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
本课的教学思路:用口算导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数变化的对比题,如:25×4和25×8等。

口算完成后,教师板书:3564×158=?你能口算吗?怎么办?使学生明白用计算器方便我们进行大数目的或复杂的运算。

新课教学,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积的变化是什么意思?跟谁比变化了?怎样计算?在计算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觉得积会怎样变?能提出你的猜想吗?然后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集体交流,提出问题:你的猜想正确吗?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写出一道算式,运用刚才的方法去试一试,并在你的小组里交流。

小组汇报,并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几。

巩固练习,由浅入深。

先是模仿例题的练习,根据规律直接填表;然后是直接根据一道算式填出变化后的得数;最后是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买同一种商品,数量发生变化,总价也跟着发生相同的变化。

课堂小结,一是所学知识,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猜想——
举例验证——得出规律——解释应用),同时进一步激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如果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同时变化呢,积会怎么变?
教学后,有几点体会:
一、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

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不足之处:
一、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

如: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变化规律时,提的问题太多,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

如:第1题练习,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

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和大气。

三、练习设计可以更有深度。

如:设计逆向思维的练习,在表格中加入已知积的变化求因数的变化;拓展练习——因数同时变化,求积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多样性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听说你们口算能力很强,老师想和你们来个比赛。

课件出示:
50×11 = 25×12= 25×24=
25×4 = 25×12= 25×24=
师生共同做(老师比学生算的快。


2、揭示课题
师:你想不想跟老师一样也算得这样快?今天老师教你一招。

二、自主探究,总结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板书一下题组
6 ×2 =
6 ×20 =
6 ×200 =
共同算出结果
2、同桌讨论:
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同桌说一说。

课件出示:
(1)观察其中2个算式, 两个因数有什么变化?乘积有什么变化?
(2)因数的变化对乘积有什么影响?
3、汇报交流。

你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师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一个因数不变,如果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怎么变化?举例说
明。

扩大30倍呢?100倍呢?
师点拨:扩大的倍数相同。

4、谁能把这些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随机板书。

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对,我们需要验证,那同学们验证吧。

小组汇报,通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

5、运用规律,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12×5= 60 14×5=70
12×20=() 14×()=210
学生填答案,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探索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一个因数不变另个一数乘几的规律我们研究过了,你还想研究什么情况?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的情况,积会怎样变化?
师:是啊,你猜呢?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汇报。

师:把你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师板书: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小结:我们都是从上往下观察,其实大家也可以从下往上观察。

你能发现什么?
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老师为你们而感到骄傲,这个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让我们用自信的语气把刚才的重大发现齐读一遍。

刚才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得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2、运用定律。

课件出示:根据第一题写出
16 ×1200 =19200
16 ×120 =
16 ×12 =
8×1200 =
三、巩固提高,拓展升华。

1、根据15×24=360,找出规律,再填空。

15×48=
15×12=
( )×24=120
()×24=720
15×()=90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把这些算式,比一比,看你能找出规律吗?
小结:很有数学头脑,运用规律算得可真快。

2、买水果
导语:这些规律还可以用在我们生活中。

上周末妈妈和小明去水果店买水果。

课件出示和文字:
香蕉10元2千克,买4千克香蕉应付多少钱?
苹果5元3千克,买6千克苹果应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3、修建草坪
导语: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学校新教学楼前要建一个长方形草坪。

出示题目:下面这块长方形草坪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默读题目。

引导:“增加到24米”什么意思?包含8米吗?
长不变,宽扩大几倍,面积又怎么变化?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导语:刚才我们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中,总有一个因数是不变的。

大家想一想,如果两个因数都变化,积会怎么变呢?
算一算,想一想。

18×24=432
(18÷2)×(24×2)=
(18×2)×(24÷2)=
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应用规律
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数。

36×24=864
(36×4)×(24 4)=864
(36 )×(24 )=864
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太伟大了,只要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一定还可以发现积的其他变化规律。

四、总结回顾,归纳强化。

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新知识?
2、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研究算式——总结规律——解释应用)
3、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怎么样?
我班谁表现最好?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相信大家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自信。

