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自然地理中对过程性案例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部分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
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
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
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
地理循环过程
地理演变过程
地理波动性过程
地理扩散过程
【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
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
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
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
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1.自然地理部分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拓展提升】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黑海是欧洲东南部和亚洲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陆间海,因水色深暗、多风暴而得名。
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
黑海地区年降水量
600-800毫米,流入黑海的重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在上下水层间形成密度飞跃层,严重阻止了上下水层的交换。
材料二:东欧平原南部,地势平坦,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这里逐步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材料三:乌克兰植被和土壤分布图。
(1)分析图示地区黑土形成的条件。
(2)试述黑海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板块运动推测黑海的未来演化趋势。
(3)对比黑海和地中海海水盐度的差异,并推测土耳其海峡海水的流向。
(4)黑海是地球上唯一的双层海。
分析黑海上下层海水盐度差异的原因。
【答案】(1)地处温带草原(森林草原)区,为黑土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有机物质;年均温低,微生物分解慢,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层厚,土壤侵蚀作用弱,有机质丰富。
(2)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和地中海相连,后随着板块运动,亚欧板块和非洲、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古地中海面积变小;随着小亚细亚半岛的抬升,黑海和地中海分离,通过狭窄的土耳其海峡相连;随着板块运动,黑海未来会完全和地中海分离,形成一个湖泊。
(3)黑海盐度低,地中海盐度高;土耳其海峡表层海水从黑海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向黑海。
(4)黑海地区年降水较多,注入河流的径流量较大,淡水补充远多于海面蒸发量;淡化了表层海水的含盐量,表层盐度较小。
地中海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下层流入黑海,盐度较大,相应密度较大,聚集在底层;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海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异逐渐变大,形成明显分层。
【分析】(1)黑土最典型的特点是肥力高,因此可以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角度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主要从气候、生物等方面思考,由图可知,当地黑土主要位于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有机质来源多;处于50°N附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大部分有机质保存在土壤中;土层相对较厚,抗侵蚀能力强,有机质积累多。
(2)由材料可知,黑海是欧洲东南部和亚洲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陆间海,同时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说明曾经与地中海相连,然后受到亚欧板块和非洲、印度洋板块挤压,古地中海面积变小,地壳抬升,黑海与地中海分离,仅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连接。
未来演化趋势,继续受到板块挤压运动影响,黑海与地中海彻底分离,形成湖泊。
(3)盐度差异:黑海地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注入,这些淡水量总和远多于海面蒸发量,淡化了表层海水的含盐量,盐度较低。
地中海降水量与黑海地区相当,而且有尼罗河等大河流注入,但淡水注入量很小,蒸发量大于注入量,所以盐度高。
