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三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X载指出宗法制度如果确立了,人人都知道自己的家族出处,都会保卫自己的家族,自然显现出忠义之心,人人有了忠义之心保家,那么国家自然就稳定了。X载的意思是新的“宗法制”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故选A;材料是新“宗法制”的作用,不是宋代士大夫坚守的行为准则,B错误;基层管理设置乡里制度,材料内容不是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手段,C错误;D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X,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5.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鼓励科技创新的专利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3年9月,清政府首次设立商部,负责管理商务和铁路矿务等事务,并且陆续制定了《商律》《公司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规章制度。清政府的做法
A. 提升了民族资产阶级 政治地位B. 有效抵御了西方各列强的经济侵略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某某、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书写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11.苏维埃政权成立的初期,列宁急切期待着欧洲先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然而,欧洲革命形势并没有像列宁所期待的那样发展。这意味着苏俄必须“单干”,即单独在一个落后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国突破”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具有
A. 封闭或半封闭的烙印B. “加速发展战略”的经济思想
8.新中国成立后,某某遵化西铺村农民王国藩把村中最穷的23户农民联合起来办起了初级社。社里唯一的一头驴有四分之一的使用权不属于他们,因此被称为“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 他们通过艰苦奋斗,第二年发展到了83户,粮食亩产从120多斤增长到了300多斤。这反映出
A. 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B. 人民公社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7.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宣传东北14年抗战历史及英雄人物的事迹,在弘扬传播红色文化和抗联精神的同时,还戳穿了国民党不承认东北存在党领导的部队及不存在东北抗联奋勇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谎言。中共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宣传调查以丰富史料B. 凸显中共抗战的贡献
C. 鼓舞士气以取得胜利D. 为国共谈判奠定基础
C. 全面备战体制的特点D.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单独在一个落后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和围堵,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使后来的苏联模式具有封闭或半封闭的烙印,故答案为A项;“加速发展战略”是由于苏联的经济水平落后,排除B项;后来的苏联模式没有体现出全面备战的特点,也没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排除C、D项。
12.学者亨廷顿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耳闻了许多区域主义或世界政治区域化 高谈阔论,在世界安全日程上区域冲突取代了全球冲突。主要大国如俄罗斯、中国、美国,明确以区域的角度重新界定它们的安全利益。该学者旨在强调
A. 区域合作比全球合作更加重要B. 区域合作在当今世界的必要性
C. 大国开始重视区域内部的合作D.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区域一体化
1936-1949
年均增长%
——摘自王玉茹、于建玮《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等
材料二 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表(1978-2008)单位:%
类别
年份
1978
1990
2008
产业结构GDP占比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城镇人口占比
城镇人口
所有制经济工业
总产值占比
公有制
100
非公有制
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报告》
材料三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布局着力由沿海向内地推进。改革开放后,实现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相继作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区域间共同繁荣、协调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
6.晚清教科书的课文中提到“今上”和“皇太后”时,都要按礼制空格以示尊崇。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中规定,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乎某某民国宗旨,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式官制军制等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出版书局自行修改。这一变化
A.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推动了公民教育的深入发展
【详解】清朝普遍存在的永佃权,将“田底”(即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和“田面”(即佃农的土地使用权)分开,持“田面权”的佃农可以世代继承、转佃个人承租的土地,使得租佃关系松弛,增加了佃农经营自由,D项正确;永佃制下“佃农”身份没有改变,社会地位没有提高,A项错误;永佃权下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佃农的土地使用权分开,佃农有“永佃权”和农村土地兼的加剧无关,也不能冲击封建土地制度,BC两项错误。
3.北宋著名的学者X载说:“宗法不立,既死遂族散,其家不传。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或问朝廷何所益?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固?”此语意在强调,实行新的“宗法制”是
A. 稳定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B. 宋代士大夫坚守的行为准则
C. 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手段D. 实施于世的“经世致用”之学
C. 农业集体化运动阻碍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
D. 农业集体生产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模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初级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可以看出,农业合作社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有利于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人民公社在1958年开始成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由农户自主经营变为集体生产,排除D项。
C. 促进了民族资本的持续快速发展D. 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 清政府颁布鼓励科技创新的专利法规,制定《商律》《公司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规章制度,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的提升,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错在“持续快速发展”,排除。