你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发言,专心听讲,你们每个人都是最棒的。

为自己喝彩!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与反思第【3】篇〗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1-42页,相关链接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或几分之几),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或几分之几)”的变化规律,还能将这个规律恰当的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经历“观察思考、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探究过程,初步感悟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同时,通过逐层渗透以及多种形式感受函数思想。

3.通过针对性、层次性的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分析、概括能力及善于思考、乐于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4. 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问题、发现规律的艰辛和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规律的方法;感受函数思想。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地发现规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快速口算。

8 × 2 = 24 × 2 =
8 × 20 = 12 × 2 =
8 × 200 = 6 × 2 =
学生独立口算,教师课件逐步出示答案。

2.提出问题。

观察每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在乘法算式中发现规律
仔细观察我们的统计结果,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什么不变,什么变,变化中有什么规律?
汇报交流,学生边说发现,边板书。

预设一:只研究一个数的
问:你是怎么观察的?(从上往下观察,学生边说教师边画)师:你是和哪个算式比较的?(都和8 × 2 = 16比较,把第一个算式描成红色。


问:他是从上往下观察的,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发现了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提示:还可以怎样观察?
预设二:补充除以一个数的。

师:你是怎么观察的?(从下往上观察,学生边说教师画)
师:你是以哪个算式做标准的?(都和24 × 2 = 48比较。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把这两种情况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板书: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2.小组合作,举例验证
(1)设疑: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从这一组算式里就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呢?你觉得行吗?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教师引导:要让别人认可,还要大量的例子,你能再举出和老师不一样的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吗?(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

)
(2)出示合作学习建议,举例验证规律
小组成员在各自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举例。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 展示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纸,引导学生评判例子是否符合规律,并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

2.设问: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乘法算式,你认为这个规律适用于
所有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预设可能出现的困惑:6 × 10 = 60
6 × 25 = 150
先让学生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然后教师告知:10×2.5=25 60×2.5=150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 教师讲解:我们目前研究的都是乘或除以整数的,我们今后还会学习分数、小数。

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其实所有的乘法算式都符合这个规律,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
2. 引导回顾: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研究发现这个规律的?
学生回顾研究过程,总结梳理:
3.总结提升:首先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发现规律——想到在乘法中也有这样的规律——总结验证出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确保了规律的正确性。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1)课本41页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算完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是怎么算的。

汇报时,让学生重点说说是怎么应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得出结果
的。

(2)课本42页第2题
根据67×35=234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670×35= 6700×35= 670×350= 67×350=
学生独立练习。

汇报时让学生重点体会可以灵活的应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得出结果。

还要注意交流出错原因,可让其他学生避免同样的错误。

2.课本42页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填写的。

(2)第4题。

这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宽不变即一个因数不变,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即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积(公园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3.拓展练习
出示信息图,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算一算:爸爸一共看了多少页呢?
这也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看书的天数一样即一个因数不变,爸爸每天看的页数是孩子的三倍,即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4倍,所以,爸爸看的页数也扩大到原来的4倍。

4. 总结:你能说说在这一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可让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1)你认为积的变化规律研究的方法是什么?简单描述。

(2)你喜欢今天的数学课吗?为什么?你的表现如何?
(3)对于一个量不变,另外两个量的关系,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4)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建议吗?
5.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很多同学已经在猜想还有没有别的规律,课下同学们可以按着自己的猜想小心求证,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大胆猜想: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小心求证
使用说明:
1.亮点:
(1)在探索中提炼
学生通过两组乘法算式,在小组探究中学生发现、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感受到在乘法算式里也有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再一次渗透函数思想。

(3)在反思中升华
在学生经历“观察特例——发现规律——表达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后,安排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看似简单的一个过程,却蕴含着
深厚的含义。

让学生学会探寻规律的一般方法。

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4)在运用中深化
通过层次性很强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应用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2.使用建议:为使课堂更加开放生成,教学时也可采用前置性学习模式。

3.需破解的问题: 积的变化规律的内容学生不难掌握,而研究规律的方法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围绕这一重点教师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性的设计,但在针对学生困难,促进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方面设计的还不够细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