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要点
鲁迅(一)
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堪称中国的民族魂。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里开始并成熟)
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
题材和眼光
1.1 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1.2 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1.3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农民和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富有现代性。

小说模式
1.4 “看/被看”:《示众》人们一面“看别人”一面“被看”; 《祝福》《阿Q正传》等,“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以及隐含的作者“看”:
用悲悯的眼光,激愤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忍,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药》,“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1.5 “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归乡”模式:深层意义是指“我”在难以忍受封建宗法制度的旧社会而选择逃离之后,丢失了精神家园,为了寻梦,“我”又回到了故乡,但是故乡的一切让“我”再度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即表明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更揭示了人在“飞向远方”与“落脚大地”之间选择的困惑,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冲决与回归”、“躁动与安宁”、“剧变与稳定”、“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苍凉。

但在这之后又有“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和他的生命体验。

2、“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2.1 《狂人日记》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一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13则“语颇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络者”的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2.2 鲁迅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2.3 鲁迅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试图将它们融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与猫》《鸭的喜剧》等),“戏剧体小说”(《起死》)
二、说不尽的阿Q
三、《野草》《朝花夕拾》
于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

闲话风:“闲话风”散文就别具平等,开放的品格,又充溢着一股率真之气。

《朝花夕拾》:天真之气,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
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记与成年的思考。

闲话风”另一面是“闲”,避开五四时期的挣扎和战斗。

闲话”也称“漫笔”,不仅指题材上“漫”无边际,而且是行文结构上的随性。

独语体:不需要听者、读者,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与排拒为前提:唯有排除
了他人的干扰,才能直逼自己灵魂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

《野草》中的各种象征,并有现实性。

写作过程中自无
从容、闲适的心境,他的主观心
4 态是紧张与焦灼的。

对读者:陌生、距离:为从绝望中挣扎出来,必须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对立的、自我心灵升华的另一个世界。

鲁迅(二)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作为一种报刊文体,杂文与现代传播有着血肉般的联系。

鲁迅通过杂文,自由地伸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迅速地接纳、反映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做出政治的、社会历史的、伦理道德的、审美评价与判断,并及时地得到生活的回响与社会的反馈。

(百科全书、中国人的“人史”)
2、杂文是一个未经规范化的文体,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无体之文,提供了特别大的自由创造空间。

鲁迅在杂文这片自由的天空里,进行着既现实又超越性的思考,涵盖各门学科,无拘地表达各种情感,将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炉。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鲁迅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

鲁迅的杂文显示出不屈不挠的批判精神,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知识分
子“中庸”传统,集中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
性。

鲁迅因为感同身受着中国社会弱者的痛苦,而自觉地进行着他的反抗与复仇。

因此他把
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和压迫,并几乎在现实社会的一切方面都发现了这种奴役与压迫关系的延续与再生产,他的批判也就永无终结。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鲁迅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这就是一种文学家的观照。

他最
为关注、并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

鲁迅反常规的想象力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
在一起,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历史(过去)”与“现实(现在)”的联系的独特感受与发现。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将“一个”提升为“一类”的“标本”,同时又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
与“类”的统一。

勾画“个”与“类”的统一形象,可以说是鲁迅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与进行论战时所采
取的基本方法:将某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
来加以剖析,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所以他的杂文里“没有私敌,只有公仇”。

四、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鲁迅杂文是由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
客观的人事已经被异化,是主客体的一种新的融合。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一方面,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


自如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把汉语的表姨、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另一方面,鲁迅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仿佛故意破坏语法,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
效果。

鲁迅的杂文,正集中体现了始终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鲁迅的叛逆性与异质性。

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故事新编》是对他自己与中国现代小说所建立的规范的冲击与突破的“试验品”。

鲁迅将中国古代神话英雄人物拉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神 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相。

鲁迅索要追寻与表现的正是“古”与“今”之间的深刻联系。

创新:古今杂糅,为了以现代照亮古代,更有力地揭示古代人与事中某些被掩盖了的真
相,在戏谑的描写中看到了杂文的锋芒。

在《故事新编》许多篇什中,可以发现隐约或明显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
彩与语调,相互补充、渗透和消解。

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女神》堪称中国现代新诗奠基之作。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
族的自我形象。

