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练之文言文阅读学生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题多练之文言文阅读
攀枝花七中 彭茂华整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方翼,字仲翔,并州祁人。

祖裕,随州刺史,尚①同安大长公主。

方翼早孤,母李,为主所斥,居凤泉墅。

方翼尚幼,杂佣保,执苦不弃日。

垦田植树,治林垠,完墙屋,为富家。

高宗立,而从祖女弟为皇后,调安定令,诛灭大姓,奸豪胁息。

居母丧,其友赵持满诛死,尸诸道,亲戚莫
D.所部杂虏谋执方翼为内应/方翼悉召/会军中厚赐/以次出壁外/缚之/会大风/杂金鼓/而号呼无闻者/杀七千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
B.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
C.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
D.再迁肃州刺史/州无隍堑寇/易以攻方翼/乃发卒建楼堞/厮多乐水/自环/烽逻警明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

称人称名,称己称字。

B.孤,“幼而无父曰孤”,文中就是此种含义。

古代也可做王侯的自称。

C.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可用指贬谪,如“左迁”。

D.旬,是时间单位。

在文中,“旬”是指十天,和“十旬休假”的“旬”同义。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祖,亲属关系的称谓词,是从祖祖父,从祖王父的简称,指的是祖父的亲兄弟。

年长与祖父称为伯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

B.居母丧,为母亲守孝。

居丧,又称为守孝、值丧或丁忧,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

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C.仪凤,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称号,另外还可以用来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D.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

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方翼坚强乐观。

他幼年丧父,与母亲李氏相依为命,为减轻母亲负担,他常与佣人一起辛勤劳作,历经艰辛使家境逐渐殷实富足。

B.王方翼重情重义。

他的友人赵持满被杀,赵的亲戚没有人敢探看收尸。

王方冀礼数周全地埋葬了他,唐高宗听说后对他很赞赏。

C.王方翼骁勇善战。

永淳初年,他在热海引军作战,杀敌无数,令敌军惊慌溃散,又乘胜追击,生擒了敌首,西戎从此归服。

D.王方翼精明能干。

他在担任肃州刺史和夏州都督时,两地遭遇了天灾和人祸,但他都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方翼为子重亲重孝。

年幼时,为减轻母亲独支家门的负担,常常与佣人一起辛勤劳作,历经艰辛,使家境逐渐殷实富足。

B.王方翼为人重情重义。

曾为被诛杀的友人赵持满处理丧事。

他认为这样做既可彰显朋友义气,也可维护国君的仁爱形象。

C.王方翼为将英勇无畏。

永淳初年,他在热海引军作战,杀敌甚多,令敌军惊慌溃散,又乘胜追击,生擒敌首,西戎归服。

D.王方翼为官有责有方。

在担任肃州刺史和夏州都督时,都尽职尽责,帮助老百姓度过灾难,其他治郡的百姓多有前来投靠。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幼的王方翼为减轻母亲独支家门的负担,常常与佣人一起辛勤劳作,历经艰辛,不荒废时日,使家境逐渐殷实富足起来。

B.王方翼为人重情重义,曾为被诛杀的友人赵持满处理丧事。

他认为这样做既可彰显朋友义气,也可维护国君的仁爱形象。

C.永淳初年,王方翼在热海引军作战,他骁勇善战,杀敌无数,令敌军惊慌溃散,又乘胜追击,生擒了敌首,西戎从此归服。

D.在王方翼担任肃州刺史和夏州都督时,两地遭遇了天灾人祸,但他都能找到应对的办法,说明他能力强,有高度的责任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乃出私钱作水磨,簿其赢,以济饥瘵,构舍数十百楹居之,全活甚众。

译文:
译文:
③遂往哭其尸,具礼收葬。

金吾校尉劾系,帝嘉之,不罪。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出未尝有骑。

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然其自喜为侠益甚。

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解使人微知贼处。

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

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

客欲杀之。

解曰:“居邑屋而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③时脱之。

”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

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④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

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

”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

”解家遂徙。

诸公送者出千馀万。

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

解兄子断杨掾头。

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

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

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

吏奏解无罪。

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於解杀之。

当大逆无道。

”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惜哉!(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

②嚼:把酒喝尽。

③践更:秦汉时的和一种徭役。

④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B.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C.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D.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2.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B. 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C. 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D. 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3.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
B. 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
C. 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
D. 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字翁伯,可知郭解排行应是长子,上无兄长。

B.折节: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

C.诛死,读音zhū sǐ,是汉语词语,意为杀戮。

D.尉史:汉代郡县制中,郡级单位武职最高级别的官职,地位仅次于郡守。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袒:光着上身,背着一大块肉。

