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类词缀的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类词缀的对比分析
由于语言形态不同,英汉语言中的类词缀存在诸多差异。
本文以类词缀为研究对象,通过穷举、统计方式,对英汉类词缀的数量、词性和生成机制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从语言本体角度探究其差异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标签:类词缀数量词性生成机制
一、引言
类词缀是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语素。
所谓词根,即词中表达概念义、实在义和基本义的部分,在词中是自由的、不定位的。
所谓词缀,即意义虚化,在词中改变概念义,具有附加作用或语法作用的部分,在词中只能是黏着的、定位的。
类词缀的定义众说纷纭,赵元任(1968)、吕叔湘(1979)、汤廷池(1992)、陈光磊(1994)、马庆株(1995)、朱亚军(2001)、富丽(2001)、王洪君(2005)、冯敏萱(2006)等人都对类词缀有过相关研究。
从宽泛的定义看,类词缀具有半虚化、相对不成词和定位性的特征。
所谓“半虚化”,即从实到虚的转化,它介于词根和典型词缀的过渡阶段。
所谓“相对不成词语素”,即在基本义项上可成词,而真词缀是成虚词或绝对不成词语素的。
英语和汉语中的类词缀都具有以上两种特征,而本文亦是以此为标准定义,探究类词缀的数量、生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双语对比。
二、类词缀数量
关于英汉类词缀,其主要在三方面有较大区别:类词缀数量、类词缀词性和类词缀的生成机制。
关于现代汉语类词缀的数量,不同学者观点各不相同。
吕叔湘列举了17个类前缀和28个类后缀,赵元任列举了10个类前缀和12个类后缀,马庆株列举了7个类前缀和34个类后缀。
由于时代和界定标准不同,各家类词缀的数量很难统一。
本文综合考虑诸多标准,以吕叔湘的类词缀分类法为基础,对英汉类词缀进行对比。
以下便为17个类前缀和28个类后缀:
类前缀17个:
准,类,非,超,可,伪,亚,泛,前,后,单,多,零,软,全,反,次。
类后缀28个:
性,化,家,者,度,学,员,热,棍,鬼,迷,坛,族,霸,徒,门,盲,爷,哥,嫂,姐,妹,感,户,领,风,客,主义。
关于英语类词缀,本文采用了Dieter Kastovsky的类词缀分类方法,包括24个类前缀和41个类后缀:
类前缀24个:
aero-(dynamics),Anglo-(-phile),audio-(-metry),biblio-(-graphy),chrono-(meter),dactylo-(-scopy),geo-(chemistry),hydro-(-pathy),morpho-(-logy),neuro-(anatomy),ophthalmo-(-logy),phono-(-tactic),physio-(therapy),tacho-(-gram),xeno-(phobia),agri-(culture),alti-(meter),calli-(-graphy),denti-(-form),fungi-(-vorous),filmo-(-graphy),kisso-(-gram),heli-(port),insecti-(-cide)
类后缀41个:
(Trouble-)-some,(duty-)-free,(double-)-speak,(red-)-head,(salt-)-works,(charge-)-hand,(user-)-friendly,(child-)-like,(air-)-proof,(sea-)-sick,(length-)-way,(like-)-wise,(panic-)-stricken,(house-)-bound,(money-)-based,(head-)-first,(tachy-)-cardia,(mono-)-chromatic,(fungi-)-cide,(demo-)-cracy,(poly-)-gamy,(photo-)-graphy,(anglo-)-mania,(baro-)-metric,(gastro-)-nomy,(taut[o])-onym,(osteo-)-pathy,(ichtyo-)-phagy,(xeno-)-phobia,(logo-)-rhea,(stereo-)-scopy,(Monica)-gate,(kisso-)-gram,(milka-)-holic,(webo-)-pedia,(city)-scape,(swima-)-thon,(six)-pounder,(dark)-haired,(horror)-meister,(dulls-)-ville.
