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引导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仪文化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引导策略
【摘要】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新颖、时尚的特点逐渐赢得以“90后”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的青睐,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崇。
本文拟把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分析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作为出发点,探讨网络流行语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流行语作为青年学生的时尚坐标语言,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和思想动态,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诉求。
网络流行语具有流行性、娱乐性、随意性等诸多文化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诉求和行为等存在诸多影响。
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影响引导媒介
据统计,中国互联网网民的年龄结构中,20~29岁占30%,30~39岁占27%;在网民的学历结构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7%。
高校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
而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日益剧增使网络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丰富和创新。
本文拟把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分析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作
为出发点,探讨礼仪文化视角下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新思路,以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背景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
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作为年轻而有文化的大学生必然是网络流行语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大众载体。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分析
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个分支,其本身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特征,它们具备流行性、娱乐性、新奇性、前卫性等特点,反映了汉语言的发展特征。
1.创新性。
即网络流行语经过人为的加工与模仿,最后以符号、文字、词组或语句的形态出现。
如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卖萌”“有木有”等,这些都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传播。
2、流行性。
即网络流行语契合了某些特定受众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的网民群体中能够引起普遍的共鸣。
以“90后”为主体的高校大学生更加追求特立独行和自我的张扬,他们对
新奇事物的追求与接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网络流行语的散播。
在网络社会流行文化现象中,大众是喜新厌旧的,从最初的“打酱油”、“给力”、“潜规则”、“伤不起”到“hold住”、“你懂的”、“土豪”、“杯具”、“极品男”、“奇葩女”、“白富美”、“屑丝”、“大表哥”再到“我伙呆”、“点赞”、“女汉子”、“中国大妈”等等。
网民们津津乐道地追崇着一个又一个新的流行词语,再现社会某一进程或阶段的社会状态与风貌。
3.活泼性。
即网络流行语既可以提高交流的速度,又可以节省输入时间和上网花费,而这也符合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人们不断增强的经济意识网络为语言提供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
网络流行语摆脱了传统书面语言的束缚,往往构思奇巧,标新立异,又融合口语、俚语、俗语等语言传播优势,具有亲切感、感染力,雅俗共用。
很多流行语是从网络生活中闪现并发掘而来的,大多是一些俏皮话,或表达无奈,或为了搞笑,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
例如,“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双刀男”、“躲猫猫”、“范跑跑”、“楼脆脆”、“犀利哥”、“女汉子”、“土豪”等,这些具有娱乐性的词语及其蕴涵的内容往往能满足受众的某种心理,从而能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并形成不同版本、不同内容的话语场。
4.随意性。
网络自由自在的氛围使得网民在网络交往中能随意制造语言符号,也使得网络语言的发展带有很大的随意
性。
例如,“被就业”、“神马都是浮云”等均带有随意性的特征。
在日常工作、生活、聊天等不同的人际交往境遇中,公众频繁使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随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三、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也给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历史观等价值观念造成了较大影响和冲击。
1.网络流行语淡化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
作为网络流行语创作者和使用者的主体,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一方面其本身的政治意识较为淡薄,对国家时事的关注不够;另一方面,对传统道德观念与文化的认可度不高,更加推崇西方的文化和节日。
西方国家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播等方式对中国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价值观念的扭曲,而这些对于缺乏事物判断力的高校大学生而言,更容易造成他们自身价值取向的偏离和迷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更大的阻碍。
2.网络流行语倡导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互联网的发展在为人们带来信息共享、视野开阔的同时,也充斥着更多的诱惑和陷阱,刺激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与放纵。
网络流行语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和新奇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大学生灌输着贪图享乐的思想。
“90后”的大学生容易漠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加热衷
消费习惯的攀比;他们缺乏自控力和自信心,当遇到学业、就业问题时,容易选择逃避,而网络则成为他们娱乐的主要精神来源。
长期沉溺于网络,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更会严重危害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3、对汉语言文字的教育形成扭曲和冲击。
为了追求快速的交流,没有充分时间考虑选词用字,网民们忽视语言规范,随心所欲地将各种语言材料随意组合和嫁接。
因而出现了许多不符合规范的别字、生词和病句如今的大学生张口“25825(爱我不爱我)”,闭口“25775(爱我亲亲我)”、“201314(爱你一生一世)”,或“恐龙”、“傻×”、“坑爹”、“屑丝”等大学生群体正处在语言知识定型的时候,如果不对某些另类的网络语言加以控制,必然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汉语水平的降低,语言审美与鉴赏力的退化。
四、剖析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幽默方式的表达,它是新近发生的,反映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整个过程中是短暂的,并且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参与。
流行本身是短暂的,也意味着网络流行语过程的短暂性,但我们不能忽略它所代表的幽默的含义,流行语本身是短暂的,可是影响到大学生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去看待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意义就非常之远大了。
1.可以调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脱离家长的束缚来到孤立的大学校园,其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这里有积极的自
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之间的斗争,在斗争中实现自我调节,将心态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调节不好,就会产生自卑或自满的情绪。
一个会使用幽默的网络流行语的情绪心理,更容易从消极的自我意识中解脱出来。
“范跑跑”的出现,除了对范老师的嘲讽以外,更大程度上它掀起了一番有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争论热潮,更大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明确自我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标准,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观。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增添一份幽默感,更容易被双方所接受。
从家庭步入校园,每个人的背景、文化、个性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消除双方的陌生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通过大家彼此都了解得网络流行语,双方俨然一笑,甚至取得在某些观点上的共鸣,更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所谓“一言即可得友”。
