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赏析名句,品味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赏析名句,品味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案导航、自主学习
1.解题:
题目的意思是:在山西村游玩,
这首诗是记游的,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2.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朝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3.写作背景:
《游山西村》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
“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此时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对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产生了无限的欣慰之情。
二、互助合作、释疑解难
1.听读,读出诗歌的味道。
读准字音:腊(là)豚(tún)冠(guān)乘(chéng)拄(zhǔ)叩(kòu)把握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译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诗歌、回答问题)
⑴作者在山西村看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欢乐富足的丰收景象、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柳暗花明的美丽风景、淳朴热情的山野村民
⑵作者受到了怎样的款待?
教师点拨:腊酒鸡豚(豚,小猪,文中指猪肉)
⑶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点拨:
莫笑(赞赏感激)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陶醉欣喜)
闲乘月夜叩门(喜爱留恋)
三、展示交流、点拨拓展
1.说读,品味诗歌的意境。
请你用“我在______句诗里,发现了山西村的___________美”来说说你对诗人笔下的山西村的印象。
(做笔记)
首联:山村的人情美:山民热情好客。
颔联:山村的风景美:山环水绕,柳暗花明。
颈联:山村的风俗美:祭社祈年,箫鼓齐鸣。
衣冠简朴,古风犹存。
2.赏读,品析名句的妙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景: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情:写出了诗人迷路时的迟疑迷惘和发现山西村时的欣喜莫名。
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
暗示着困境中蕴含着希望。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写法: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
(做笔记)
3.诵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4.背读,完成诗歌的默写
四、当堂训练、达标检测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l 分)
答:。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答案:1.“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其所有的热情好客。
2.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3.作者对山西村和农家生活的无限喜爱之情。
)
五、盘点收获、反思升华
1.我能够背诵、默写诗歌。
2.我能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
3.我能够赏析名句,体会其中的哲理。
【作业布置】
1.拓展阅读:孟浩然《过故人庄》;
2.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陆游
首联:丰收的景象江南山村的美丽画卷
颔联:美丽的风景人情美
颈联:节日的气氛风景美
尾联:留恋的心情风俗美
【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是以一个“游”字贯穿全文。
我抓住诗歌题目中的“游”字,在译读环节设计了3个问题:游山西村的时候,作者看到了什么?受到了怎样的款待?有什么感受?提问的方式简单,学生也容易在诗句中找到答案。
在说读部分里,以“我在____句诗里,看到了山西村的___美”来让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能自由表达。
赏读部分诗歌颔联里写景中蕴含的哲理则由教师主讲,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授课之前,我利用早自习的时间给学生发放《导学案》,让学生以学案导航、自主学习,并尝试背诵诗歌。
第一次尝试所授课的班级,成绩基础在全年级实属一般,但班级的学习小组建设很完善,课堂上小组讨论活动很充分。
课后反思,我认为可以把流程更简化一点,让课堂重点更突出。
另外,因为同步录制课堂,学生比较拘谨,发言没有平时活跃和精彩,让我有点遗憾。
自己在教学姿态、教学语言和对课堂掌控力上的存在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