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胀治疗琐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胀治疗琐谈
本文简要阐述了肺胀的病因,病理和辩证论治,师古法不拘泥成方,求辩证不囿于常法。
强调肾气的固纳为其根本;五脏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痰瘀互果,内外合邪,虚实互见为该病的演变过程。
从临床实际出发,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虚实互见则标本兼治的原则提出了:散寒、蠲饮、平喘,清热、涤痰、通络,和阳、温肾、通滞和育阴、化饮、利肺等治疗方法。
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主题词:肺胀/中药疗法肺胀/辩证论治
一、散寒、蠲饮、平喘:
素有寒饮喘嗽,肾阳不充,脾虚失运,水饮内停,复感外邪,引动宿饮,上射于肺,发病肺胀。
临床见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咳嗽气急,痰多泡沫,舌苔白滑,脉浮紧或浮滑,为寒饮射肺。
治法:散寒、蠲饮、平喘。
方用小青龙汤加味,喘甚加地龙、苏子;苔腻加杏仁、厚朴、茯苓;舌边尖红或苔薄黄加鱼腥草、石膏等。
病案举例:李XX,男,38岁,修补匠,2010年09月27日初诊:反复咳喘,历年有期,三天前,街旁檐下补鞋作业,不慎受凉,咳嗽气急,呼吸困难,经他医用青霉素、链霉素、氨茶碱、甘草片、强的松等消炎化痰,止咳平喘,疗效欠佳,荐诊于余。
证见:恶寒无汗,身痛咳嗽,喘促气急,倚息难于平卧,痰多泡沫,舌淡白,苔滑润,脉浮紧。
证为寒饮射肺,治宜散寒蠲饮、止咳平喘。
处方:麻黄、法半夏、桂枝、干姜、五味子、杏仁、地龙各10g,白芍、厚朴各15g,细辛6g,甘草5g,水煎温服,日三饮,三剂已,病衰渐愈。
嗣后,以玉屏风散合桂枝加厚朴汤加味调治,四剂病愈。
二、清热、涤痰、通络:
“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内瘀素盛,痰淤雍结,或感外邪,郁遏肺气,灼伤肺络,肺胀喘咳。
证见:发热面赤,胸胁胀满,心烦气急,咳喘痰鸣,痰黄粘稠腥渴,口干唇绀,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浮滑而数。
治宜:清热、涤痰、通络。
方用麻杏甘石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胸痛甚加丹参、郁金、蒌粉;大便干燥加枳实、厚朴、大黄;喘剧加苏子、地龙。
病案举例:张XX,男,56岁,农民。
2011年05月08日就诊:该员患慢性支气管炎已逾四年,反复发作,岁岁有加。
五天前,热伤风后,咳喘发作,面赤发热,气急喘甚,胸胁闷痛。
翌日透视,结论为:“支气管炎伴感染、肺气肿”。
血常规检验结果:WBC:14.2X109/L,中性:74%,淋巴:24%。
住院经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三日,仅发热稍退,余症未衰。
患者素喜中医,邀予诊治,刻诊:发热气促,咳喘胸痛,痰多黄稠腥渴,心烦口干,大便三日未行。
舌红唇绀,苔黄腻,脉洪滑。
辩证:痰热互结、郁遏气机、灼伤肺络。
治法:清热涤痰、活络
通便、止咳平喘。
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味:麻黄、杏仁、桃仁、瓜蒌、大黄各10g,冬瓜仁、薏苡仁、苇茎各30g,石膏40g,丹参、郁金各15g,甘草5g,水煎日三服,一贴尽剂,大便通利,咳喘减。
去大黄加鱼腥草30g,三剂病已。
出院时,以六君子汤加黄精、山药、大力、鱼腥草四剂善后,缓固久安。
三、和阳、温肾、通滞:
“肺主气,司呼吸”,“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肺胀咳喘,反复发作,旷日及肾。
又久病之人,每年多遇,肾气本虚。
阳虚阴损,肾不纳气,肺安主气?气不纳接,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紫暗滑润,脉沉滑尺弱。
治宜:和阳、温肾、通滞。
方用:阳和汤加味。
咳喘甚加地龙、杏仁、苏子;瘀滞明显加丹参、郁金、桃仁;若见热象加黄芩。
病案举例:苟XX,男,61岁,农民,2009年11月23日就诊。
该员患慢性支气管炎,历时五年。
五天前,又因感冒,咳嗽喘促,呼吸困难,周身酸痛,形寒肢冷,心悸气短。
予以小青龙汤合苏子降气汤加减治疗,并结合西医抗感染、解痉、化痰止咳等治疗四日。
除周身疼痛有所减轻外,余症仍然。
再审症候:倚见喘急,痰清稀,腰膝酸软,舌紫暗而润,脉沉滑尺弱。
思证:肾阳不足、肺气不利、痰瘀阻络、上实下虚。
投阳和汤加味以和阳、温肾、通滞:麻黄、干姜、仙灵脾、桃仁各10g,熟地20g,丹参、郁金、白芥子各15g,鹿角胶10g,肉桂6g,甘草5g,一服尽剂,诸症有所好转。
药中病投,效不更方,原方再进三剂,竟获痊愈。
以后,再用金匮肾气丸,七味郁气丸,酌情加减,五剂善后。
随访二年,仅发两次,且症状较轻,仍投阳和汤,均获疗效。
四、育阴、化饮、利肺:
水液代谢,兴肺脾肾三脏功能尤为密切,肺系屡病,通调渎职,肺失宣降,脾失健运,水饮内停,痰湿内阻,若肾阴不足,虚热内生,痰瘀互结,阻遏气道通畅而为肺胀。
证见:咳嗽痰多,胸闷不舒,喘息气逆,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尖红,苔略腻,脉细滑。
治宜育阴、化饮、利肺。
金水六君煎加味,唇绀舌紫或舌下静脉怒张加丹参、郁金、桃仁;喘甚合三子养亲汤;兼外感加紫苏、杏仁、厚朴。
病案举例:赵XX,女,56岁,退休教师。
2011年5月24日就诊,该员素体阴虚,咳喘稽年有期,多治不效,七天前又以“慢支炎伴感染,肺气肿”收治住院。
虽经输液抗感染、平喘、吸氧等对症支持处理,并给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治疗数日,诸症有所好转而难收全功。
予注视,咳下:咳嗽痰多,胸闷纳差,心烦气短,头昏耳鸣,口干咽燥,舌红苔略腻,视舌下静脉怒张,脉细滑。
辩证:阴虚内热、痰瘀阻滞、肺气失利。
治法:育阴化饮,利肺平喘。
方予金水六君煎加味:熟地20g,丹参、郁金、茯苓各15g,当归、半夏、陈皮、桃仁、地龙、苏子各10g,甘草5g,四贴尽剂,咳喘倾愈,继以七味都气丸加味,五剂终获全功,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肺胀,多因咳嗽多时,反复发作,以致五脏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所
致。
往往内外合邪,痰瘀交阻,虚实互见,临床症候复杂,辩证分析困难,治疗颇为棘手,临证时当不囿于常规辩证,从临床实际出发,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着眼于肺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受阻,形成痰瘀互结,或感外邪,滞塞气道,累及心肝等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
治疗时,师古法不拘泥成方,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防患于未然,以顾获肾气的蛰封平秘为根本,蠲除痰淤,祛散外邪为其要务,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执简驭繁,临证不乱,故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简介:何本元(1956—),男,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专,从事内科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