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趣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刘凤浩涉笔成趣
清代文学家刘凤浩,才思敏捷,涉笔成趣。

有人拿着贵重红纸,请他写寿联,他正在伏案写字,问是何时生日,来人说:“十一月十一日。

”他随即在红纸上写了:
十一月十一日
来人见了暗暗叫苦,又不敢做声。

他又问来人多大年纪,来人说:“八十。

”他接着写了下联:
八千春八千秋
来人转怒为喜,称谢而去。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

这时,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

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

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起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
纪晓岚释对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

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

纪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

”纪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

”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纪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斗鸡山上得绝联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

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

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吟出一句对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

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

秀才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

因而高兴万分。

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

老师对他说:“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

”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师说:“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半副对联慑群魔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

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

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

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

”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

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

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惶惑不安,头晕眼花。

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光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

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林召棠联对轶事
在清代,吴川县出了一个才子,名叫林召棠。

他父亲从小对他管教甚严。

有一回,他父亲听人说,林召棠戏弄女性,行为不端,十分生气,本想责罚儿子一番。

后来,他想到事情尚待证实,便出一合字上联,令儿子对下联,从中进行试探。

上联是:
奴手是拏,切其乱拏奴手
少年林召棠聪慧过人,猜到有人诬告自己,父亲正信疑参半,于是对以下联:人言是信,不能轻信人言
他父亲见下联对得好,言之有理,便去调查,证实是邻人诬告。

有一天,林召棠来到鉴江古渡的南桥头,想过河去,撑渡的老船工对他说:“林公子,早就听说你一肚文才,我有一句上联,你若对通,我立即撑你过河,如何?”林召棠回答说:“这有何难?请把上联道来。

”老船工出的上联是:南桥头二渡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林召棠望了一望两岸的宝塔,略一沉思,便对出下联:
西岸尾一塔似笔,直写天上文章。

老船工听后,见下联果然对得工整贴切,立即开船,渡林召棠过河。

林召棠自幼聪慧好学,秀才、举人皆一试而中。

道光三年(1823年),他赴京应试,又一举考中了头名,在殿试时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并当众夸奖。

消息传遍九州,南北文人既羡慕又妒嫉。

不久,林召棠告假回家省亲,路经苏州,投宿广东会馆。

会馆主人宴请林召棠,也请来一批苏州才子作陪。

苏州是个文化发达的古城,在座的苏州才子看见林召棠衣着朴素、谈吐无华,便怀疑他的“状元”之才。

于是以苏州的关帝庙欠缺一副对联为由,请林状元挥毫题对。

林召棠看出苏州才子的意图,颔首微笑,也不推辞。

只见他饱蘸浓墨,一挥而就: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士子尽寒心。

苏州才子看后,一个个吐舌难缩,深深佩服。

再说,恩平县城郊的林家村,姓林两房人新建了一座祠堂。

一房人认为:论资排辈,他们的先祖林松椒是叔公,祠堂应取名为“松椒家祠”。

另一房人则认为:“松椒虽然是叔公,但自己这房的人多,捐来建祠堂的款也占多,应该以自己的祖先林崇歧命名,叫作“崇歧林公祠”,双方吵吵嚷嚷,争持不下。

这时,新科状元林召棠回乡省亲,路过此地,问明情况后,就出面进行调解。

他叫人取了纸笔墨,从容挥毫写下“林家祠”三个行书大字,然后又写了一副对联: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叔公;
崇山宗,歧山支,山山叠出尽宗支。

然后落款:“新科状元林召棠题。

”两房人见到新科状元才华出众,办事公平,都很钦佩,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林则徐对联不凡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英名将林则徐从小就熟读诗书,工于诗联。

一次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
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

才八九岁的林则徐竟能应声对答:
打一声鼓代天地行威。

又有一次去游鼓山,老师出了“山”和“海”两个字,要学生做七言“鹤顶格”联一副。

林则徐的答卷是: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不仅对得工整,而且气势不凡。

一八二九年,林则徐来到福州,专门为爱国将领李纲祠立了碑记,并写了一副对联:
进退一身关庙社;
英灵千古镇湖山。

林则徐出任江苏廉访使,曾在大堂悬联表白自己: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升任两广总督后,又在府衙自书一副堂联自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八三九年一月,林则徐奉命到广东查禁鸦片烟。