这个新生的巨人崇拜自己的本质,把自己的本质神化,热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

《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

《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
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

《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认为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
表现;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作为人的自我被赋予了创造与驱使自然万物的神力;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赋予他形象以飞动的色彩。

《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飞动性。

形式上:《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恢复》
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郭沫若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如屈原、高渐离聂政等都是时代塑造出来的真正的人,具有崇
高的人格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美,他们自觉为争取人民的生存权利,民族独立、进步、国家的统一、反对投降
分裂倒退而斗争。

但他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悲剧。

剧作家的努力:1、在大多数场合尽量遵循历史真实,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自由的
虚构和改造。

2、为追求历史与现实时代精神的真实表现,
不惜改动具体历史事实,这正是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一个突出特点。

郭沫若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心理以至生活体验熔铸到历史人物身上,他所努
力的是要达到“内部的一致”,表现古人的同时表现自己。

浓郁的诗意,成为戏剧的诗。

茅盾
沈德鸿,字雁冰,现代文学第二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1、他结合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起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显人物性格极其成长史,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2、他是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

他的中长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

3、到这时,要求文学不仅能表现古老乡村的一隅,还能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处于急剧变动中的,
正在走向现代化的都市生活。

茅盾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4、茅盾自觉创造革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而且绝不割断它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1、题材的选择和主题开掘上: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于历史事件尽量同步,追求史诗性。

茅盾的创作整体是“五四”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近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及其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间的冲突。

是一部20世纪上半时期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年初《霜叶红于二月花》:王伯申、赵守义、钱良才、张婉卿。

年《虹》梅行素,写出了中国知识青年从单纯反抗封建婚姻对个人的压迫到投身
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历程。

、1928《蚀》以广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迅速、真实地反映了大革命的历史和正
在发生着的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心理。

《幻灭》静女士,《动摇》方罗兰,《追求》。

《蚀》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深刻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子夜》开始,作者更自觉地开展了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全方位”的正面描绘。


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作家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个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

2、茅盾小说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必然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

3、人物塑造上,不同于鲁迅,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文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等,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他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
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尤其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

《子夜》吴荪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主要与官僚资本
家赵伯韬、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

他的性格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他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精神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但他生不逢时,最后在与斗争中精神崩溃,今儿反映了小说的主旨: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
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永远是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吴荪甫本人引起读者的感情也是复杂的:他自私、贪婪、专断、残酷,但他强悍的生命力量却是我们柔弱民族性格中缺乏的,呼唤的。

茅盾对吴荪甫等复杂性格的刻画对
于以往文学单一化的性格描写是一个突破。

进行“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小说中的人物各自构成了某一类人物思想性格的发
展历史。

茅盾笔下时代新女性形象,比之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较少理念化的痕迹,取得了更大的
成功。

静女士、方太太、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

她们是真正的现代人:既不感伤过去也不期待未来,活在当下,崇尚享乐,厌倦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泼辣的个性,她们在精神实质上与民族资本家的男英雄们是相通的。

4、茅盾的小说结构:
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小说结构方式本身的发展过程:由《蚀》三部曲形式,《虹》的“成都——泸州——上
海”三段生活,时间空间转移为线索,都是简单结构,是中国早期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共同采取的结构方式。

从《子夜》开始,小说情节安排有张有弛,很有节奏,多种矛
盾同时出现,相互纠缠,即有利于多侧面地展开主人公的多重性格,又便于揭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小说的结构形式与所要反映的纷繁复杂的内容取得了某一种一致性。

在《子夜》之后,他的部分短篇就采取了一种开放式结构。

5、小说艺术表现上
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统一。

不拘一格的阔达风格,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三、理论批评和其他方面的贡献
1、茅盾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在对本世纪以来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积极建设方面。

2、茅盾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

他主持的《小说月报》首先把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作家作品评论和文学史研究的最初成功尝试,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建立及扩大其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3、散文方面。

茅盾的散文是抒情的,表露他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和运用情感文字的才能。

抗战时期《白杨礼赞》《风景谈》,象征体式,心境开阔,风格明朗、雄壮、激越。

茅盾的艺术气质精细沉稳,是具有开放的中国民族心理的现代作家,一个不知疲倦地创造时代典型与宏伟叙事体式的
左翼文学大师。

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贫民家庭,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没有参与激
进的新文化运动,对“五四”采取旁观态度。