流向:黑海淡水的收入量大于海水的蒸发量,使黑海海面高于地中海海面,盐度较小的黑海海水便从海峡表层流向地中海,地中海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下层流入黑海,由于海峡较浅,阻碍了流入黑海的水量,使流入黑海的水量小于从黑海流出的水量,维持着黑海水量的动态平衡,所以表层海水由黑海流入地中海,下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黑海。
(4)黑海表层盐度低于底层盐度。
因为表层有大量的降水和河流注入,淡水补充量高,使得表层海水受到淡水稀释,盐度较低;而底层有来自盐度较高的地中海的海水流入,盐度较大,且密度也较大,高盐度海水存在底层;随着不断的发展,表层与底层盐度差异不断增大,形成了双层海。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尔伯特盆地位于东非大裂谷西支,截至2017年初,阿尔伯特盆地发现油气田18个。
盆地下层以湖泊相夹砂岩泥页岩为主,形成于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早期,其间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水系丰富,该层具有盆地形成油气资源所需的最重要的烃源岩(指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其形成需要具备的是含有大量有机质并达到转化成油气的温度条件);盆地上层形成于上新世早期一更新世早期,由于这期间湖面升降频繁,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互层形成良好的储盖匹配。
下图为阿尔伯特盆地岩层垂直剖面图。
(1)分析夹砂岩泥页岩发育成阿尔伯特盆地主要烃源岩的优势条件。
(2)说明阿尔伯特盆地油气矿藏主要储存于砂岩层中的原因。
(3)推测阿尔伯特盆地油气资源富集成矿的过程。
(4)解释阿尔伯特盆地油气成藏过程中内力作用的重要性。
【答案】(1)夹砂岩泥页岩形成于阿尔伯特盆地发育初期,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水系丰富,为其带来充足的营养物质;湖泊内动植物、淡水藻类等大量繁殖,使得湖泊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埋藏深度较大,容易达到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温度要求。
(2)砂岩层为三角洲相沉积,颗粒较大;埋藏较浅,压实较弱,形成孔隙发育的油气矿藏储层。
(3)下层烃源岩形成油气后,油气开始沿着断层运移至砂岩上部聚集;由于砂岩上部是细粒湖相泥岩,岩层封闭性好;油气受封闭性好的泥岩阻挡,难以再向地表运动,最终富集成矿。
(4)阿尔伯特盆地位于东非大裂谷,地壳沉降幅度较大;盆地接收的沉积物多,形成较厚的沉积层,为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储藏提供了条件;裂谷内断裂发育为油气资源的运移提供了路径;地壳运动导致了岩层的弯曲,形成的背斜构造有利于油气资源的保存。
【分析】(1)由材料可知烃源岩是指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其形成需要具备的是含有大量有机质并达到转化成油气的温度条件,因此夹砂岩泥页岩发育成阿尔伯特盆地主要烃源岩的优势条件要从有机质的形成、温度条件和储藏条件等角度分析。
由材料“形成于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早期”可知夹砂岩泥页岩形成于盆地发育初期,期间气候温暖湿润,河流水系丰富,为其带来充足的营养物质;由于环境条件较好,湖泊内动植物、淡水藻类等大量繁殖,使得湖泊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为后期烃源岩的形成提供物质条件;由于地层形成时间早,夹砂岩泥页岩埋藏深度较大,容易达到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温度要求。
(2)读阿尔伯特盆地岩层垂直剖面图可知该地垂直方向上有泥页岩、砂岩和夹砂岩泥页岩,其中油气矿臧主要储存于砂岩层中,其中砂岩层相对于其他两种颗粒物较大,该地区有砂岩层为三角洲相沉积,颗粒较大,与湖泊相泥页岩互层形成良好的储盖匹配;由材料可知盆地上层形成于上新世早期一更新世早期,由于这期间湖面升降频繁,使得砂岩层的埋藏深度相对夹砂岩泥页岩较浅,压实较弱,形成了孔隙发育的油气矿藏储层。
(3)由材料“阿尔伯特盆地位于东非大裂谷西支”和结合图片可知该地断层分布较多,下层烃源岩形成油气后,由于密度的原因,油气开始沿着断层运移至砂岩上部聚集;读图可知砂岩上部是细粒湖相泥岩,岩层封闭性好,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互层形成良好的储盖匹配;油气受封闭性好的泥岩阻挡,难以再向地表运动,并最终富集成矿。
(4)由材料可知阿尔伯特盆地位于东非大裂谷,该地区的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地壳沉降幅度较大,易于形成盆地或谷地地形;盆地由于地势较低,接收的沉积物多,利于形成较厚的沉积层,为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储藏提供了条件;结合上一问可知油气会沿着断层运移至砂岩上部聚集,因此裂谷内断裂发育为油气资源的运移提供了路径;在油气资源的储存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结构,而地壳运动导致了岩层的弯曲,形成了背斜构造。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扇是发育在山口地带,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缺少泥石流沉积的扇状沉积体。
发育
在湖岸附近的河流扇进入水体,则形成河流扇型三角洲。
黄羊泉扇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由白杨河、达尔布特河和克拉苏河共同流出山地后堆积形成。
黄羊泉扇曾为河流扇型三角洲,后逐渐与玛纳斯湖分离,目前仅在东侧有部分分汊河道注入艾里克湖,20世纪90年代艾里克湖曾一度干涸。
古玛纳斯湖曾为一个大湖,最北端接近北部山脉。
第四纪以来,古玛纳斯湖逐渐萎缩分离成艾里克湖和玛纳斯湖。