从数量看,汉语拥有17个类前缀和28个类后缀,英语拥有24个类前缀和41个类后缀。
不管是类前缀还是类后缀,汉语的类词缀数量都少于英语。
从来源看,汉语的类词缀主要分为两种:自源类词缀和外源类词缀。
其中自源类词缀有23个,外源类词缀有22个,外源类词缀和自源类词缀的数量几乎相等。
正是由于汉语引入了大量的外源类词缀,因此汉语总体类词缀和数量与英语相差不是太大。
从来源看,英语的类词缀大部分来自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这些语言大部分属于屈折语,因此可以认为英语的词缀大部分来源于语系内的移借。
而汉语类词缀中的一半是外源类词缀,这些外源类词缀大部分是通过英语等屈折语借用而来,因此可以认为汉语的词缀部分来源于跨语系移借,这与英语的来源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对于英语类词缀,汉语类词缀在数量上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
1.从语言的形态分类看,汉语属于典型的孤立语,而英语属于典型的屈折语。
孤立语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缺乏词形的变化,因此汉语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虚词的增加和词序的变化方面,而非词语内部的变化。
而以英语为代表的屈折语则是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语言,其丰富的词形变化可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因此英语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词缀的丰富和词形的转换上。
语言形态的不同导致了类词缀数量的差别。
2.从构词法看,英语主
要以派生法为主,即由词缀和词根相结合构成单词的方法,这种构词法变相促进了英语词缀和类词缀的发展。
而汉语的构词法主要是合成法,即由两个或更多的词组合成一个词,且多为实词组合,因此对词缀和类词缀的需求也较少,所以英汉类词缀在数量上有较大区别。
三、类词缀词性
从构词性上看,英汉类词缀同有类前缀和类后缀,但英语的类前缀和类后缀却可以同时使用,而汉语中多为“类前缀+词根”或“词根+类后缀”的形式,类前缀和类后缀几乎没有同时出现的情况,这是汉英类词缀在构词性方面的区别之一。
关于构词性上的差别,本文认为这是由英汉两种语言音节多寡造成的。
汉语中的词汇以双音节为主,双音节词占汉语总词汇量的80%以上,而英语词汇则是以多音节为主。
音节数量的习惯和趋势导致了英汉单个词语音节数量的差异,因此英语中存在单个词语既有类前缀也有类后缀的情况,而汉语中的单个词语几乎只有一个类词缀。
从类词缀的性质看,英汉类词缀的词性有较大区别,具体如下:
汉语中形容词性类前缀有12个:
准、超、伪、亚、泛、前、后、单、多、软、全、次。
动词性类前缀有5个:
类、非、可、反、零。
汉语中类后缀有28个,而这28个全部为名词性类后缀,包括:
家、化、性、者、度、学、员、热、棍、贵、迷、坛、族、霸、徒、门、盲、爷、哥、嫂、姐、妹、感、户、领、风、客、主义。
英语中的形容词性类性前缀有3个:
aero,chrono,xeno。
英语中的名词性类前缀有21个:
anglo,audio,biblio,dactylo,geo,hydro,morpho,neuro,ophthalmo,phono,physio,tacho,agri,alti,calli,denti,fungi,filmo,kisso,heli,insect。
英语中的形容词性类后缀有19个:
Like,free,friendly,proof,some,sick,ways,wise,stricken,bound,
based,first,chromatic,gamy,metric,nomy,scopy,holic,haired。
英语中的名词性类后缀有22个:
Head,hand,speak,works,cardia,cide,cracy,graphy,mania,onym,pathy,phagy,phobia,rhea,gate,gram,pedia,scape,thon,pounder,meister,ville。
综上统计,汉语中的类前缀包括12个形容词性类前缀和5个动词性类前缀,而英语的类前缀包括3个形容词性类前缀和21个名词性类前缀。
汉语中的类后缀包括28个名词性类后缀,没有其他词性的类后缀;英语中的类后缀包括19个形容词性类后缀和22个名词性类后缀。
汉语的类词缀包括15个形容词性类词缀,5个动词性类词缀和21个名词性类词缀;英语的类词缀包括22个形容词性类词缀,43个名词性类词缀。
经过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汉语中的类前缀不包括名词性类前缀,英语中的类前缀不包括动词性类前缀。
2.汉语类前缀以形容词为主(70.5%),英语类前缀以名词为主(87.5%)。
3.汉语类后缀全部是名词(100%),英语类后缀形容词和名词数量大致相等。
4.英语中不存在动词性类词缀,英汉类词缀都是以名词性类词缀为主。
英汉类词缀的数据对比显示出两种语言明显的差异。
对于第一条,本文认为这是由汉语词性决定的。
汉语中的名词大部分为双音节,动词大部分为单音节,虽然汉语中存在主谓词组和并列词组且这两种词组可以将名词放在词语前面,但由于大部分名词是双音节,而双音节又很难成为类词缀,因此汉语类前缀中不包括名词性类前缀。
对于英语而言,英语的很多动词都已经转换为标准词缀,如汉语类前缀“类”“非”“可”“反”“零”,在英语中都已经转换为“re-”“un-”“-able”“anti-”“-im”等标准词缀,因此英语中几乎不存在动词性类词缀,这就是语法化和虚化程度不同导致的差异。
第二、三点都与汉语的构词方式有关。
汉语的构词方式共有五种:联合结构,动宾结构,补充结构,主谓结构和偏正结构。
其中联合和偏正构词法都可以将形容词置于词语前端,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和联合结构都可以将名词置于词语后端,因此汉语的类前缀以形容词为主,类后缀以名词为主。
