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城市道路规划的思考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城市道路规划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功能更加复杂多样,人们对城市道路的功能需求、城市路网规划布局与设计等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工作就显得日益重要。
本文就城市道路的设计理念,功能认定、支路网密度等提出了自已的看法。
关键词:设计理念功能认定支路网道路规划
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城市、特大城市继续改造与扩张,中小城市正迅猛发展。
城市的规模与结构都处在大变化之中,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城市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居住条件、出行要求及城市的空间景观等均产生了新的要求,使城市功能更加复杂多样,以致对城市道路的功能需求、城市路网规划布局与设计等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因此,我们不得不对交通环境、道路功能、网络结构等作进一步认真的思考。
一.先进的道路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这是近几年我国学习科学发展观所得出的最新设计理念,可是在道路建设上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体现,甚至不惜牺牲步行环境去改善车行交通。
现实中常看到的是占用路边绿化带、人行道去拓宽机动车道。
高速行驶的汽车剥夺了行人、尤其是老人、儿童的过街权利,即使在道路交叉口处,也缺少对行人过街的充分考虑。
街道环境单调、冷漠,缺少对行人心理及活动的照顾,新建商业街交通状况也不近如人意。
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道路两侧商家林立,经营种类齐全,花样繁多;在近1公里长的范围内,无任何人行天桥、过街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行人与车辆经常是“怒目而视,互不相让”。
街边树底下仅有的一点灌木丛也因不便于卫生打扫而被砖头盖平了。
这一点在欧洲国家所见有着十分的不同,城市道路横断面尺度适宜、功能明确,环境友善。
有行人过街需求的地方就设人行横道,并配置相应的信号灯及必要的安全设施,甚至在行人过街需求量大的地方,直接将道路下沉,行人走正常标高过街,体现出的是以人为本—车让人。
我们不妨就简单的“抄袭”一下,在城市主要人流聚集区,以人的需要作为道路设计的出发点,为行车制造一点小麻烦。
实现人、车公平使用道路资源、和谐共处。
二.城市道路的功能的认定
1. 交通功能随着现代城市社会生产、生活、科技、教育与文体活动迅速发展和市民收入的增加,城市交通负荷日益加重,交通需求多元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因而现代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也在不断发展,简单的可分为两类,一为长途通过性交通功能;二为短途出入的服务性交通功能。
也有按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功能性质分为四种:一为供高速或快速运行的通过性交通服务如高速路、快速
路,二为供中速行驶的以通过性为主,以短途服务性为辅,如主干路;三为主干路或快速路集流与疏散交流服务的集散道路,即我国规范中的次干路;四为供相邻地区出入为主,偶有少量通过性交通使用的地方道路,即我国规范中的支路或部分较宽的胡同。
另外亦有就城市交通的运行特性将其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高速、过渡、
分流、集散与出入口等。
2. 城市构造功能城市主次干道具有框定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划分社区与居住区范围,构成城市平面空间骨架与支撑体系,为城市中心商务区、生活居住区、工业区等不同性质规划区域的形成起了分隔与支撑作用,同时由主干路、次干路、环路、放射路所组成的交通网络,构造了城市的骨架体系和筋脉网络,将城市各分区的大小单位组成功能各殊的有机整体。
3. 城市空间功能城市道路的网络系统构成城市公共空间与网络走廊,为城市提供良好的通风、采光与生活空间。
这是居民正常工作和健康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特别是由于土地的高度开发利用、居住区内空地的减少、房屋密度的增加、容积率的提高,城市道路所形成的公共空间就更为可贵了。
同时也为城市公共设施的配置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主要指人们在城市内部为维持现代社会生活和各种日常活动,需要在道路用地内安装或埋设、电力、通讯、热力、燃气、自来水、下水道等电缆及管道设施,并使这些设施的服务水平能够保证通过市内各住宅、机关、建筑物,为其提供良好的服务功能。
在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地面高架路系统、地下铁道等也大都建筑在道路用地范围之内,有时还要在地下建设综合管道、走廊、地下商场等。
4. 景观环境美化功能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动脉也是组成与显示城市街道风光、景观的走廊,展现城市风貌和建筑特色的窗口。
因此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应从城市的环境整体出发,具体地对某一地段、街道或一区域街坊,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使各构成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度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给人以安适、舒心和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城市道路展示景观风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空间环境。
三.道路规划应重视加强支路网规划,提高支路网密度
在我国的城市道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重干道、轻支路,即使是在新区,往往也是干道越做越宽,支路网密度却很低,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道路通达性差,车辆和行人绕行较多,而且过宽的道路也使行人过街困难。
事实上,提供足够的路网密度比单纯追求干道的宽度重要,这一道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工作者所认识。
然而在土地开发中,以及在新区建设中,为保持土地开发利用的完整性,追求土地开发利益的最大化,小区规模常常做得很大,支路网往往做得很少,大片大片的土地仅靠很少的几条道路来分割。
建设初期由于新区人口少,支路网密度较低的问题还不易显现。
但若干年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
加剧,老城人口的不断向外迁移,现有新区支路网密度过低与交通需求急增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到那时再进行支路网改造,其代价可想而知。
宽阔的城市干道也许适应了城市机动化的需要,但路网的规划最终还是应以人为本,以方便人的出行而不是车辆的移动为最终目的。
事实上,完整、细密的支路网系统不仅可以对干道起到交通分流作用,提高干道的通行能力,而且便于形成完整的自行车道路系统,有助于减少公交盲区,方便片区居民出行。
除此以外,它还可以使城市出让地块细划,便于开发项目的分期实施,便于开发地块工程管线的经济敷设,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经营空间,增加社区间人们的交往,积聚人气。
良好的支路系统还是城市综合管线配送的载体。
因此,应当重视对支路网的规划,以系统的观念编制系统的支_路网规划,要求支路在分区或街区内部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结构,充分提高路网密度。
对于城市新区规划,应当根据土地的性质和用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超前做好支路系统,并随着新区的开发建设逐步实施和完善,以免带来遗憾。
但是过多的支路与干道相交所带来的过多的路口给道路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我们在规划中所应重视的,应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及有效的交通管理来使这种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