左图为白杨河流域图,右图为黄羊泉扇示意图。
(1)描述黄羊泉扇型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分析黄羊泉扇上缺乏泥石流沉积的原因。
(3)试推测艾里克湖曾经干涸的原因。
【答案】(1)上游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河流携带了大量泥沙;由于出山口处地势变缓,且与入湖口距离较近,河流直接入湖;古玛纳斯湖水位高,湖面宽广,湖水的顶托作用强,其挟带的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河流扇型三角洲。
(2)气候干旱,降水量小;山地多为坚硬的花岗岩,碎屑物质少,不利于泥石流沉积发育;上游谷地较宽阔,水和碎屑物不易快速汇集。
(3)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近些年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流携带泥沙淤积在湖盆内;上游人类生产生活耗水量大,注入湖泊的河流水量减少。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扇型三角洲的形成过程,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可从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由于“黄羊泉扇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落差大,又有“白杨河、达尔布特河和克拉苏河共同流出山地后”携带了大量泥沙,河流在流出山口时因海拔骤降、地势变平缓而导致水流速度骤降,大量泥沙开始沉积,慢慢地变成了黄羊泉冲积扇;由于黄羊泉扇形成的早期,古玛斯湖的湖泊水量以及面积还没有出现萎缩,河流入湖距离短,加上当时玛纳斯湖水位高,湖面宽广,湖水的顶托作用强,其挟带的泥沙又在入湖口逐渐堆积形成三角洲,随着山麓冲积扇和湖口三角洲的不断扩大相连,逐渐形成河流扇型三角洲。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可从地形、动力及物质条件展开分析。
黄羊泉扇位于我国的新疆地区,新疆地区位于内陆深处,气候的大陆性突出,干旱、降水稀少,缺少暴雨形成的条件,
泥石流无法发生;由图中信息可知,黄羊泉扇两侧山地多为坚硬的花岗岩,受地形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强劲,导致岩石被侵蚀、消磨得严重,碎屑物质少,不利于泥石流沉积发育;最后,黄羊泉扇上游地区,谷地较宽阔,地表起伏较小,水和碎屑物不易快速汇集。
综上所述,黄羊泉扇缺少泥石流沉积。
(3)本题主要考查干旱地区湖泊萎缩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随着上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的大量增加,大量蓄水工程的建设,白杨河等流入艾里克湖的水不断被截用,彻底截断了艾里克湖的水源补充,入湖水量减少。
同时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又加剧了湖水蒸发,再加上河流携带泥沙淤积,最终导致了艾里克湖干涸。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刘家峡水库(水电站)位于黄河上游,距兰州市约75千米,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大型水电水利枢纽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养殖等综合效益。
水库地处高原峡谷,有洮河、大夏河等河流注入,其中洮河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水位季节变化明显,汛期时泥沙含量大。
下左图为刘家峡水库及周围水系简图,下右图为刘家峡水库黄河干流纵剖面图。
(1)简析大坝建成后刘家峡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区地形地势的主要变化。
(2)指出水库T处地物的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分析T处地物对水库、水电站造成的负面影响。
(4)依据材料,指出刘家峡水库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缓解该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1)大坝建成后,河流泥沙不断沉积,库区下游地势升高幅度大,上下游高差减小,地势起伏总体趋于和缓,大部分地区地形趋于平坦。
(2)形态特征:垄状地形。
(或沙坝;或中部高两侧低的长条形隆起地形)。
形成过程:洮河河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水库,流速减缓,部分泥沙沉积;受大坝阻挡流速再降且水流回流,导致大量泥沙在坝前一定区域范围沉积,局地地势不断升高;水库泄水时带走(近)坝前泥沙,(近)坝前地势进一步降低,最终形成垄状地形(或沙坝)。
(3)当水库高水位时,T处地形地物阻挡泥沙在库区的输送,使水库中泥沙沉积增多;当水库低水位时,T处地形地物拦蓄了上游来水,使水电站不能正常引水发电。
(4)主要问题:泥沙淤积,库容减小。
主要措施:汛前泄流排沙;统一协调上游水库,利用上游水库泄放的水量冲刷刘家峡水库坝前淤积;在洮河修建拦沙建筑物;为洮河开挖新河道,减少刘家峡水库库区泥沙淤积。
【分析】(1)由刘家峡水库黄河干流纵剖面图可知,未修建大坝前的河床坡度较大,库区上下游高差明显;大坝建成后,现河床较之前明显抬高;泥沙淤积严重,库区上下游高差减小,河床坡度减小,地势趋于和缓。
(2)由右图可知,T处地物在纵剖面上呈凸起形状,实际形态应呈长条形隆起。
其形成过程是,洮河汛期泥沙含量大,携带大量泥沙入库,水面变开阔,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在库区上游;当水流在库区下游遇到大坝时,受到大坝阻挡,流速再降,并且出现水流回流现象,泥沙在坝前一定范围内大量沉积,使坝前河床不断抬高;当水库泄水时,坝前泥沙被部分带走,残留下的沉积泥沙形成长条形沙坝。
