玉雪、赵健秀、汤亭亭、谭恩美、雷祖威、任璧 莲等。
108 发展丨 2020.09
2. 从港澳台地区赴美的留学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青年赴美 留学的时间早于中国大陆,从1950年开始,上述地区每 年都有赴美的留学生。
从这一群体中也涌现了许多有成 就的作家,如於梨华、聂华苓、白先勇等,但这些作家主要 用汉语创作,主题比大陆留学生和知识分子群体的更为 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群体中始终没有出现被美国主 流读者接受的用英语创作的作家,这一现象,从另一个角 度让我们明白,美国主流读者之所以追捧和认可大陆留 学生作家英语作品,更多的是出自政治制度上长期存在 的偏见。
3. 从大陆赴美的留学生
大陆赴美的留学生群体的人数和影响仅次于唐人街华 人群,留学生群体主要产生在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清末 民初,第二个时期是1979年中美建交后,而第二个时期的 人数更多、增长更快,而且许多人毕业后选择定居美国。
从个人经历来看,这些留学生虽然在美国接受教育,但他们都在中国出生并成长,所以当接触到美国社会制度 和文化,他们的想法与唐人街出生成长的第二、三代华裔 大相径庭,所以从留学生群体中涌现的作家,其作品所描 写的内容和关注的问题也迥异于唐人街华裔作家。
其中,晚清时期的留学生华裔作家一般都致力于向美国读者介 绍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实现“中国文化启蒙”,典型代表 人物和作品如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童年》、容闳的《西学 东渐记》以及林语堂的许多作品。
1979年后赴美的大陆留学生虽然数量大,但这个亚 群体的认同感极其微弱,并没有涌现与其数量相当的作 家。
这一留学生群体特点鲜明,大都出生在1949年新中 国成立以后,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事件,并在 1979年中美建交后赴美留学。
从美国的刻板印象角度衡 量,这些留学生身上的标签,除“中国人”以外,又多一个 了“来自社会主义中国的青年”。
只要是从这个群体涌现 的作家,不管自身是否意识到,在他们写作前,美国读者 对他们的作品已经有了特定的期待,那就是以亲历者的 身份出发,描述作为“他者”在另一种社会体制下的生存 状态。
而且之前,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作 家写过许多同类作品,所以对来自中国的作家,美国主流 读者除了期待他们写作时多出一点所谓的中国文化特色 外,别无他求。
1979年后的留学生作家的英语作品,影响最大的莫过 于哈金的《辞海》《在红旗下》《等待》,此外还有闵安琪的 《红杜鹃》等。
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叙事手法都如出一辙。
这些作品与此前各个阶段的华裔文学都不同,跟同时代其他
华裔文学作品也不同,他们不约而同地把主要精力放在讲
述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上,因为唯如 此,美国主流读者才会认可他们的创作,出版商才会出版
他们的作品。
而且,在这一特殊的作家群体中,无论作品数
量和作品影响,还是创作历史跨度和读者关注度,哈金无
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
从美国读者对哈金所
处群体的创作期待来看,哈金的写作一开始就被其群体身
份所限定,他的作品只有符合美国读者的期待,才有可能
出版面世。
虽然,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在创作时也有一定
的主动性,但很难在创作主题和叙事模式上有根本性的突 破,除非外部文化环境和政治形势有极大改变。
三、结论
哈金作为一名美国华裔作家,如果要真正理解其创作
特色,就需要对其所处的美国华裔文学背景从历史维度上
进行梳理,而且对作家本人也有必要在群体维度上进行分 析。
只有从历史和群体两个维度确定哈金在美国华裔文学
中的位置,就可对其创作进行全面研究。
因为作为创作主 体,作家的艺术追求、个人经历和文学接受等因素固然会
使其写作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但从根本上来说,由于
受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各因素的作用,个人的历史
属性和群体属性将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
作家的创作活动。
从历史维度考察,哈金属于在“新东方主 义”和后殖民语境下进入美国主流读者视野的华裔作家;
从群体角度来看,他属于1979年后从大陆来的留学生和
知识分子群体。
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客观认识和深入分
析哈金的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胃
基金项目:2017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项目名称及编号:基于哈金创作流变的中国文学海外
传播策略研究(YB092)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丨2]丨美1尹晓煌,徐颖果译.美国华裔文学史丨M】.南京:南开大
学出版社,2006.
[3] 张琼.从族裔声音到经典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 徐颖果.美国华裔文学选读[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第二作者单
位: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20.09 丨发展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