为了对付横行霸道的英国侵略者,他决心修武,巩固国防。

为此,他在“演武厅”上书了一联表达自己的志向:
小队出郊峒,愿七萃功成,甲洗银河长不用;
偏师成壁垒,着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清。

后来,林则徐受谗,被撤销职务,发配新疆伊犁。

途中他闻讯关天培、麦延章将军英勇牺牲,十分悲痛,愤笔疾书一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山。

袁崇焕“收银”
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从小胆识过人。

当年,告老归田的徐尚书带领家人,
来到石龙镇袁崇焕祖父的杉木店,买杉修尚书府。

徐尚书仗势欺诈,借石龙话“跳”与“条”同音,命家人将杉木放置成一堆堆,放一堆跳过一堆算作一条(跳),结果满店杉木只作几“条”(跳)计算。

跳完,徐尚书说一声“明天到尚书府收银”就扬长而去。

袁崇焕放学归来,见到祖父受欺而又一筹莫展,便说:“爷爷,不必忧虑,明天带我一起去收银,孙儿自有办法。


第二天,袁崇焕祖孙俩去到尚书府,徐尚书正在观鱼。

他见袁崇焕身穷绿袄蓝裤,便存必戏弄,口占一联:
井底虾公穿绿衲。

袁崇焕见他身穿大红官服,便反唇相讥答道:
落汤螃蟹着戏袍。

徐尚书听了,无话可说,只好吩咐家人拿秤来称银子。

这时,袁崇焕不慌不忙地在钱褡里抽出一节竹筒放台上说:“且慢,我店中收钱不用秤,是用这个竹筒来量的,一条杉一筒银,请装银罢!”徐尚书说:“那有这样收银的。

”袁崇焕理直气壮地回答说:“你有那样计算杉木的方法,我自然要有这样收银的规矩!”徐尚书只好如数奉还杉银。

杨仆将军平南粤
传说,西汉武帝元霸五年(公元前112年),南粤宰相吕嘉反叛汉朝,主爵都尉楼船将军杨仆奉命率五万水军,前往平乱。

这支大军浩浩荡荡由豫章(今江西)出发,循浈江直下。

进入南雄县境的横浦水后,直到马头坳,地势险要,水流湍急,特别是狮头潭尤险,如此庞大兵船,稍不小心,就有沉舟之危。

杨仆指挥船队,细心操舟,得以顺利越过险潭。

这时天色已晚,遂泊舟于狮头潭下的岩石岸边,至今留下许多当年插杆歇舟的石孔,后人把这地方叫做杨仆坑,沿用至今。

杨仆将军的船队在狮头潭下游停泊一夜,第二天继续前进,选择全安乡岩洞作为休整之处,大军来到后,在岩洞周围扎营。

经过休整,士气大振,与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领的另一路大军会师,终于平息了叛乱,灭了南粤。