(3)由右图可知,大坝建成后,泥沙淤积严重,在坝前T处形成长条形隆起的沙坝,T处上游来的泥沙受其阻挡,无法在库区输送,使库区泥沙沉积增多,库容减小;T处地物在库区低水位时,水流受其拦截,影响水电站的正常发电。
(4)由材料可知,刘家峡水库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泥沙淤积、库容减小。
主要原因是洮河汛期含沙量大,携带大量泥沙入库导致,所以要在洮河修建拦沙建筑物,或者为洮河开挖新河入黄,绕开刘家峡水库,减少库区泥沙淤积;对于已经淤积的泥沙,在汛期来之前通过泄流排沙,或者协调上游水库放水冲淤,降低长条形沙垄的高度。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2022年初,汉江水位下降,“奇特”河床地貌袒露(该河床地貌曾长期被沙砾覆盖,约位于汉中市区汉江桥闸下游1000米处)。
该河床东西向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00米,东西走向沿水流方向平行排列,其中沟壑均匀分布,河心处凹槽最深达2米。
该河床主要由
沙砾夫杂着小块鹅卵石沉积而成,河心处沟壑最深,由中心向两岸逐渐变浅。
下图为该段汉江河床的相对位置和“奇特”河床景观。
(1)说明“奇特”河床景观沉积物出现细沙、砾石夹杂沉积的自然原因。
(2)从冲淤变化的角度说明桥闸修建前后附近下游河床地貌的变化特点。
(3)简述河床地貌中平行沟壑形成的地质过程。
(4)该段“奇特”河床地貌的出现,引起了市民的热议,有人建议应借此发展旅游业,你是否支持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汉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和年际变化大;地处冷水河汇入汉江干流处,干支流径流差异大,搬运的颗粒物差异大。
(2)修建前:以沉积为主,河床多泥沙沉积,起伏较小;
修建后:以侵蚀为主,河床细沙被侵蚀,河床以较大的砾石为主,起伏较大。
(3)地质时期河流携带大量沉积物在河床上不断沉积;后来该河段径流冲刷增强,河床表面大量松散沉积物被侵蚀;受径流的差异化侵蚀影响,河床出现沟壑。
(4)支持。
地貌独特;丰富旅游资源;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不支持。
景观面积小,容纳游客数量有限;观赏季节性强;有安全隐患;破坏河流生态。
【分析】(1)该“奇特”河床景观地处汉江谷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使得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因而在不同季节不同年份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均有差别,且该“奇特”河床景观地处冷水河和汉江的交汇处,冷水河江面狭窄且流量小,汉江江面宽阔且流量大,两条河流搬运能力有差别,搬运的颗粒物差异大。
以上原因使得该“奇特”河床景观沉积物出现细沙、砾石夹杂沉积。
(2)注意设问强调从冲淤变化的角度,桥闸修建前,由于该河段地形平坦,河道弯曲,使得水流平缓,外力作用以流水沉积为主,故河床泥沙沉积多,河床起伏较小。
桥闸修建后,拦截泥沙能力增强,河流落差增大,桥闸下游河段侵蚀作用增强,河床上直径较小的颗粒物
被侵蚀搬运走,直径较大的颗粒物不易被侵蚀搬运,使得河床起伏变大。
(3)早期河流泥沙沉积使得河床泥沙较多,现代社会桥闸修建后该河段落差增大,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增强,河床上松软的泥沙部分易被侵蚀,坚硬的部分不易被侵蚀,即由于受河流的差异化侵蚀影响,河床地貌中形成平行沟壑。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赞同,则可回答该段“奇特”河床地貌特色鲜明,独特性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强,且能增加该地区旅游资源数量,增加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若不赞同,则可回答该段“奇特”河床地貌景观面积小,环境容量有限,且观赏时间有限制,同时该河段水量大,河床起伏大,河水深浅不一,存在安全隐患,且在该处发展旅游业还可能破坏河流生态环境。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部,是秦岭西端小陇山中平地崛起的一座垛形孤峰,这座“顶凸身陡、崖面粗糙”的赤壁丹崖由砂砾岩构成,垂直高差达142米,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的麦积山石腐便凌空凿于崖壁之上(下图)。
麦积山开窟历史悠久,在1600年的历史进程中,汇集了历代的雕塑艺术精品,是我国四大石窟中唯一以泥塑佛像著称于世的石窟。
古代工匠以山石为骨胎,施用当地质地细腻的黄僵泥、棕黄土配制的粗泥和细泥,以槎、捏、压、刻、削、压、贴、挖等泥塑技法,将石雕与泥塑结合在一起,塑出惟妙惟肖、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泥塑佛像。
(1)简述麦积山垛形孤峰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麦积山采用“石胎泥塑”技法制作泥塑佛像的原因。
(3)渗水问题是洞窟内泥塑佛像长期保存的重要威胁,请提出保护措施。
【答案】(1)洪积物在山前沉积,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层;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下,岩层隆起抬升,形成山体;山体岩层受物理、生物风化,出现众多节理裂隙;在流水侵蚀和地震等因素影响下,岩石节理沿裂隙崩塌坠落,逐渐形成麦垛型孤峰。
(2)山体砂砾岩结构松散、颗粒粗糙,不宜精雕细刻,只能开凿洞窟或石胎;黄僵泥、棕黄土质地细腻,易粘结、可塑性强的土壤特性,非常适合泥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