3.有利于培养幽默的能力。
幽默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可以带来欢乐和思考的能力。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它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对你哭“。
乐观可以减轻我们的精神痛苦,驱散我们的烦恼,高尚的幽默可以清除我们精神上的种种不快,日常生活中一个得体的幽默常能使一个紧张难堪的局面变得比较轻松,使对立僵持的矛盾得以缓解。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所表达出的幽默效应的理解,能够让大学生们在面临困难时,养成用幽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
“做俯卧撑”出自瓮安事件,当时只有“不管我事”的一种含
义,慢慢的,更多人将“作俯卧撑”进行发展,有点类似“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成了网友对一些问题因某种原因引而不发,甚至做中立状立场的代名词。
慢慢的,更多的人开始使用,“股市在做俯卧撑”,“房价在做俯卧撑“等形容对股市和房价的不可预计,将网络流行语应用在不同场合,有时候可以起到不少的幽默讽刺效果,更有利于表达某种观点。
4.利于增强对事物的深层分析能力。
网络流行语常常会引起社会对某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大学生在接触到网络流行语后,必然要对此语言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
网络上的激烈争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更有利于辩证的看待问题的两个方面。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流行语引来了大量的网络暴力,对于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势必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网络流行语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在世界经济、文化等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也日益加剧。
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主要建设力量,在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诸如享乐主义、消费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观念和诱惑时,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偏差。
因此,以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1.理性看待网络流行语,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正
视网络流行语所带来的优势,更要对网络流行语中的低格调文化进行鉴别,从思想上对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高度重视。
同时,传统“说教式”的管理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只会激发他们的厌烦情绪,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为此,教育者可通过了解网络流行语来了解当下学生们的心态、思想、价值观、诉求及变化,在对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另外,应理性看待网络流行语,及时掌握学生舆情,增强处理问题的时效性。
2.加强主流文化引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盛行,西方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不断地进入中国。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一方面应加强网络管理,增强学生对多种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应从低年级开始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抵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侵蚀,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运用。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已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者迫切思考的问题。
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合理使用网络语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正确理解网络流行语,消除认知误区。
网络流行语的实践和引导主要在于把握三个层面:从生活层面上,培养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价值或品位,如“沙发”、“给力”、“秒杀”、“舌尖上的××”等词汇;从人生实践层面上,需要不断培养大学生新的社交形式和生活方式,如“蒜你狠”、“宅男宅女”、“图森破图样”、“吐槽”、“人艰不拆”等词汇;从生活观和价值观层面上,要引导积极、健康、向上发展的生活追求,如“粉丝”、“不差钱”、“元芳,你怎么看”、“正能量”等词汇。
教育部门及教育者要充分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及社会含义,针对不同的网络流行语及社会意义进行解读,分析其特点,认识其意义和价值,为构建当代大学生新的价值观提供切实的指导。
5、建立健康的文化规范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网络流行语是当前社会文化、社会心理以及网络文化、网络环境等相关问题的一种投射与反映。
因此,要总结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规律,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传播媒介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学生的网络认知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改变大学生某些不良的网络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理性、有序的网络生活习惯等。
既要促进网络文化教育体系的完善,培育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氛围,又要净化网络环境,有效地规避和阻隔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使某些不健康的网络流行语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
6、把握大学生心理认知特点。
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流行语作为青年学生的时尚坐标语言,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动态和思想动态.反映了不同时代学生团体的价值诉求。
当前,“神马都是浮云”、“打酱油”等表达的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富二代”、“高富帅”、“土豪”等表达的是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崇;“房奴”、“蜗居”、“蚁族”等体现社会生活压力下的亚健康;“宅男宅女”、“啃老族”、“坑爹”等显现了年轻一代普遍的生活状态。
所以,我们要引导大学生以平常之心来对待网络流行语.不能以博弈、把玩的心理去娱乐网络语言.更不能盲目地在现实生活中模仿、追崇、滥用。
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现象,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圈子以获得积极向上的生活体验和新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六、结束语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
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净化网络礼仪文化环境,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润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其发展与盛行是随着社会进步的表现,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多方面
的,既可以丰富和娱乐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教育和引导青年在思想观念、心理、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既定文化产生认同,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对他们精神、心灵和人格的塑造。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者应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的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宇杰、高雅.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青年的价值观[J].
社会科学家,2012(6)
【2】喻国明.传播的“语法革命”和舆论引导力[J].电视研究,29(1).
【3】刘畅、吴国琴、刘舒.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
响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
【4】沈建荣.网络词语“PK”的社会语用论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1(1).
【5】李兰兰.网络词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及其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8(2).
【6】陈万怀.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社会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9):83—8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