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分析的一个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49字,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是不难的,因此,对这篇文言文我的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文言文的知识点教学上,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这节课上下来,我是不太满意的,由于本人的疏忽,将上课的时间记错,都上课几分钟后,教研组长胡廷俊去四楼喊我,等我走进教室,发完资料,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5分钟,没有与学生简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但我经过调整,很快就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上课节奏太快,学生明显跟不上节奏。

从我进教室开始,因为意外,没有思想准备,大脑出现暂时的空白,没有上课的激情,缺少激情的我当然就处于应付的状态。

再加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5分钟,因此,喜欢快节奏的我就必然要犯这个致命的错误。

二、出现了一些知识错误,在举例时误将“钱学森”说成“邓稼先”等。

三、为追求快节奏,对学生的读音没有纠正。

如果说这节课有点作用的话,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我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其次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采用模拟网上发帖的
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王戎说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第三就是知识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王戎识李,还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机智少年,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

这是新课程中应有的理念。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róng zhū jìng wéi
()马()位()赛()有
二、比一比,再组词。

戎()诸()竞()唯()猪()者()竟()难()
三、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尝.与诸.小儿游。

尝:诸:
2.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

竞走:唯:
3.取之,信然
..。

信然: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一课时答案
一、戎诸竞
二、唯戎马诸位竞赛唯有猪八戒作者竟然难过
三、1.尝:曾经。

诸:众多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2.竞走:争相地跑过去。

唯:只有。

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3.信然:确实这样。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第二课时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的“折”读音是()。

A.zhē
B.zhé shé
2.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启示是:()
A.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学会先人后己。

B.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随便去拿取。

C.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观察,善于思考。

1.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此时,他会想些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2.王戎与诸小儿想比有哪些过人之处?(多项选择)
A.仔细观察
B.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会对脑筋
D.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答案
一、1.C 2.C
二、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A B C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自读,齐读,表演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聪敏机智、懂礼识义”,基本上大功告成。

突然有学生提出: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牵元方,元方仍然“入门不顾”,也是不懂礼貌。

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确实不懂礼貌。

(2)因为友人无信无礼在先,元方这么做并不为过。

(3)元方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入门不顾”这只是一个小孩对别人骂自己父亲后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

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三、不足之处
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

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

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

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接着译读课文,把握内容。

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

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

)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