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赏析下阙
1.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菊花零落凋残暗示词人身心俱疲,憔悴衰老,昔日风姿一去不返,,再无当年的天真烂漫和青春活力了,面对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词人深感绝望,有道不尽的凄楚。
4.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
过雁,象征离愁。“旧时相识”的雁让作者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无限的悲凉。过去的雁带给她的不是接到信时的快乐,就是寄出信时的欣慰,而如今呢?家乡沦陷了,亲友离散了,丈夫病逝了,谁再给她捎信,她又捎信给谁呢?睹物思人,雁依旧,人已非,,此时作者更感绝望和悲哀。
四、合作探究
鉴赏评价上片
1.紧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 “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和雨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雨何时而下?听到雨打梧桐心情有什么变化?在古诗词意象中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梧桐是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黄昏时的细雨,点点滴滴不是落在梧桐上,而是打在词人愁苦的心上。
3.“这次第怎么一个愁字了得”思考作者为何而愁?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谈一谈。
冷冷清清 ,环境 ,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感受 ,哀婉凄凉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
酒是愁的象征,风,渲染愁情。借酒浇愁。“淡酒”并非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愁情,,自然觉得酒味淡,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三、自主预习
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① “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
2、词人为何而愁?(结合生平经历来写) 思夫
3. 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①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②“永昼”“ 半夜”“ 又” 。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鉴赏评价下片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以佳景衬哀情”的作用。古人在旧历 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
(2)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半夜凉初透”,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三、自主预习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
愁 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四、合作探究
赏析全词
() 赏析上阕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
哀婉凄凉、悲苦愁绝、孤寂落寞 寻寻觅觅 ,动作 ,若有所失
六、当堂检测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2)东篱把酒黄昏后,。
七、课后反思
新安职高美术部语文导学案
课题:7.《李清照词两首》
本课共2课时
课型:新授课
本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链接】
新安职高美术部语文导学案
课题:7.《李清照词两首》
本课共2课时
课型:新授课
本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五、课后反思
(1)愁因——国破、家亡、夫死(2)孀居之悲 丧夫之哀 亡国之痛 沦落之苦(3)这种情景,愁已到了极致,痛和赵明诚天上人间各半,悲同张汝舟的姻缘难全,伤大宋的半壁江山沦陷,恨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还用奸,苦自己形影相吊孀居晚年,愁漫漫余生如何捱过。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等等交织在一起,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为何用得好?(试从修辞,作用,情感等方面去品读)
修辞:比喻以花喻人,不仅指花瘦,更指人瘦。
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愁苦的神情。
情感:突出了词人的哀伤情绪,从而表现出她的思念之深、思念之切。
五、总结归纳,领悟主旨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