全安的这个岩洞,因为驻扎过杨仆将军,后人就叫它为杨沥岩。

意即杨仆将军经历过此地之意。

岩门前有一副对联可佐证:
周游瀑布岩前,看树影波光,横浦楼船怀汉将;
稍憩蒲团石上,听松声泉韵,空山琴笙忆苏诗。

财主聘师惹笑柄
从前,有个不学无术的财主,平日却满口之乎者也,硬充书香世家。

正所谓蚂蚁藏荔棱壳——充大头鬼。

一次,他让家人在大门口贴榜招聘塾师。

其榜文写道:“本老爷出一上联者,凡对通者即拜师任教之;对不通乎?即用秃头扫把撵走也!”
由于这榜文写得如此厉辣,足足贴了七七四十九天,虽则门庭若市,却无人问津。

一天刚巧有个外乡穷秀才路过此地,身上无一文碎银,便想碰碰运气,于是读榜便撕。

这时,在门口早已站得不耐烦的老家人见状,笑得像个开口枣似的,即带他拜见本家老爷。

财主装模作样地客气一番,出奇不意地说:我的上联是——
牛饮水;
秀才听罢,即是答道:愚生的下联乃是——
燕衔泥。

财主又出一联:
风吹黄叶落;
秀才不费吹灰之力,顺口答上:
雨打雪花飞。

财主再出一联:
谁讲狗能欺得虎;
秀才才思敏捷,朗朗上口:
焉知鱼不化为龙!
财主听了,却像在茅坑里啃香瓜——不对味,硬说下联问非所答。

穷秀才据理力争,但终被凶神恶煞的家人,用秃头扫把撵出了大门口。

穷秀才好容易才回到家中,终日闷闷不乐。

他弟弟本是个目不识丁的人,问明原委后,替他打抱不平:“哥哥你真是聪明一世,蠢在一时啊!你这下联确是钉马掌敲耳朵——离题(蹄)了。

难怪人家撵你走哩!”穷秀才问:“贤弟又何以见得?”弟弟满有把握地解释:“人家是…牛饮水',你必须…放长绳'。

这样,牛头才能伸到坑边去饮水啊!既然见到…风吹黄叶落',你就得赶快拿扫把去…扫起当柴烧',才是啊!这回等我前去考考,保证为兄你争回一口气!”哥哥听罢,哭笑不得地叹道:“唉,贤弟这副下联,才是牛头不搭马嘴啊!。


弟弟当即穿起哥哥这件破长衫,戴上那顶破帽便匆匆赶到财主家门,亲手撕榜,找见财主说要来当老师。

那财主见他衣不压众,貌不惊人,粗手粗脚的不像个文人,便讽笑他说:“可笑蠢牛亦想过岭穿乡?”弟弟答道:“老爷可知——牛角唔尖唔过岭,衫袖唔长唔过乡?”财主见他口才不俗,使出上联一试:牛饮水;
弟弟随口应道:
放长绳。

财主又出一联:
风吹黄叶落;
弟弟紧接说:
扫起当柴烧。

财主再出一下联:
谁讲狗能欺得虎?
弟弟冲口而出:
焉知虫不化做蚊!
这回,财主听罢,伸出大拇指来,连称:“佳句,佳句难得也!你才是天下间最有真才学之人。

”弟弟听毕,高兴得即吟打油诗一首:
古人号东坡,
今人号西皮,
二者相比较,
差多!
财主忘乎所以,把最后一句误为“差不多”。

迫不及待地问道:“先生果是博学多才,我等你久矣,愿留下做我儿师乎?”也不等对方回答,即传儿子上堂拜见老师。

弟弟见状强忍住笑,拍着胸口道:“有其师必有其徒,老爷尽管放心好了!”
财主听后,高兴得像大门口那对石狮似的——呲牙露齿地一直合不拢嘴。

杨乃武一联获救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曾经编成曲剧,拍过电影,可谓家
喻户晓。

然而,杨乃武获释的主要原因,仅仅是由于一副对联,这件事却未必人人知晓。

杨乃武,字书勋。

又字子钊,排行第二,人称杨二先生,家住浙江省余杭县县城内的澄清巷。

当时,各县征收钱粮,曾实行“脚踢淋尖”的陋规,即量米时斛上的米要堆成尖,然后用脚狠踢三脚,撒在地上的不许农民扫取,对此朝廷曾经明令禁止。

但是,一些地方官吏仍是“脚踢淋尖”,余杭县县官刘锡彤、粮胥何春方尤其厉害。

为此,杨乃武便在县衙照壁上书写一联:
大清双王法;
浙省两括台。

由此,杨乃武与余杭县吏结怨。

小白菜(毕秀姑)案发端,刘锡彤、何春方坐陷杨乃武“谋夫夺妇”,经知府陈鲁复审,又经按察院蒯贺荪、浙江巡抚杨昌浚会审,均因刘、何买通一干人证,以原审无误定罪。

为此,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姐姐杨菊贞二进北京告御状,争得个钦差会审。

然而,此项会审,西太后核交礼部侍郎胡瑞澜往办。

而胡当时又是浙江学政,受巡抚杨昌浚胁迫,并起用杨昌浚推荐的人帮同审理,结果仍是依瓢画葫芦,杨乃武被断为“斩立决”,毕秀姑被断为“凌迟处死”。

杨乃武自思绝无生望,在狱中作联自挽:
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
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

后来,因为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吵,江浙派翁同和、夏同善等人弹劾杨昌浚.胡瑞澜等人,杨乃武才侥幸出狱,但被革去功名。

一九一四年九月,杨乃武因患疮疽,不治身死,享年七十四岁。

顾鼎臣幼年试对
顾鼎臣(1473年-1540年),字九和,明苏州人,弘治进士第一。

他幼时聪明,常有妙语。

一天,塾师出对为难他:
花坞春晴,鸟韵奏成无孔笛。

把鸟鸣声比喻成无孔之笛,确非一般,但顾鼎臣面无难色,不一会儿就对上了:
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将蝉声比喻为无弦的琴声,也别出心裁,因此塾师不禁十分惊奇。

