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新诗第2课诗两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
第一课时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解析: A项,“撑”应读“chēng”;B项,“茫”应读“máng”;D项,“淀”应读“dià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________的诗歌作品的。
②戴望舒把对“丁香姑娘”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诗歌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用词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
B.品位贯注揣测
C.品味灌注揣测
D.品味贯注揣摩
解析:“品味”,仔细体会,玩味,一般作动词。
“品位”,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一般作名词。
“灌注”,浇注,注入(心血)等。
“贯注”,(精神、精力)集中。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揣测”,推测,猜测。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C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极具概括力的隽永的语言,匆匆一生的徐志摩,似乎也预示在这谶语般的诗句里。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诗人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要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
解析:A项,“匆匆一生的徐志摩”应为“徐志摩匆匆的一生”,语序不当。
B项,“担当”与“文化精神”搭配不当。
D项,“心路历程”和“文学世界”搭配不当;“其中曲折的足迹”还没陈述完整,又另换为话题“读者”,中途易辙。
4.下列填入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B )
(1)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
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________________。
(2)一别两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________________,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①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②草的青,花的香,星月的光明,流水的殷勤
③晚钟撼动黄昏,田野没遮拦
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
A.①③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从语言的连贯以及对称性方面作答,还应考虑语句的并列性、结构的一致性。
5.下列各句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B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析:B项,应在“心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6.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
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B.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D.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析:A项,拟人,“招摇”是拟人化的写法;B项,比喻,将“潭水”比喻为“天上虹”;C项,比喻,将“金柳”比喻为“新娘”;D项,比喻,将“万户侯”比喻为“粪土”。
7.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雨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B.《雨巷》中有两个非常美的意象,一是雨巷,二是丁香。
雨巷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
C.《再别康桥》中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D.《再别康桥》中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解析:《再别康桥》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顶真和反复,没有借代。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8.下列对本诗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在第一节中把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幻化成了“西天的云彩”这一美丽的意象,再用三个“轻轻的”,把这感人至深的情思拉得绵长久远,让人不禁感到淡淡的怅然。
B.第二、三、四、五节,诗人连续用了“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几个意象,来描写其在康河里泛舟寻梦的情景,流露出他对在康桥的那段美好的人生经历的留恋之情。
C.诗人在二、三、四、五节奔放高亢的情感,在第六节突然转为低沉,其选用了“别离的笙箫”、“沉默”的“夏虫”和“康桥”几个意象,颇有几分“欲语泪先流”的低沉、哀婉。
D.“云彩”这一意象在诗歌结尾再次出现,象征了诗人在康桥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又映照出诗人自己追求“诗化人生”的信念。
“不带走一片云彩”透露出诗人的无限伤感。
解析:说“无限伤感”不当,应是一种淡淡的哀愁。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全诗以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其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B.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
了抒情的基调。
C.第二节描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限的眷恋和感伤、绝望之情。
D.诗的第三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解析:第二节没有表达感伤、绝望之情。
10. 下列对诗句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第四节中“那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
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的美好情景。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被勾起了美好的回忆: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泛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的愉快!
D.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
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解析:“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诗人的想象。
三、语言表达
11.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做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的特征;②句式一致;
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康桥边城雨巷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答:示例: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12.某中学将于9月26日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词之间为主持人报幕各设计一段衔接语。
(每段不超过50字) 徐志摩《再别康桥》
衔接语:(1)示例:让我们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异国康桥,随诗人戴望舒去感受小巷深深、细雨霏霏的江南情调吧!
