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我城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西我城读后感
西西自己曾说,一部小说,有时真像一棵树。
初生时,它虽然在原地生长,却时而想突破限定。
经过季节的变换,它落了一些叶子,有时落得很多很多,然后又另外滋长一些,而且劲头到来,天时地时恰好,它茁长得连自己回过头来也吃了一惊。
我城就是这样。
《我城》文字陌生化之外,由于时间的流逝,内容也成为一种陌生化。
西西在《我城》中的叙述是琐碎的、片断式的,其中还夹杂着其独创的“顽童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接受。
我们很难像分析一部前后衔接紧密、情节生动的小说那样愉快轻松地剖析《我城》,但人名及其背后的意义却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视角。
初读《我城》,读者很难反应过来——这是关于香港过去的故事!《我城》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普通人的作用,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来反观社会历史,这其中也牵扯到人名的普通上来——普通的人名不仅符合人物角色的设定、便于读者的记忆,而且还蕴含着多重意义,将符号的所指功能发挥到最大。
不管是回望过去还是立足当下,游子是具有深厚民族基因的形象。
阿游到过很多地方、见识许多新奇事物,还跟着木匠学国语,在他的来信中还总不忘关怀我城,我们的城怎样了呢,我们的城别来无恙吧?关于阿游的章节是作者充沛情感最直接地书写,这无疑也是刻印在每个中国人心里思乡情结的揭示。
但其实,作者想要倾诉地并非仅仅是远在他方之人对故乡香港的真挚思恋,还有对国家意识的呼唤。
香港
在很长时间内与大陆处于分离隔阂的状态,除却史书上的记载,它对自己的身份是存疑不定的,在其中的香港人更多的意识是对自己所在之城的爱戴,而涉及国家这个层面的意识是极少的。
总的来看阿游表征的既是生命个体,也是一座漂泊在国家之外、缺乏身份认同的城。
阿游这个形象是具有时代性的,他既可以是纵横四海里的罗四海,也可以是西西笔下的阿游,但不论怎样变化,他的对国与乡的情怀这个本质是不变的。
作者设计的人名还有很多,它们也是七十年代香港的一面镜子,但相较而言更为细小化、个性化。
在所有人名中,阿果是一个核心。
阿果是作品的讲述者,是贯穿全文的人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好奇这个人名有什么特殊之处,整部作品读下来,似乎难以说清阿果是怎样一种象征,或许可以有这样一种解释所有的人物融合成了阿果。
阿髪是阿果,悠悠是阿果,阿游也是阿果,阿果是众我的化身,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作品名称是我城而不是我们的城。
阿果把香港人七十年代所有的记忆聚成一个果子,其构成是复杂的、多面的、琐碎的,但当我们以整体的眼光来看时,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合。
曾几何时,人们习惯用代表性的事物来记忆某些东西,如北京的故宫与长城、上海的东方明珠、西安的肉夹馍,在西西的文学作品里,我们能尝试用人名来记忆七十年代的香港。
在那些人名的背后,我们能发掘出诸多生命书写与时代体貌,进而从骨肉里去体味出香港七十年代的历史来。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