古人在向人谢罪时以此表示对人的恭敬或惶恐。

B.居间是指处于双方之间调解说合或指居间之人。

C.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姿,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对人轻慢傲视时才采用这种坐法。

D.“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借指平民。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朝皇帝的庙号,除了开国皇帝(西汉的刘邦庙号高皇帝、东汉的刘秀庙号光武皇帝)以外为庙号前都有个“孝”字,“孝文”就是汉文帝刘恒的庙号。

B.古人做传时一般都称呼名,本文就是这样,称“解”(郭解),但结尾处却写“郭解翁伯”,连名带字都写了,表示作者司马迁对郭解其人的敬慕之意。

C.文中的“洛阳”位置在洛水之阳,根据古文化常识可知,其具体位置应在洛水的北岸。

D.“族”是“灭族”,是古代的一种残忍的刑罚,把人的家族全都杀死,郭解就受到这种处罚。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个子矮小,为人精明强干,不喝酒,从小喜欢行侠,以德报怨,深受人们的敬重。

B.别人杀了他姐姐的儿子,他查明真相后,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收尸安葬。

C.卫青将军为郭解求情,但皇帝因一个百姓能使将军替他说话为名坚持让他搬迁到茂陵去。

D.轵县一个儒生批判郭解,郭解的门客就杀了儒生并割断他的舌头,但郭解对此事并不知情。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因为父亲无端被杀而养成残忍狠毒的个性,但他后来改变行为,能够非常友善地对待他人。

B.郭解姐姐家的孩子惹怒别人被刺身亡,郭解派人抓到凶手,了解了事实情况后公正处理了此事,赢得人们的尊重。

C.杨县掾在郭解被迁徙一事上起了关键作用,惹怒了郭解的门客,他们不但杀了杨杨县掾,还杀了为他告状的人。

D.郭解家里贫穷,本不够迁徙茂陵的富豪标准,但他搬家时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使他真正成为的富豪。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的外甥逼人喝酒,结果被杀。

郭解找到了杀人者,却又认为外甥死得没有价值,最终放走了杀害外甥的人。

B.家乡有人对郭解傲慢无礼,郭解认为是自己德行不高所致,不仅阻止手下杀害这个人,而且替他免除了劳役。

C.郭解的门客多,势力大,有些对郭解不利的人和事,根本不需要他亲自出手,就有人替他出头。

D.郭解的门客对郭解的所作所为仰慕不已,以致在郭解不知情的情况下,替他杀掉了对其行为持有异议的儒生。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解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

等到他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

B. 郭解要替他的外甥报仇,可当了解到是他的外甥无理后,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外甥。

C. 郭解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即使事情办得成也不去吃人家酒饭。

D. 郭解的名望使得朝廷的将军都为他说话,但也使皇帝和有的大臣讨厌他,最终招致杀身之祸并被灭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统治者排斥打击行侠之人最高统治者皇帝尤其如此,郭解父子两代人就都死在汉文帝一人手里。

B.郭解自从小时候就养成残忍狠毒、喜好杀人的个性,虽然年长以后折节为俭,但喜好杀人的个性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是他自己不再随便杀人而是由别人替他杀而已。

C.公孙弘说郭解因为一点小事就随便杀人,这是大逆无道之大罪。

于是就下令杀了郭解的全族人。

D.郭解受到下层人民的喜爱和拥戴,除了个别人之外人民都喜欢他仰慕他,有的人甚至愿意替他杀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下层人民喜爱并敬重郭解,上层统治者却普遍厌恶他、憎恨他,必欲除之而后快。

B.朝廷命令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迁转标准,但皇帝把郭解列入迁徙名单,官吏害怕皇帝,不敢不让郭解迁移。

C.御史大夫公孙弘认为郭解虽然自己并没有杀人,但他享有强大的权威,危害和影响更大,因而也更危险,于是下令以大逆不道之罪杀了他全族。

D.郭解在赢得一般百姓的喜爱和尊敬的同时,也形成了一股以他为首的势力范围,引起了统治集团的憎恶与恐惧,他的死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3分)
A.郭解虽然年少时为人残忍,也伤害过很多人,但后来就改变行为,能够非常友善地对待他人。

B.郭解姐姐家的孩子惹怒别人被刺身亡,郭解派人抓到凶手,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公正处理了此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C.虽然郭解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较高,有时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到他那里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D.太史公认为相较于美名而言,人的相貌如何并不重要,能够长久被人称道的是美名。

14.下列关于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年轻时残忍狠毒,做了许多不法之事却侥幸得脱;等到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施恩于人,少望别人报答自己。