戴望舒《雨巷》
衔接语:(2)示例:“康桥”“雨巷”牵动着诗人的情思,而祖国万里江山无限风光更是激荡着伟人毛泽东歌咏祖国雄姿伟象,矢志主宰沉浮的豪情!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解答时衔接语应紧扣三首诗的内容,并做到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第二课时能力拓展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________的海面上。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________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________。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________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 ),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
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
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一碧万顷风大浪急前所未有名副其实
B.一望无际风大浪急前所未有名不虚传
C.一碧万顷惊涛骇浪空前绝后名副其实
D.一望无际惊涛骇浪空前绝后名不虚传
解析: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
文中用来形容海面,用“一碧万顷”恰当。
风大浪急:风浪很大。
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文中指外海海面的情况,用“风大浪急”恰当。
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
文中说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挑战,用“前所未有”恰当。
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文中说港珠澳大桥是一座真正的科技大桥,用“名副其实”更恰当。
故答案应为A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 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
B. 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
C. 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D. 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
解析:本题从上文来看,语段陈述的对象是“巨龙”,也就是港珠澳大桥, A、B、D三项的主语都是“小岛”,C项的主语是“巨龙”,也就是港珠澳大桥,所以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来看,A、B、D三项与上文衔接不紧密,应排除。
故答案应为C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B.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C.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D.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解析:本题画线句子中“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搭配不当,“揭示了……新结构方案”谓语和宾语不搭配,可改为“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B项修改正确。
A 项,“提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搭配不当,应为“揭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沉管结构新的方案”语序不当,应为“沉管新结构方案”。
C项,“提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揭示了……方案”搭配不当,应为“揭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 “提出了……方案”。
D项,“揭示了……方案”搭配不当,应为“揭示了……机理,提出了……方案”;“沉管结构新的方案”语序不当,应为“沉管新结构方案”。
故此题答案为B项。
4.下面是某商店一段开业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语体与谦敬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新年快来了,值此新店乔迁之际,诚挚邀请您到贵店购物,特惠赠鲜花一束,更多优惠活动,等着您的关注。
答:①“快来了”改为“将至”;②“乔迁”改为“搬迁”;③“贵店”改为“我店”;
④“惠赠”改为“敬赠”;⑤“等着”改为“期待”。
5.下面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应丁锡满先生之邀以反贪、反腐为题材创作的漫画《猫哺鼠》,请模拟猫的口吻写一段反映猫的内心的话,要求至少采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答:示例:想当初,我圆睁着眼睛,抖擞着精神,屋梁上紧紧地追寻,凭着我一片赤心,看鼠辈敢横行?到如今,如今真说不清。
怨与仇化成了烟云,只因他甜声蜜声,一次次要和我攀亲;只因他鱼腥虾腥,一回回来向我孝敬。
二、名篇名句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两句,描写了收割过程中妇女儿童都来送饭送水的情景,侧面描写出农民繁忙辛苦。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其声呜呜然” 的洞箫声写出了“客”的伤感,用一句“客喜而笑”说明了“客”转悲为喜。
(3) 《诗经·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水在滴
苏沧桑
①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
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
②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
③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④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
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
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⑤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
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
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
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⑥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
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⑦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傅,用手端起了饭碗。
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
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
⑧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
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
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⑨痛的是肩膀、腰。
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
捞纸得用巧劲儿,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
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
⑩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傅回来了。
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
“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⑪“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
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
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
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
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
⑫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
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
⑬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
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
⑭“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
”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
⑮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谁。
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
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
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
⑯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
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地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选自《纸上》,《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截取徐师傅一个中午的生活片段,将他四十五年的捞纸生涯和元书纸制作的千年历史浓缩其中,选材精当,构思巧妙。
B.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徐师傅“摇头晃脑”捞纸的场景,展现捞纸这一古老工序的同时,突出了老人娴熟的手法、专注的神情。
C.“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句话反映了徐师傅对长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奈,语言质朴,情感自然。
D.传统的作坊、年老的捞纸师傅和电饭煲、新马泰旅游等现代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时代变迁中古老村庄真实而独特的风貌。
解析:徐师傅对这种长年辛苦劳作的生活并不“纠结与无奈”。
8.文章第④段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
答:描写角度:①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多种角度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
②从虚和实的角度描写,由眼前的水滴声写到山间的竹子,使内容具有意境美。
句式角度:①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整齐。
②在整句中间用散句,句式灵活,语言富有韵律美。
9.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①“水在滴”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
②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状态;③“水在滴”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④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暗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