他常常试图在创作中超越一般感时忧国的范畴,去探索现代文明的病源。

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他的作品是对俗文化的冷
静审视,即批判又眷恋。

他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
学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民族化和个性化
的追求在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1、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
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2、老舍艺术上的成就: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
世界的图卷是富有独创性的,其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探讨也是独特的,还格外注重现代文明探索病原,发
人深省。

3、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

老舍写“人”的关节点
是写“文化”。

老舍写的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有着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保守、闭塞的。

老舍非常注重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及其文化底加以展示。

《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任命,墨守成规的市民,小心翼翼地抱住自己
的小康生活,害怕变革。

他的生活态度是敷衍。

作者以现实主义的严峻态度,写出了这类老派小市民在“乡土”中国往现代性转换的历史过程中所受到的巨大冲击。

《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他的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

怯弱地
回避政治的一切,把人分为高低贵贱,处处讲究体面和排场。

他“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最终也勇敢地起来捍卫
人和民族的尊严;祁家长孙祁瑞宣的身上体现着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新思潮的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

小说通过这二人的思想性格刻画,反映了北京市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性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过程。

4、老舍与其他同时代作家不同的是,在批判传统文明落后面的同时,对西方外来资本主义
文明持非常谨慎以至排拒的态度。

这种态度表现在他对“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上。

《离婚》张天真,新潮而浅薄。

《四世同堂》祁瑞丰是洋派青年,并且带有汉奸味。


舍笔下这些角色因为嘲讽的以为太浓,刻画不算深入,又类型化倾向。

老舍对老派市民的态度是批判而同情;对新派市民是鄙夷不屑。

批判传统文明时的失落
感与和想“新潮”的愤激之情常常交织在一起,并贯穿在老舍的小说中。

在一些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作品里,也贯穿着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主题。

《月牙
儿》里,老舍通过对两代烟花女子的描写,通过母亲对女儿的生活真理的觉醒,对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他尖锐地指出:在大多数穷人练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也只是买卖。

5、正派或理想的市民形象。

老舍在描绘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变异与分裂的图景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
追求,而且注重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

老舍以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性格。

《老张的哲学》赵四,《二马》李子
荣等,都是侠客兼实干家,以狭义行动为善良的百姓锄奸。

这不仅显示出老舍的天真、真诚,也暴露了老舍思想的平庸面。

6、老舍创作的变化。

抗战时期的《四世同堂》里,自觉地从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潜在的力量的挖掘中,去寻
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他指出,传统文化是有可取之处的。

在老舍看来,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所唤起的这种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
是可以成为建设新民族,新国家的精神力量的。

这属望于未来的眼光,标志着老舍的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1、老舍笔下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并且与描写新老派市民的作品形成对比,有着浓烈的悲剧性。

2、《骆驼祥子》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作品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更
深层的意蕴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3、祥子从足壮、诚实到最后懒惰、贪婪、麻木、缺德走向堕落深渊的悲剧,反映出二三十年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以及作为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思想、性格悲剧的深刻概况。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国民性格中的某些弱点。

4、祥子的命运搏斗和最终的区服表现是悲观的,因为老舍不至于批判现实社会,也不至于批判传统文明和落后的国民性,他显然在思考城市文明病如何和人性冲突的问题。

这是一个道德沦落的社会,是被金钱所腐蚀了的畸形的人伦关系。

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物心灵,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和兽性”。

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1、取材聚集了北京的生活经验,民风民俗、文化情趣,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

这画卷充溢着北京味儿,又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老舍用“官样”概括北京文化特征,作品中处处写到礼仪。

这不仅是习惯,也是一种文化、性格。

3、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感情是复杂的:即欣赏陶醉于它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以至对这种美的丧失、毁灭的惋惜、感伤,同时也有对“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

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的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4、老舍性情温厚,其写作姿态也较平和,常常处于非激情状态,更像中年艺术。

他的作品追求“幽默”,受到英国狄更斯等的影响,加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

老舍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以为,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

而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

5、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成功地吧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堪称“语言大师”。

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和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巴金
原名李尧棠,最初的志向是献身社会革命事业,后转向文学来宣泄自己的感情,以战士的姿态从事创作。

前期作品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