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二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用豌豆做材料的优点:(P2)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受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二、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3)
1、人工授粉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a、生物体性状都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c、配子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P6) 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例:现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断它是显性纯合子(AA)还是杂合子(Aa)?
三、基因分离定律:(P6)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P30)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P11)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P30)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在减I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注意: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
三、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成功的原因:(P11)
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
分析方法科学;(单因子→多因子)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57)
等位基因: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均为显性基因组成的个体。

(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均为隐性基因组成的个体。

(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6、性状与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附表1: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配子形成的区别
附表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P16)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P17-P19)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P19-P20)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P23-P25)
1、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2、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a、减数分裂所形成的配子的多样性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b、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强调:
(1)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特点: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性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原因是同源染色
....
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

............。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类比推理)(P27)
发现问题:用蝗虫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定律中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P28-P30)
1.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红眼(雌)与白眼(雄)杂交
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后来摩尔根与其学生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2.摩尔根证明基因位置实验的验证:亲本中的白眼雄果蝇和它的子代红眼雌果蝇测交。

测交结果,后代中红眼:白眼=1:1,符合分离定律。

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

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

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

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3)伴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伴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P43)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 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 (P43)
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P44)
1、实验过程:(P44)
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P45)
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
DNA:C、H、O、N、P 蛋白质:C、H、O、N、S
2、实验过程: (P45)
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即:DNA是遗传物质,但这个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P46)
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的结构
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DNA的特性:
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
..)
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③稳定性: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变;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固定不变,构成基本骨架。

5、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
在双链DNA分子中:
① DNA双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相等 (A=T 、C=G) ;
DNA单链中,互补碱基的数量不一定相等(A≠ T、C≠ G)
②双链DNA分子不互补碱基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为1,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A+C)/(T+G)=1 即 A+C = T+G (A+G)/(T+C)=1 即 A+G = T+C
③DNA分子其中一条链中的互补碱基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另一条互补链中以
及双链DNA中该比值相等。

若(A1+ T1)/(G1+ C1)= n ,则(A2+ T2)/(G2 + C2)= n (A+ T)/(G + C)= n
④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

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
第三节DNA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间期
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4、过程:(P54)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
5、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条件:
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
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③能量:ATP
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8、DNA能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9、意义:
DNA分子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确保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10、与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1)DNA分子数:
子代DNA数=2n(n为复制次数),含母链的DNA数=2,只含母链的DNA 数=0 ,含子链的DNA数=2n ,只含子链的DNA数=2n-2。

(2)脱氧核苷酸链数:
在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2n+1,含母链脱氧核苷酸链数=2,含子链的脱氧核苷酸链数=2n+1-2子代DNA中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假设亲代DNA分子中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a个,则:①经过n次复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a·(2n-1);②在第n次复制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a·2n-1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的结构:
1、组成元素:C、H、O、N、P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
4、种类: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
转运RNA(tRNA)。

(mRNA:转录遗传信息,翻
译的直接模板;rRNA:与蛋白质组成核糖体;tRNA:识别和运载氨基酸)
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1、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4种游离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 RNA的过程。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2)过程:(P63)解旋、配对、连接、释放
(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5)产物:信使RNA(mRNA)、
2、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
(2)过程:(P66)起始、延伸、终止
(3)条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20种)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具:tRNA
装配机器:核糖体
(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产物:多肽链、蛋白质
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
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 6:3:1
第二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P68)
二、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P68)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三、细胞质遗传(P69)
1、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2、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 分子,这些DNA 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

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计划:完成人体24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的遗传作图、物理作图、和全部碱基的序列测定。

意义: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突变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
●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二、基因突变(P81)
1、概念:是指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等变化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原因:物理因素:X 射线、激光等; 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3、特点:
①发生频率低 ②方向不确定 ③普遍存在 ④多害少利
⑤随机发生: a.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b.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 分子上或同一DNA 分子的不同部位上。

4、结果: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

5、时间:细胞分裂间期(DNA 复制时期即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6、应用——诱变育种
①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

②原理:基因突变
③实例:“黑农五号” 、高产青霉菌株。

④优缺点:优点: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

缺点:但有利变异个体少,需处理大量材料。

7、意义:
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③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基因重组
1、概念: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

2、类型:
①减数分裂(减Ⅰ后期)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②减Ⅰ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交换。

结果是导致染色单体上基因的重组,组合的结果可能产生与亲代基因型不同的个体。

③重组DNA 技术
(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用其利,避其害。

我国规定对于转基因产品必须标明。


3、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
4、应用(育种):杂交育种
①方法:杂交
②原理:基因重组
③实例:杂交水稻、高产奶牛等。

④优缺点:
优点:可以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个体上。

缺点: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不能产生新的基因,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

5、意义:①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材料;
③是形成生物体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类型:
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片段上的基因也随之失去。

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2.重复:染色体中某一片段增加而引起该片段出现重复。

3.倒位:染色体片段断裂后倒转180,又重新接合。

4.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移接。

(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移接属于交叉互换)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实例:21三体综合征(21号多1条染色体)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2、染色体组:
(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任意一种染色体条数
例1: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
答案:3 2 5 1 4
②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
例2: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体组数分别是多少?
(1)Aa __ (2)AaBb __(3)AAa __(4)AaaBbb __5)AAAaBBbb ___ (6)ABCD ___
答案:2 2 3 3 4 1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

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

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第三节人类遗传病
一、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
●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

(不一定是遗传病)
二、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三、人类遗传病类型
(一)单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3、特点: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的。

在近亲婚配的后代中发病率较高,在群体中发病率较低。

4、类型: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伴X隐:色盲、血友病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黑尿症、苯丙酮
尿症
(二)多基因遗传病
1、概念: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特点: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

3、常见类型: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1、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2、特点:症状严重,甚至在胚胎时期就自然流产。

3、类型:
常染色体遗传病结构异常:猫叫综合征
数目异常: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条 X染色体)
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
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五、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注意事项:
1、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2、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

3、调查时要详细询问,如实记录。

4、对某个家庭进行调查时,被调查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必须写清楚,并注明性别。

5、必须统计被调查的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

结果分析:
被调查人数为2 747人,其中色盲患者为38人(男性37人,女性1人),
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1.38%。

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1.35%,女性红
绿色盲的发病率为0.03%。

二者均低于我国社会人群男女红绿色盲的发
病率。

实验结论:我国社会人群中,红绿色盲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第六章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
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杂交育种
1、概念: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在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原理:基因重组
3、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4、实例:高产、矮秆水稻,中国荷坦斯牛
5、优点:通过杂交使位于不同个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中于一个个体上。

6、缺点:(1)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重组,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2)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7-8年)
二、诱变育种
1、概念: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2、原理:基因突变
3、方法: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
4、实例:“黑农五号”大豆、高产青霉菌菌株
5、优点: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

6、缺点:有利个体少,须大量处理供试材料,工作量大。

三、多倍体育种:
1、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原理: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3、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