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为何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学生为何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心得体会
本应该对学生有着无限吸引力的课堂,如今缘何魅力不再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较差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使一部分学生难以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又使学生更进一步失去了信心。
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部分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都被录取到了一些所谓的名校和民办学校,剩下来的约40%左右的学生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划区招生,这部分学生中,虽不乏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但其中不少学生在小学三、四年级时就跟不趟的“隐形学生”、学困生或是暂时后进生。
就学困生这个群体而言,由于在小学里他们就只能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甚或连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要他们去学好的初中的知识,这可能比登天还难,这部分人对课堂教学当然难有感兴趣。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小学阶段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已在他们身上养成,进入
初中后,积习难改,管理上稍有松懈,他们就更加放纵。
对于这一群体,在课堂上不添乱,老师就给他们烧高香了,要他们对课堂学习感兴趣就更难了。
其次,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日复一日地弱化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尽管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后的今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依然是以培养“考生”为主要目的,因此“一切为了升学考试,为了一切升学考试,为了升学考试的一切”依然是很多地方课堂教学所无法摆脱的桎梏。
课堂上,老师的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依然是考试、考点、分数、技巧、训练等与升学成正相关的一些词语;学生的行为中无限循环出现的依然是背诵、训练、测验、纠错等与考试成正相关的一些规定性动作;在教师的眼光中关注得最多的都是能得到高分的好学生;师生共同努力的依然是依据与考试关联的程度将相关的内容肢解、揉碎后让学生吞咽下去。
这种无任何情趣可言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程度不同地患上了恐惧症或者厌倦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有学生能够津津有味地谈论课堂以及课堂学习,倒真成了一件怪事。
再次,在应试教育人才选拔模式的影响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关注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由于得不到关注,因此一些学生也就放任自流。
由于应试教育的选拔方式是一考定终生,在这种情况下,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免不了要看重各学校历次检测中的分数排位情况。
而学校势必更注重对教师所任教班级的成绩,尤其是中考各班的升学率,因为这是社会和家长最看重的,它决定了学校的形象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正如有人所说:分、分、分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命根。
在这种大背景下,就促使不少老师的课堂成为了只是成绩好的学生的课堂,课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好学生而设计,课只为好学生而上。
至于基础差、而又本就不好的学习的学生而言,老师往往采取的是听之任之的态度。
正由于不被关注,因而只要有一点外力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就可能游离于课堂之外,即使能管住自己,其学习也是消极的被动的,这种完全被动参与的状况,最终就会演变成了这样一种学习的过程:单调乏味——缺乏兴趣——被动参与——效果不佳——兴趣全无——被逼学习——效果更差……如此恶性循环,从而也一天天地消弭着学生的学习激情。
第四,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多元,泥沙俱下的社会信息致使是非观念尚不是很强的学生,出现严重的迷惑和心理茫然现象。
社会万象、络、影视文化等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巨大的不良诱惑,使他们无法专注于学习,这也是课堂魅力不再的原因之一。
特别是不健康络信息、络游戏、不健康影视作品、垃圾“文学”作品等对于青少年学生兴趣的转移和意志的消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方法方式的不当,也严重淡化着孩子的进取意识和学习热情。
一方面,一些家庭特别是不少的家庭较为富裕的家庭,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消费的需要,造成了一些学生盲目地在物质享受方面互相攀比。
笔者就曾遇到这样的一则的案例:小A,父母都经商,由于忙于企业的管理和社交,很少有时间与小A在一起,小A从小起就与爷爷奶奶一起过。
为了
弥补对小A欠缺的爱,只要小A开口,想要什么,他们的父母就给他买什么,且什么高档就买什么,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小A除了吃喝玩乐之外,上课不带课本、课堂上基本上不听讲,作业不肯做,老师催急了,他就不不来上学,上学经常迟到等。
试想,像这样高消费情况下的学生还会有精力和兴趣去关注学习、关注课堂!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自己与书本绝缘,与学习隔膜,与知识短路,却要求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这种身教与言教严重脱节的现象,对孩子的危害不只是局限在学习方面,对于孩子的做人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还有比这更严重更糟糕的情形,一些家长因为暴富使几代人都将衣食无忧,于是就明确地告诉老师,我们不求孩子在学校学到多少知识,我们也不需要孩子将来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我们所要求的就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
“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的理念倒真的无可厚非,但是,至于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知家长是否想过?或者在以“有钱可以鬼推磨”为人生准则的他的眼里,任何的问题都不会是问题。
以上几点,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不到之处,还请同仁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