B.杨县椽不顾实情,提名郭解迁徙到茂陵;卫青将军替郭解向汉武帝求情,被皇上驳回。

郭解哥哥的
儿子因此砍掉杨县椽的头,使杨家与郭家结了仇。

C.官吏追捕郭解,有一同查办此案的儒生被郭解的门客残忍杀害了这个门客后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刑律,懊悔不已,畏罪自杀。

D.公孙弘议郭解之罪时,不是按其罪论死,而是扣了顶行侠弄权、大逆无道的帽子,说明让统治者感到真正可怕的是,郭解身为平民,其言行声望和感召力却足以使别人为他杀人犯罪。

1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解使人微知贼处。

译文:
(2)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译文:
(3)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译文:
(4)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译文:
(5)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译文:
(6)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译文:
(7)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

乾元初,兼礼部侍郎。

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

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时京师盗贼多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

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

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

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

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构求諲过失。

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

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衔恨颇深。

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

德宗即位,用为入蕃会盟使,拜尚书左仆射。

揆辞老恐死道路不能达命帝恻然杞曰和戎者当练朝廷事非揆不可。

异时年少揆者不敢辞。

”揆至蕃,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还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1. 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京师盗贼/多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
B、时京师盗贼多/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
C、时京师盗贼/多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
D、时京师盗贼多/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
2. 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B. 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C. 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D. 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3. 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揆辞老恐死/道路不能达命/帝恻然杞/曰/和戎者/当练朝廷事/非揆不可
B. 揆辞老/恐死道路/不能达命/帝恻然/杞曰/和戎者/当练朝廷事/非揆不可
C. 揆辞老恐死/道路不能达命/帝恻然/杞曰/和戎者/当练朝廷事/非揆不可
D. 揆辞老/恐死道路/不能达命/帝恻然杞/曰/和戎者/当练朝廷事/非揆不可
4.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还/行至凤州/以疾卒B.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还/行至凤州/以疾卒C.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还行至凤州/以疾卒D.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还行至凤州/以疾卒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阙下:宫阙之下,指帝王的下属官员。

B.中书:中书省,封建朝廷重要部门,主管决策。

C.冗官:多余的官员,特指无专职而备执行临时使命的官吏。

D.量移: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拾遗:是供奉讽谏、荐举人才的官员。

B.礼部侍郎:礼部的正职官员。

C.国子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D.刺史:掌握一州军政大权的地方高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族:显贵的豪门。

B.开元:与后面的“乾元”“兴元”都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年号。

C.羽林:皇帝禁军。

D.和戎:指封建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交好或结亲。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籍,指代考试试题所根据的古代经典书籍。

B.刘氏,丈夫是刘姓的女子。

古代的女子出嫁后不再被人称呼自己的姓名,在丈夫姓后加个“氏”字。

C.牧守,指州牧和太守,朝廷派驻地方的行政官员。

D.通衢,指四通八达的大街。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

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

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

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

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

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

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

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

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揆家居郑州,祖籍陇西成纪。

他家庭出身高贵,自身极有天赋,这些都成为他入仕的好条件。

B.李揆在选用人才上注重真才实学,敢于突破以前的陈腐旧规;有胆有识,敢于否定权臣的主张,这些都表明他作为唐朝名臣的不俗特点。

C.德宗皇帝虽然对李揆信任重用,但知道李揆嫉贤妒能、排斥同僚的情况以后,就把李揆贬职外放,说明他是一个能公正用人的好皇帝。

D.卢杞明明是厌恶李揆,却在皇帝面前说李揆是出使外藩的不二人选,从而达到把他排挤出朝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李揆不但有地位有声望,而且有见识有能力,在处理朝廷政事上,没有谁能超过他,就连外藩的酋长都知道他是唐朝第一人。

B.李揆不仅对有能力的外人心怀嫉妒,就是对自己的亲哥哥也因加以排斥,后来还是别人在他面前说话,他才提拔了哥哥。

C.德宗皇帝本不想让李揆让以会盟使的身份入蕃,但卢杞极力推荐他,才使皇帝最终勉强同意。

D.李揆怕自己被留在蕃外,在酋长问他是不是李揆时说了谎话,结果被放了回来,可还是死在回来的路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揆刚直公正,不徇私情,即使是自己的亲哥哥也不加以提拔,而使其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

B.入蕃和戎是一件苦差事,李揆说自己年纪大弄不好可能死在路上也许是一个借口,但是年轻人一般也都不愿意承担外出的使命。

C.卢杞在皇帝面前极力陈说让李揆去做对外使节的好处:非常熟练朝廷事情,比他年轻的人没有人会提出不同意见。

D.李揆当政时曾经打压过元载和卢杞,后来遭到俩人的报复:前者使他生活困顿贫乏狼狈,后者使他风烛残年远道奔波,最后死于途中。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译文:
(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译文:
(3)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译文:
(4)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

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