4.清朝时期,永佃权现象已相当普遍。在永佃权下,地主保留“田底”权,佃户拥有“田面”权,田面权可以世代继承以及转佃,其结果常常出现地主易人而佃户仍旧,或佃户易人而地主亦未过问的现象。这一现象
A. 提高了佃农社会地位B. 加剧了农村土地兼并
C. 冲击了封建土地制度D. 增加了佃农经营自由
【答案】D
【解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力宣传东北14年抗战历史及英雄人物的事迹”“戳穿了国民党不承认东北存在党领导的部队及不存在东北抗联奋勇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谎言”等信息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通过传播红色文化和抗战精神及戳穿国民党的意图,鼓舞军民士气以取得抗战的胜利,C项正确;丰富史料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目的,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共党通过鼓舞士气以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其主要目的,而不是为了凸显中共抗战的贡献,B项错误;材料所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鼓舞士气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不是为国共谈判奠定基础,D项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尽管科举制作为选拔制度来说确实优于察举制,但察举制本身重“名”也是对未来官僚品行和口碑的一个确认,也有其自身制度的长处。由此可知,材料在强调察举制的合理性,故C正确;察举制不能保证官员的品行,故A说法错误;材料信息没有说明“文”比“名”更重要,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完善,故D错误。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国民收入表(1850-1949)1936年币值(亿元)
年份
1850
1887
1914
1936
1949
农业
----
工矿交通
----
服务业
----
总计
时期
1850-1887
1887-1914
1914-1936
C. 顺应了国内民众的普遍要求D. 体现了国家观念的内涵更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乎某某民国宗旨,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式官制军制等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出版书局自行修改”可知,辛亥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某某某某国的建立,皇帝不再是国家的象征,国家观念的内涵在教科书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得到了更新,故选D;《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颁行于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而封建帝制的结束在1912年的2月,排除A;中国的公民教育在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兴起,故推动深入发展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B;民国刚成立的那会,民众的封建思想残余还较为浓厚,因此材料显示的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而非民众的普遍要求,排除C。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贷得”。吕不韦这样的大商人,不惜重金作政治交易,成为秦国卿相。不少贵族、官僚也直接参与经商活动,孜孜求利。上述现象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收效甚微B. 经商谋利的价值观念成社会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严重,欧文推出劳动兑换券,以此说明工人劳动的价值和对于创造财富的重要性,因此这一实践源自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关系变化,故答案为B项;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理论,排除A项;这一时期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欧文的这一实践是针对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排除D项。
2.从察举到科举,中国封建社会 官僚选拔依据由“名”到“文”。尽管科举制作为选拔制度来说确实优于察举制,但察举制本身重“名”也是对未来官僚品行和口碑的一个确认,也有其自身制度的长处。这说明
A. 察举制保证了官员的品行B. 选官过程中“文”比“名”重要
C. 察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D. 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趋于完善
C. 商业发展加速贵族等级制度松解D. 商业贸易成为政治统治重要支柱
【答案】Cຫໍສະໝຸດ 【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通过金钱运作可以成为卿相;贵族、官僚也直接参与经商活动来求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这反映出商业发展加速贵族等级制度松解,故C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效果是明显的,故A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经商谋利的价值观念,但还不是社会主流,故B错误;政治统治重要支柱依然是农业,故D错误。
10.欧文主X商品的买卖价格应由制造该产品具体所花费的时间而定,并于1832年在其建立的劳动公平交换市场推出了劳动兑换券(如图),用它可以买到价值5个劳动时的东西,但实行不久就宣告失败。由此可知,欧文的这一实践
A.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确立和指导B. 源自于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关系变化
C. 得益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 取决于资产阶级某某制度 不断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区域冲突取代全球冲突和主要大国明确以区域的角度重新界定它们的安全利益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学者旨在强调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区域合作在当今世界的必要性,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将区域合作与全球合作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排除A项;C项中的“开始”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体现了国家观念的内涵更新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式官制军制等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出版书局自行修改可知辛亥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皇帝不再是国家的象征国家观念的内涵在教科书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得到了更新故选d
某某省某某市2020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三)(含解析)
9.在罗马法的历史上,就侵害财产的侵权行为而言,其责任方式经历了“私人报复--协议赎罪金--法定罚金诉(罚金与赔偿)混合诉--损害赔偿诉”的复杂历程。这反映了罗马法
A. 内容明晰、完整B. 逐渐趋于理性化
C. 重视程序和证据D. 扩大了适用X围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侵害财产的侵权行为的责任方式由私人报复逐渐转变为损害赔偿可以看出,罗马法逐渐趋于理性化,追求采用对受害人补偿而不是损害对方财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的内容明晰和完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诉讼程序和对证据的要求,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适用X围的变化,排除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