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剂学总论+解表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5)煎煮时间:一般水溶性差的或滋补类的药,煎煮至水开后维持半小时, 或者更多一些时间,解表药和其他的芳香、化湿、理气药,水开了以后,维 持15-20分钟,久了有效成分会挥发。 6)及时过滤:中药成分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7)煎煮次数:一般来说,煎到2-3次。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01 总论-方剂与治法
1.治法的概念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
01 总论-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将其概括为八法。
“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论治病之方”又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02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
组成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去节,三两(9g)
去皮,二两(6g)
去皮尖,七十个(6g)
炙,一两(3g)
用法
功用与主治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 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 煎服,温覆取微汗)。
特殊煎法: 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以及一些有毒药物等。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有效成分不耐高温。 包煎:容易混汤的药;质地轻的药;有毛状物的药以及易于粘锅的药。 另煎:贵重药,如人参等。 烊化:胶质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阿胶) 冲服:液体类、入水即化的药物等。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服药方法
一般药宜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
✓ 方剂的服法
方剂的服法是指方剂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剂的服法应根据剂型、药性、病情等因素进 行选择,如汤剂应煎煮后服用、丸剂应用温水送服等。方剂的服法还应注意药物的剂量、时间 、频率等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02
解表剂
02 解表剂-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 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苏叶、防风 等为组成方剂。因寒邪束表,每致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每配伍活血通脉的 桂枝、川芎及宣降肺气的杏仁、桔梗等。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 龙汤、香苏散。
服 滋补药宜空腹服

安神药宜睡前服

间 急性病不拘时服
膏、丹、丸、散、酒宜每日定时服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服药方法
一般1日1剂,每剂分2-3次服。
服 病情急重者,每隔4小时服药1次,或昼夜不停服用 药 次 呕吐患者口服,宜小量頻服 数
中药熏洗剂,一般先熏后洗,每剂中药每天可熏洗2-3次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的组成是指方剂中所含的药物种类和药量。方剂的组成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等因 素进行选择的,不同的方剂组成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方剂的变化是指方剂中药物种类和 药量的变化。方剂的变化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01 总论
✓ 剂型
剂型是指方剂的制剂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等。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 同的患者和病情,如汤剂适用于急性病、丸剂适用于慢性病等。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 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选择。
01 总论-方剂剂型分类
丸剂:是指将药材研成的细粉或其提取物,加上适量的粘合剂,制成类球体状的固体剂型。 特点:较汤剂吸收慢,药效持续时间长,用量小,体积小,便于服用和携带。 膏剂:是指将药材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浓缩制成的剂型。 特点:内服膏剂有体积相对小,服用方便,缓缓起效的特点。外用膏剂可直接接触病变部位, 便于药物吸收,并可持久发挥疗效。
01 总论-方剂剂型分类
栓剂:是指将药材细粉与基质混合制成一定形状的固体制剂。常用于腔道给药,使其溶化或 溶解而发挥药效。可避免“首过作用”。 注射剂:是指将药材经过提取、精制、配置、灭菌等工艺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 供配置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内、穴位、肌内、经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特点:显效快、便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等。 以上各种剂型各有所长,临床应用时,应当根据病情需要及方剂的特点酌情选择。
适应症:肝脾不和 肠寒胃热
01 总论-常用治法-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适应症:外寒直中;寒从中生(阳气不足)
01 总论-常用治法-清法、消法
➢ 清法:是通过清泄里热,以改善或消除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 消法:是通过消积滞、散郁结、化淤滞、利水湿等,以改善或消除食积、气滞、瘀血、痰凝、水
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但两者亦可配合使用,并依据病情之寒热,与温法、清法合用,若涉正虚者,又需与补
法配合应用。
01 总论-常用治法-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虚扶弱,纠正人体阴阳气血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改善或消除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01 总论-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载方314首,既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 作;又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称之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著,载方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由政府编著的《成药典》。
01 总论-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著,是第一部以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剖析 方剂的专著,开方论之先河,载方20。 《普济方》:明代,朱木肃编写,共载方61739首,是方剂学史上载方最多的著作。
所谓汗法不应单纯理解为发汗的方法,因为本疗法除可治疗外感初起邪气在表之外还可治疗:
麻疹初起——透疹 疮伤初起——透邪 温病初起——透毒
凡轻清宣透,可解除在表六淫之邪的方法 都应叫“汗法”,确切的应叫“解表法”
01 总论-常用治法-吐法
吐法:通过引起呕吐,以消除停滞于咽喉、胸膈、胃中的痰涎以及胃中的宿食、 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01 总论-方剂剂型分类
