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呼吸1作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巧用描写让作文更生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描写的方法写作,掌握叙述与描写结合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小练笔之后修改同学的作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写作悉心观察,描写仔细并且能修改同学的作文。
二、教具
PPT
三、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师:《挑战300秒》,规则是选择合适的词语把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并选择其中的词语组成句子,说出一个作文片段。
生:~~~~~~~
师:同学们刚刚的表现很精彩,你们的反应能力很快。
那么你么刚刚说的词语都是用来描写什么的呢?
生:~~~~~~~~
师:这些词语把人物写的很细致,而且都是四个字的成语,能让作文更生动,更有文采。
现在请大家写一个小片段,5分钟,用到4个刚刚的词语。
生:~~~~~
师:请班长收集起来,分配并修改。
生:~~~~~~~~~
师:同学们看看,对方帮我们修改的怎么样?今天啊,我们就只写一篇小作文,然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和同学的修改,把它描写的更细致,更生动,把形象刻画好。
(二)作文宝葫芦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读“作文宝葫芦”里的例1.
生:我扶着竹梯,小王叔叔在风雨中艰难地锯着压着房顶的树枝。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通过更细致的描写让这句话更生动,更丰富。
生:~~~~~~~~
师:请大家读例2,看看别的同学是怎么把例1写长写生动的。
生:大风无情地呼啸,大雨想瓢泼一样往下浇。
我使劲的扶着竹梯,淋得像从水里钻出来似的,浑身上下都是水。
小王叔叔弯曲着身子,手攀着树,费力地锯着。
那呼呼的风声伴着哗哗的锯木声,显得那么清晰。
师:说一说上面的描写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生:~~~~~
师:十分钟的时间,大家完成练一练的题目,抽签。
1、用叙述+描写的方式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大雾把整个世界严严实实地笼罩着
(2)我把抓到的蜻蜓放在手上,细细打量这只美丽的蜻蜓。
(3)大树下的石桌旁,几个小朋友正在打扑克。
(4)北风咆哮。
大树摇晃着,塑料袋滚动着,碎纸翻飞着。
2、把下面的短文写得更生动完整
小时候,我养过一只可爱的小黑狗。
它很好玩,是我的好朋友。
每天,我从学校回来,总要给它喝一点儿牛奶,然后逗它玩。
我睡午觉时小黑狗常常用舌头将我舔醒来,我就说:“谢谢你小黑狗。
”
后来,因为妈妈不喜欢养狗,爸爸决定要送走小黑狗。
我急切地说:“爸爸,不送行吗?”
“不行!”爸爸无可奈何地说。
不久后爸爸便把小黑狗送人了,我痛苦地留下了眼泪。
小黑狗——我最亲密的伙伴,我永远忘不了你。
生完成,学生之间互评。
(三)妙笔引路
师: 《挤公交车》
现在请大家默读这篇文章,默读的时候思考几个问题。
1、哪些部分是记叙,哪些部分是描写?
2、记叙和描写有什么区别?他们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生:~~
四、作文练功房
师:作文练功房有三个题目,同学们选择一个题目
要求:不少于500字;
找规律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游戏。
1、出示图:
(1)猜猜看,下面一个应该出示什么?下一个呢?(2个)
(2)猜猜看,下面一个应该出示什么?下一个呢?(3个)
(3)猜猜下一个呢?下一个呢?
2、上面两幅图,同学们怎么能一下子就猜出正确结果了,而第三个却猜不出来呢?
3、(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有什么规律呢?
二、揭示规律
1、其实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去看看吧。
2、(出示整体图)在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吗?
3、板书:兔子蘑菇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夹子手帕反馈是怎样排列的?
