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词典】(归)民德归厚矣(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词典】(归)民德归厚矣(40)
读音:guī
简体字:归
繁体字:歸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篇》第9章
译文
曾子说:“(君子弘扬圣贤之道),谨慎对待现代社会民风形成所存在的问题,对由来已久的远因进行补救,百姓的品行和民风就可以回归到像山川大地容养万物一样的状态了。
”
字解
归,从止,从妇。
妇人谓嫁归。
依归也。
会意。
从止,从妇省。
本义:女子出嫁。
注释
归,《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之为言,相当于“所谓...就是...”。
意思是,所谓鬼就是人死所归。
《说文》:“归,女嫁也。
”即女子出嫁。
本义为女子出嫁,也指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
引申为返回,回到原处。
又引申指归还。
本章指返回、回归、回归到。
精解
民德归厚矣。
为什么由曾子来总结这句话,因为曾子是孔门学问真正的传人,所以他来总结当时社会,也可以指当今社会,如何解决“民德”的现状。
你说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民风坏了、人心坏了,你牢骚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用曾子的“慎终追远”来解释,就是针对现在的状况要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发展到今天的事情,是有远因的,要采取补救的方法。
我们要明白,这个“追”,就是我们当今弘扬圣贤之道的人最主要的工作。
民,指百姓。
德,往往和“道”在一起去使用,称为道德。
民德,这样一个有关百姓教化有关的概念,在本章提出来,恰恰是“君子务本”的目标,也恰恰是“道生”即圣贤之道生生不息的结果。
对于“民德”的概念,在先秦时期有三种意思。
一是指民众的道德、品行,也就是民风。
比如,《书·君奭》:“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
”这是周公说给周召公的话。
君,尊称。
奭,召公之名。
意思是,周公说:“啊!君奭!您知道百姓的品行,开始时没有不好好干的,要看其结果。
我们要搞好这件大事业,要勤劳恭敬地去治理啊!”二是指有德之人。
比如《楚辞·离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意思是,皇天公正无私心啊,看谁有德就辅佐谁。
三是指民力,比如《墨子·节用上》:“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
是故用财不废,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而在本章,民德指的就是百姓的品行,即民风。
归,回归到。
厚,《说文》的注
释为:“山陵之厚也”,即山陵的高厚。
而在本章是指山川大地容养万物。
民德归厚矣,直译的话,就是百姓的品行回归到山川大地容养万物的状态。
其实,这句话省略了一个“德”字,那就是“民德归厚德矣”。
厚德,是上古的民行、民风,是完全顺应圣贤之道教化的社会风气。
民德,是现状;厚德,是古风。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的品行和民风就可以回归到像山川大地容养万物一样的状态了。
关于“厚德”,我们最熟悉的是老子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在先秦时期,“厚德”就是指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也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国语·晋语二》:“故轻致诸侯而重遣之,使至者劝而叛者慕,怀之以典言,薄其要结,而厚德之以示之信。
”厚德能有多大的作用呢?能承载万物。
我们理解“厚德载物”的“德”,很简单的比方,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
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这不就是“君子务本”所追求的“本立而道生”吗?那么在孔老夫子的心中,应该回归到一种什么样的“厚德”呢?孔夫子的最高政治理想,记录在《礼记·礼运》之《大道之行也》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
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在此章中,是对前面章节的一个小结。
“孝悌忠信”是前八章的核心,也是社会风气回归到上古文明时代淳朴、厚道的基础。
研究社会的变迁,儒家对上古文明是予以肯定并且心驰神往的。
所以,儒家充满仁爱的社会是需要回归,而不是去重建。
就像当今社会,靠现代人如此贪婪的私心如何能创造出完美的社会价值体系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难怪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发表了宣言,宣言中说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
在这里,我们还是学习一下朱熹继承孔安国对此章的注解,虽然我们感觉违背了曾子的原意,但是其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确是甚大。
在内陆农村,每逢春节各家的家谱上,都有“慎终追远”四个字。
被西方人称中国的“祖先教”也由此而来。
孔安国及朱熹用孝道来解释,针对本章来说,内容表达是片面的。
但是却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丧祭文化,这一点孔安国的继承者们朱熹等功不可没。
朱熹在《论语集注》注解:“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
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