英语的构词方式包括合成法,派生法和转换法,其中合成法、派生法和转换法都可以将名词置于词语前端,名词和形容词亦可以置于词语末端,因此英语的类前缀以名词为主,名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充当类后缀。
四、类词缀生成机制
词缀化现象的产生是为了满足语言交际功能的需要,新事物大量涌现,原有
的词汇已经不足以满足完整描述新事物的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实词参与到了类词缀化的过程中。
所谓的类词缀化,即类词缀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隐喻、转喻两种方法。
所谓隐喻,即人类运用联想或想象,依据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似性,将彼心理空间映射到此心理空间,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
前者叫作源域,后者叫做目标域。
隐喻的主要特点是认知域之间的相似性以及抽象程度的差异性;所谓转喻,是指在同一认知域表述和理解“部分与整体”的认知现象,即可用一个部分来认识另一个部分或整体,或通过整体来认知部分,两者具有接触或邻近关系。
转喻与隐喻不同,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不用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转喻以临近性为基础,是同一认知域内的映射。
通过逐一考察相应类词缀可以发现,不同类词缀的相关生成机制是不同的:汉语中的17个类前缀中,通过隐喻生成机制的有14个:
类、非、超、伪、亚、前、后、单、多、软、零、次、全。
通过转喻生成机制的有3个:准、可、泛。
汉语28个类后缀中,通过隐喻生成机制的有18个:
度、棍、盲、鬼、族、者、学、员、坛、爷、哥、嫂、妹、姐、霸、户、客、徒。
通过转喻生成机制的有10个:
性、化、家、热、迷、门、感、领、风、主义。
英语中的24个类前缀中,通过隐喻生成机制的有8个:
anglo,audio,biblio,dactylo,neuro,calli,denti,fungi。
通过转喻生成机制的有16个:
aero,chrono,geo,morpho,ophthalmo,phono,hydro,physio,tacho,xeno,agri,alti,filmo,kisso,heli,insect。
英语41个类后缀中,通过隐喻生成机制的有11个:
free,friendly,stricken,based,cardia,chromatic,mania,onym,phagy,holic,pounder。
通过转喻生成机制的有30个:
some,speak,head,works,chargehand,like,proof,sick,way,wise,bound,first,cide,cracy,gamy,graphy,metric,nomy,pathy,phobia,rhea,scopy,gate,gram,pedia,scape,thon,haired,meister,ville。
综上统计,汉语的17个类前缀中,有14个通过隐喻机制生成,有3个通过转喻生成;汉语的28个类后缀中,有18个通过隐喻机制生成,有10个通过转喻生成,其中这10个转喻词中又有6个属于外来词,因此汉语自源性类后缀只有4个是通过转喻生成。
英语的24个类前缀中,通过隐喻机制生成的有8个,通过转喻生成的有16个;英语的41个类后缀中,有11个通过隐喻机制生成,有30个通过转喻生成。
经过对比可得如下结论:
汉语的类词缀生成机制以隐喻为主,转喻生成机制占71.1%,隐喻生成机制占28.9%。
英语的类词缀生成机制以转喻为主,转喻生成机制占70.7%,隐喻生成机制占29.3%。
英汉两种语言生成机制的不同,主要是由两种生成机制的不同属性导致的。
隐喻强调相似性和映射性;转喻强调的是转换,比如部分转化成整体,整体转化成部分,不同词性之间的转换。
英语是屈折语,主要以词形变化转换为主,不同的单词可以借词缀的转换生成不同词性的词汇,因此转喻比较发达。
汉语是孤立语,没有形态变化,活用情况很多,因此汉语中比喻和隐喻修辞较多,因此这也成为了汉语类词缀主要的生成机制。
综上所述,英汉类词缀主要在三方面有较大区别:类词缀数量、类词缀词性和类词缀的生成机制。
由于语言形态和构词方法的差异,英语的类词缀要多于汉语。
英语类前缀以名词为主,汉语类前缀则以形容词为主。
汉语的类后缀全部是外源性的名词类后缀,而英语的类后缀则以名词和形容词为主。
关于生成机制,汉语以隐喻为主,英语以转喻为主,不同的机制属性导致了不同的生成模式,但关于生成机制差异的原因,仍有更多方面值得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Dieter Kastovsky.Astronaut,astrology,astrophysics:About Combining,Forms,Classical Compounds and Affixoids[J].Vienna University,2006.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吕叔湘.线与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J].中国语言学报,1995,(6).
[5]邬菊艳,王文斌.英语类词缀的认知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
[6]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J].语言科学,2005.
[7]尚伟.汉语外来词的类化与泛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8]邬菊艳.英语类词缀探究[D].宁波: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曾立英.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定量与定性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陈喜丰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