木桩篱笆
大树绳子(可有可无)
4、师:这几组图,每组都是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地间隔排成一行,像这样的排列,我们称它为间隔排列。
(板书: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5、这三个间隔排列中,你还能找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首尾相同)
像这样的物体我们称它为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
在这一幅图中的两端物体怎么样?(手指每一组图形,引导学生体会两端物体相同)(板书:相同)
像这些排在中间的物体叫中间物体。
(板书:中间物体)
这一组间隔排列中,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物体是什么?(夹子手帕、木桩篱笆)
6、这些间隔排列是不是还存在着规律,下面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这些排列中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各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让学生去说一说板书完整。
兔子8只蘑菇7个
夹子10个手帕9块
木桩13根篱笆12块
大树2棵绳子1根
7、观察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们的意见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这么多同学都有发现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一致吗?有什么规律?(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反过来呢?(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
8、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兔子、蘑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
9、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的这种间隔排列,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像这样的间隔排列为什么两端物体会比中间物体多1呢?
预计学生会说到一只兔子一个蘑菇····最后一只是兔子,没有蘑菇。
说得真好(课件演示)
那这组呢!(木桩和篱笆)谁来说说。
这一组呢?(夹子和手帕)
10、是不是像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都存在这种规律呢?(停顿)
那好,我们自己来摆一个这样的间隔排列,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从里面选择两种物体,自己摆一个。
(1)同座位两个同学互相检查一下,他摆得是不是这样的间隔排列。
摆对的同学坐正。
(2)请同学们看好自己摆的,你摆的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物体是什么?数一数它们各有几个?
(3)两端物体有几个?中间物体有几个?(选三个同学讲一讲)
(4)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这里两端物体是不是比中间物体多一个呢?
的确,在这样的间隔排列中,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三、欣赏举例
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间隔排列,谁来说说?
学生自己举例。
(学生说的如果局限在教室里,就提示:能在我们的校园里,大街上找一找吗?
看来啊,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确实很多,老师也找了一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四、运用规律
1、定格在电线杆和广告牌(如果告诉你出示书上的第一题)。
你会做吗?
你是怎样想的?那你能用今天的规律解释一下吗?(说到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2、老师把一根甘蔗平均分给5个同学,需要切几刀?闭起眼睛来想一想。
如果用一条线表示甘蔗,你能把切甘蔗的过程在纸上画出来吗?
想一想。
如果切8刀,可以切成几段?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段数和刀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同学们一开始,我们找到的规律是不是符合我们今天的间隔排列的规律?
怎样改就可以符合了?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板书:找规律)你找到什么规律了?
同学们说的很不错,奖励你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先请4位男生上来站成一排。
再上来几个女生排到队伍里就符合我们今天发现的规律了?
改变队行,如果这些男女一一间隔围成一圈,又会怎样呢?(思考一下)学生猜一猜。
很快围起来,确实多个女生,只好委屈你一下,现在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像这样的排列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会一样多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好好去研究一下!
六、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时,我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大胆说一说,真正让学生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游戏导入,感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课伊始,我采用游戏法,让学生猜一猜下面会出面什么图形,前两组图形都能很快的猜出正确结果,而第三组图不能,从而得出了前两组图形是有“规律”的,为今天的教学内
容做了良好的铺垫,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揭示规律,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
在游戏的基础上,多媒体课件出示兔子乐园,让学生找一找图形“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
学生兴趣很浓,很快找出。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找出这几组排列的相同点,数一数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的个数,自主探索出今天所学的规律。
探究规律时,我注重让学生找出规律后,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时候两端物体会比中间物体多1”,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生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抓住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也能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
三、合作探究,验证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得出规律后,我并没有马上肯定对与错,而是运用黑板上的数据带领同学们验证,而后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个今天所学的这种间隔排列,再次验证。
同桌两人合作,互相判断摆的对错与否,并且将同桌摆错的原因进行全班交流,从而得出了这个规律的另一个重点:两端物体相同,深化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还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间隔排列,并且我也出示了一部分,并不是一看而过,而是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深化理解,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中的习题我也要求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进行解释,使学生学有所有,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另外,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对规律的语言叙述不到位,这也是我一直困惹的地方,究竟要让学生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是不是理解透彻就行了,而不要求学生语言上表达清楚,还是叙述和理解一样重要。
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对教材作更深的研究,更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