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在自然环境差异中探讨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例是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第二节第一课时中的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教材内容主要讲述的是自然环境差异性规律形成及其特点。

该部分教材通过图文材料及活动重点介绍了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其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以非洲从赤道出发,沿20°E经线依次向南、向北行进,自然景观发生的变化和以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50°N纬线向东行进,自然景观发生的变化为案例,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形成和特点。

学情分析
本课例虽是新课讲授,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世界气候类型、世界自然景观形成和分布以及中国的地理分区,能理解区域分异。

同时学生已经在上个知识点中学习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因此,在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较为丰富的前提下,开展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创设真实情境融入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利用希沃白板星球展示,同时结合创设的图文情景对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的认识和分析,探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规律,以达到区域认知的目的。

2、综合思维:运用景观图创设情景,发现大尺度地域规律,探究大尺度自然环境地域规律的形成及其特点,在此过程中提升综合思维。

3、地理实践力:通过课后考察我国区域自然景观的分布,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及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差异性对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等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自然环境差异表现中探讨大尺度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在自然环境差异表现中探讨大尺度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形成及其特点。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微视频:《认识中国自然景观的差异》——在中国广袤的大陆上,分布着丰富的动植物,它们的分布具有一定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有规律可循吗?这种分异普遍存在吗?这种分异规律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具有什么特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自然环境差异表现中的分异规律。

(利用视频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感悟中国自然景观的差异,调动学生想探讨自然环境差异形成原因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二、新课推进
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
1.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引导分析: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形成地域分异,其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也就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个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这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阅读课本第110—111页,理解下列几个概念: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计时器有效控制阅读速度,提醒学生高效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能力。


2. 现在,我带着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星球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分析地球上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有着怎样的差异性表现呢?
3. 教师创设情景:利用希沃星球,实现真实情景再现。

环节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星球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分析地球上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有着怎样的差异性表现?将结合实例,探讨自然环境中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及特点。

学生思考:
让学生认识、发现地球上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具有一定差异性,并归纳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利用希沃白板中的学科资源星球直观展示世界不同区域的景观差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透视科学规律和进行区域认知,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从真实情境中透视科学规律的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环节三:自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探讨活动一)教师提问:读图探讨,
“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20°E经线依次向南、向北行进,自然景观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并师生一起小结: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并随纬度而变化。

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

特别提醒:
热量差异并不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唯一影响因素,也受水分的影响。

如热带地区和高纬度寒冷地带。

学生自由探讨后回答:变化: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原因: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课堂教学管理:随机点名、有效合理点评。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探讨活动二)教师提问:读图探讨,
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50°N纬线向东行进,自然景观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师生一起小结: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

这种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被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这种分异多沿经度方向变化,又称为“经度地带性分异”。

学生自由探讨后回答: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原因: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

(利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课堂教学管理:随机点名、有效合理点评。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三)纬度地带分异格局复杂性
(探讨活动三)教师提问:结合案例,读图探讨:
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1月和7月平均气温均高于24°C,称为热赤道。

热赤道平均位于北纬5°~10°,就北半球季节而言,冬季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大陆上,夏季则北移到北纬20°左右。

议一议,热赤道的存在,对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有何影响?
学生在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利用希沃同屏技术组织学生活动有序合理地进行。

各小组完成探讨后,教师将各组讨论结果利用希沃同屏传输技术展示出来,师生一起分析问题,一起进行评价。

(师生一起小结结果)由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差异,导致热赤道位置偏北,从而增加了纬度地带性格局的复杂性,所以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可能发生变形、扭曲,不完全以赤道为轴而对称,使得纬度地带性分异减弱。

(1.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分组合作学习功能,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2.利用希沃同屏技术组织学生探讨活动有序合理地进行。

各小组完成探讨后,教师将各组讨论结果利用希沃展台展示出来,师生一起分析问题,一起进行评价。

课堂学习气氛不仅是活跃,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肯定!)
三、新课检测
环节一:前后呼应解决课前问题
读图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1.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及其特点。

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及其特点。

(呼应导入新课的问题,通过课堂探讨,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知识脉络。

通过学生分析我国自然景观的分布图,来分析我国地域差异形成及特点,实现对知识技能进行迁移和运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环节二:随堂巩固
教师利用希沃白板课件展示课堂活动:
活动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活动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进行趣味抢答,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检验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四、新课小结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以非洲和北半球中纬度区域景观地域分异为例学习了自然环境中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重点分析了自然环境中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及特点,拓展了纬度地带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非洲和北半球中纬度区域景观地域分异真实情境材料的分析,我们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学习了如何运用地理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思维导图归纳自然环境中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及特点,拓展纬度地带性的复杂性。

帮助学生由点到线,再到面形成综合思维体系。


五、链接高考
(2021年全国卷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

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

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答案:B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近年来高考试题几乎都是以真实情境材料为问题题干的,将高考命题方向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该题的解题思路不仅落实了刚讲的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综合分析,主要考查纬度地带性分异发复杂性,
拓展学生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