茶剂:是指将药材粉碎加工成的粗末制品,或加入粘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剂,用沸水泡汁或 煎汁,类似茶饮,不定时服用。现代多用于保健,如降脂茶、降压茶。 膜剂:是指将中药材提取物或极细粉末溶解,或均匀分散在成膜材料配置的溶液中,制成的 薄膜状制剂。可局部应用,如口腔黏膜,也可口服,如丹参膜剂。 酒剂:又称为药酒,是指将药材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隔水加温、去渣所得的澄明浸出液制 剂。 特点:有助于有效成分溶出而增强药效,长于发散,并能行气活血。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 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运用
方解
麻黄苦辛性温为君药,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 药,杏仁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 则诸症可愈。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 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 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 而兼见骨节酸痛,加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 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01 总论-常用治法-汗法
汗法:是通过解表、宣肺,以祛散外感六淫表邪,从而改善或消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为解表法。
开泄腠理:强行打开腠孔,毛窍,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 调畅营卫:调和体表正气,既能祛邪,又能调正; 宣发肺气:通过宣发肺气使人体的阳气、阴精输布到体表,润泽皮毛,防御外邪,维护体表温度。
✓ 咽喉痰涎壅阻,顽痰停滞胸膈,宿食留滞胃脘,误食毒物尚在胃中。
01 总论-常用治法-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于胃肠的宿食、冷积、瘀血、结痰 等从下窍泻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泻下:指胃肠的一些饮食糟粕、积滞,为饮食糟粕冷积这一类。 荡涤:也用于宿食糟粕,但是有时候用于像水饮、痰,这一类病理产物。 攻逐:用于攻下瘀血或者积水
停等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 。
01 总论-常用治法-清法、消法
注意: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 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 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
✓ 大便秘结,饮食积滞,瘀血内停,湿热积滞,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
01 总论-常用治法-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从而改善或消除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脏腑失和、 气血紊乱等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和解少阳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木要疏土,土要荣木。木来疏土,土来荣木”
01 总论-方剂剂型分类
丹剂:是指含汞、硫磺等的矿物药经过加热升华,制成剂量小、作用强的不同结晶状的制剂, 多为外用丹剂,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也有些丸、散、锭剂,因其使用名贵药材或药效显著, 也称为“丹”。 锭剂:是指将药材研成细粉,单独或与赋形剂混合制成不同形状的固体制剂。有圆柱形、条 形、纺锤形等,既可内服也可外用。 颗粒剂:是指将药材提取物与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细粉混合制成的干燥颗粒或块状制剂。
01 总论-方剂剂型分类
常用剂型的含义与特点 汤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指组方后的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 去渣取汁,制成的一种液体剂型, 特点:具有吸收快,便于随症加减变化的特点,适宜于病势较急、病情较重的患者。
01 总论-方剂剂型分类
散剂:是指将药材粉碎、混匀,制成粉末状得一种制剂形式,有细粉和粗粉之分,有内服或外用两类。 特点:用量小、体积小、便于服用和携带,也可节约药材。
服药方法
服 药 冷 热
汤剂大多宜振荡温服 热症用凉药宜冷服,寒症用热药宜热服
服药后要注意调养护理,不仅有助于 药效的发挥,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01 总论
✓ 方剂的分类
方剂按照其治疗作用和药物组成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解表剂、清热剂、祛风湿剂、 补益剂等。其中,解表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表浅病证;清热剂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痈 肿等热证;祛风湿剂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等风湿病证;补益剂主要用于治疗虚弱、疲 劳等虚证。方剂的分类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适当的方剂进行治疗。
Prescription
方剂学
01
总论
01 总论
概念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识临床病 证的基础上,依据相应治法和组方原则,确定 适当的药物、剂量、用法,以防治疾病的一种 用药形式。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 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01 总论-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方剂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作: 《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载方283首(能够辨认的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 部方剂著作。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略晚于《五十二病方》,载方13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中医理论专著,它创立了方剂学理论,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 用药禁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述八种治法,除吐法外,都是临床常用的。此外,对于复杂的病证,往往不是一种治法 能完全符合治疗需要的。这时就应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治法配合运用,才能照顾全面。
01 总论-方剂剂型分类
剂型:药物组成方剂后,还应当根据病情的需要,结合药物自身特性,将其制成符合医疗、预防 要求,充分发挥药效的一种形态。
(一)常见中成药剂型分类 1.固体制剂 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栓剂、膏剂、膜剂、丹剂等 2.半固体剂型 煎膏剂、软膏剂等 3.液体制剂 合剂、酒剂、酊剂、糖浆剂、中药注射剂等 4.气体剂型 气雾剂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1.汤剂的煎煮法 1)煎药用具——砂锅、陶瓷;忌用铁锅、铝锅。
2)煎药用水
水质:洁净为宜(生活用水)
水量:漫过药面3-5cm左右 (30g药用水200~300ml为宜)
01 总论-方剂的用法
3)浸泡时间: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
4)煎煮火候
先武后文 武火急煎药:解表药、芳香药、清热药 文火慢煎药:补益药、有毒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