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三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同步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下列关于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50年代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B.90年代后期转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
C.6070年代转移到日本
D.80年代转移到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
3.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有( )
①劳动力因素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③市场因素 ④国家政策 ⑤环境污染
C.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更多地吸引产业转移
D.科技水平提高了,有利于我国工业走向世界,才能加快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3. 根据“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分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哪个环节( )
A.设计环节 B.加工环节
C.营销环节 D.据实际情况而定
14. 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主要是为了( )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下图表示_____________型产业在东亚地区的转移。吸引该产业转移的地区,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产业转移对转移国或地区而言,往往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据下图分析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①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 ②充分利用当地便宜的土地、住房
③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④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 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优势是( )
A.技术 B.资金 C.资源、劳动力 D.管理
16. 肯德基在国外有多家公司,这种投资最主要属于( )
A.劳动力成本作用的结果
(3)发展中国家农村的环境意识不强,环保法规不健全,使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存在地区差异
(4)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引进外资、技术的同时,更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环保观念,拒绝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落户,积极培育符合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_____________。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产业转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区在招商引资接受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你认为这些省区应该如何抉择?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可导致环境污染大量转移和扩散
②日本重化工业向海外转移,也同时将环境污染向国外扩散
③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可导致国内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④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21. 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产业转移的趋向,图C表示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
4. 关于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企业家总是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高的区位投资建厂
B.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高,内部交易成本低
C.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D. 20世纪80年代,在东亚出现的出口加工区,成为发展中国家降低企业内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
8. 新加坡、香港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充分利用本国、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B.气候适宜,环境优美
C.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走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之路
D.经济基础好、技术水平高
9. 我国对台资产生很大吸引力的经济区是( )
A.珠江三角洲 B.闽东南经济区
C.环渤海经济区 D.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4)近年来苏南部分产业逐渐向苏北转移,简要分析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区域发展的影响。
24. T公司初期在A地建厂制造高档家具,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其后T公司将生产厂迁至B地,随即又在C地建了新厂。
(1)普通家具厂的区位选择属于_____________指向型。
(2)T公司将家具厂由A地迁往B地,可获得的比较区位优势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B.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C.劳动力因素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D.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12. 我国提出了“科技兴国”的战略发展目标,提出的根据不在于( )
A.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的产业大多数属于传统产业,如果仅仅依靠吸引产业转移来发展经济的话,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会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
(2)苏中地区包括长江沿线的扬州、泰州和南通三市,经济发展与苏北相比,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北地区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简要评价苏北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
(1)产业典型产品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依据“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判断,信息产业处于____________期和____________期,纺织工业处于____________期和____________期。
(3)试从工业联系、工人素质和市场潜力三方面,分析在C地建高档家具厂的优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2、 B3、 A 4、C5、C6、C7、D8、C9、B10、C11、C12、C13、B14、A
15、C 16、D 17、C 18、D 19、B 20、C
二、非选择题
21、 (1)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A.全部转移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
B.由南部向北部转移
C.由东部向西部转移
D.由东北部向南部和西部转移
19. 受劳动力成本和数量、质量及变化的影响,进行产业转移的往往是 (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市场指向型产业
20. 下列关于产业转移对经济、靠近苏南和上海发达地区
(3)地形平坦、水热充足、雨热同期、水源充足,但水旱灾害多
(4)促进苏北经济结构的升级,促进城市化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但可能加剧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
24、 (1)市场(或消费地)(2)劳动力价格较低,地价便宜
(3)C地工业基础好,可为家具生产求得比较有利的社会协作条件,有素质较高的技术工人,且市场潜力好,腹地范围广。
5. 下列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B.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
C.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
D.在发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步伐
10. 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厂,选择厂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 )
①临近原料地 ②靠近市场 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 ④临近机场和高速公路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11. 在我国内部也有产业的转移,比如长江三角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原因是( )
A.劳动力因素的影响
B.企业内部交易作用的结果
C.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D.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
17. 下列关于影响企业跨国转移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B.是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
C.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是国家政策作用的结果
18. 有关新技术革命以后美国产业转移的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22、 (1)A或开发 B或增长 C或成熟 D或衰退
(2)劳动力密集 具有充足、素质相对较高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3)外国投资减少,失业率上升,市场萎缩等。
(4)加强对产品的设计,研制开发核心技术,培育著名品牌;加强市场营销,努力进入国际市场。
23、(1)苏南经济总量多于苏中、苏北;苏南第二、三产业比重大于苏中和苏北
(4)按下图中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你认为我国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策略?
23.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下图是“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江苏在中国的位置
(1)简述江苏南北经济存在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同步测试题
一、 选择题
1. 有关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转移指的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B.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廉价的原料
C.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D.在同一个国家境内不存在产业转移
6. 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业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读下图,分析C所处阶段( )
A.开发期 B.增长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B.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C.在转移国,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D.转移对象国的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