有一天,他父亲出对考他: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顾鼎臣立即对道: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他父亲听了非常高兴。

李时珍自幼善对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明代医学家。

他好读医书,因为发现历来本草有很多错误,就立志重修。

于是翻山越岭,穷搜博采,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一书,为我国药物学史上一大巨著,李时珍也被称为“中国药圣”。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

他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

”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

”先生大为吃惊,决心加倍关照。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

”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

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

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

”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上联,限一天对上。

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

”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

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

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

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当地郝知府对医药略知一二。

一次中秋赏月时,风吹灯笼熄,原来是灯笼破了三个窟窿,便口占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是防风。

”因一直续不出下联,只好找李时珍对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访李明珍。

走进院后,看到从竹不禁赞叹:“烦暑最宜淡竹叶。

”李时珍随口对道:“伤寒尤妙下柴胡。


郝知府看到几株玫瑰,不胜感叹:“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

”李时珍笑着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郝知府是外地人,见李时珍如此投机,又吟出一联:“做官者四海为家不择生地熟地。

”李时珍笑道:“行医人一脉相承岂分桃仁杏仁。


郝知府拿起李时珍为他开的处方,自言自语:“纸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

”李时珍手中毛笔尚未放下便说:“杆硬尖软,采晒炒切炙百合俱全。


就这样,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郝知府起身告辞出门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李时珍笑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王汝玉父子相对
王汝玉,本名王燧,明代书法家,永乐年间任翰林五经博士,参修《永乐大典》。

王汝玉小时候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

七岁那年,他随父亲到屋外观赏雪后的景色。

太阳一照,房屋上的积雪溶化,雪水从屋檐沟里往下滴,如同下雨。

他父亲即景吟出一上联: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汝玉朝四外看看,只见远处有风,吹起阵阵灰尘,好似冒烟一样,便很快对出了下联: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张兰张芳答武后
唐武则天(690年-704年)时期,宣化府附近有一对神童姐妹。

姐姐张兰十三岁,妹妹张芳九岁,姐妹俩聪明过人,特别善于作诗联对。

这消息传到女皇帝武则天的耳朵里,她不大相信,便传下一道圣旨,命宣化府火速把姐妹俩送到京都。

金銮殿上,姐妹俩对武后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武后听了十分惊奇。

接着,武后出联要张兰对: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这是异字同音联,“河、荷、和、何”四字同音,出得新奇别致,要对下联很不容易。

满朝文武听了,都不由得皱眉摇头,替张兰担心。

没想到那张兰斜瞟了一旁为武后弹琴的美女一眼,开口就对: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武后面露喜色,连连颔首。

两旁的官员们也扬眉舒气,低声议论“情、琴、清、青”这四字同音对得更妙。

武后接着问张芳:“朕还有一副绝对,你能不能对上?”随即吟出上联: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联中“冰、兵”同音,“冻、动”同音,十二字一气呵成,珠联璧合,确是“绝对”。

大臣们手里又捏了一把汗,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张芳的脸上,只见她歪着头,转着一对又大又亮的黑眼珠,稍稍一想即对道:
龙卧隆中隆未龙龙自隆中飞。

武后听了十分高兴。

众大臣齐声夸赞:“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情,被这小女娃一语道出了。

”武后越听越高兴,即令摆酒设宴,款待这对小姐妹。

席间,武后拉着张芳的小手说:“朕爱你才思敏捷,又知礼节,想留你在我身边,你愿意吗?”张芳听了,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低头不语。

武后又说:“你默许了,好,就这么定了。

你现在就做一首离别诗,送送你姐姐吧!”
小张芳慢慢地站起来,离席即吟: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不得一行归。

吟罢,眼泪夺眶而出。

满朝文武见状,纷纷放下杯箸,嗟叹不止。

武后也长叹一声,说:“同来同归,二女之愿也!看来真是欲去不可留啊!”于是感叹一番,才命人把张兰和张芳送了回去。

同名巧对李梦阳
李梦阳(1475年-1531年),明代文学家。

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

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

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

”于是他随口念道: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

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

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即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信陵君”,就是窃符救赵的公子无忌。

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

此联以其“无忌”,双关两人不要顾忌,李督学觉得有理,非常赞赏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马上改变了态度。

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于是亲自推荐,予以重用。

欧阳修答对过关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

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问:“城下何人?为何现在进城?”欧阳修答道:“读书人远道而来,进城求宿。

”老兵本不敢违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