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专题四辩证思维显深度_让高考作文见解更深刻 PPT课件 图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试教育下,考试成为孩童快乐成长的负担,压力的灰霾遮蔽 了成长的阳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流传多年的戏言折射出中国 儿童的现状,来自考试的压力让孩子逐步牺牲掉娱乐时间,紧盯着 试卷上鲜红的分数,千方百计的争论分数,而来自家长的压力起到 了助推器的作用,补习班、奥赛班、堆积成山的辅导书……在分数 至上的大环境下,儿童不得不压抑好玩的天性,日以夜继地坐在书 桌前刷题。反观国外,欧美从不以分数作为评定高下的唯一标准, 主张顺应儿童天性,鼓励孩子发展个人兴趣,在野外追逐玩耍,让 他自由发展,健康成长。不以分数论成败,还孩童以快乐童年,此 当今之急也。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求同存异找关联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 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分析问题时时处处可运用联系的观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 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 联系的统一整体,所以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事物的因果联 系,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必然与偶然的联系等等。
例如,2016 河南高考满分作文《巴掌与吻,教育之痛》: 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 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 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 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吗?古代便 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 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 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 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 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 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解读] 今年是恢复高考 40 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 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 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 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 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
当然,评论是一把双刃剑,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往往也会刺痛 你的心灵。当我们太过在意外界的看法后,往往会在这些片面的, 甚至是尖刻的评判中迷失自我。史铁生在“人生最轻狂的年纪失去 了双腿”,如果他只是以为听信别人对他的不相信与偏见,那么也 许他真的会如外界所评论的那样:成为一个只能走在轮椅上的残疾 人。但在那最艰苦的岁月中,他选择去相信母亲的话,去倾听合欢 树叶的沙沙声……最终他摆脱了肉体的束缚而站上了智慧的高台, 用笔来书写灵魂的深刻。他人的评论不可不听,却也不可全信。应 学会用心来进行取舍明辨,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是付出便有收获 的寒门子弟的成功之道。随着我国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 了极大的改善,考上一所大学早已并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 获得高水平知识的权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 高考的公平性也日益明显,使高考从一个冷酷多变的“刑场”成为 了无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有这样想法的人多了,助人为乐的人就少了,人们的埋怨又多 了,当然是怨别人,却没有想到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别人”,自 己其实也是自己所埋怨的“别人”当中的一个。
什么时候才能不埋怨别人呢?答案简单——做!我做!我们赞 美助人为乐的品质,我们自己也要助人为乐;埋怨别人的时候,想 想自己又做了没有,做了些什么。当我们都能助人为乐的时候,我 们会发现自己有值得自己和别人赞美的品质。我们不再埋怨和不满。
下面是一篇高考作文《该做!谁做?》的片断: 毫无疑问,“助人为乐”该做!人人回答起来都那么干脆坚决, 甚至这干脆坚决中还有种对生活中助人为乐精神太少的埋怨和不 满。埋怨谁?不满谁?当然谁都不会想到自己。别人遇到麻烦事, 自己却悄悄走开的人出于什么心理呢?大概是想有人会去做的,总 会被做好的,不必是我。
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从“阳关道”向不定方向的“自由 原”转变。尽管我国的高考在对人才的培育上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 绩,但“唯分数论”依然束缚着考生的发展。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 新政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当文理不再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 趣选择自己的学科,不再一考定终身,不再为文不择理而忧愁时, 高考才真正地成了一个“自由原”,考生则是原野上驰骋的骏马, 自由而奔放,挣脱缰绳,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肆意奔跑。
从独木桥到高考如今的阳光大道,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盛, 一个民族的崛起。“少年强则国强”,高考转变为教育的发展提供 导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 的未来国力。当越来越多人不再恐惧于高考的淘汰率而转向期待高 考所会带来的人生改变时,高考就真正达到了它培育人才、挑选人 才的真实目的。
例如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知者不言,知者须言》片段: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明得失。”正如魏征的劝谏一样,他人的议论有如一面光 亮的明镜,常常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明白自己的短见与偏 执。“旁观者清”,可以说评论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更加 全面,深入地看待同一件事物。
“假如……”也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角度。一作假设,思维的空 间就打开了。
2.进一层,山高水长 举例论证是议论性文章所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但“罗列事 例”是普遍现象。举例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分析才是关键。说理分 析时的泛泛而谈、浮于表面,只会罗列不会分析,只会使我们的文 章流于浅薄;而由表及里、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恰当 揭示,或是由此及彼,由点触及面,会使我们的文章高屋建瓴且富 有理性。
[满分佳作] 从独木桥到阳光道 ——我看高考 广西一考生
四十载岁月流逝,高考仍然是每一代人心中难以忘却的青春记 忆。从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到如今千万寒门子弟“跃龙门”的 “阳光道”,高考,已演变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四十年前,高考是一座通往理想彼岸,却随时有跌落深谷的危 险的独木桥。我的父辈都是农民,却也饱受高考所带来的利弊之苦。 曾经,大学生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却也是高贵与财富的象征。那 时的教育远未有如今这样普及与发达,能考上大学的因素也远不止 努力与勤奋,“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是最贴切的形容,反映了当 时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
作者运用联系的眼光看到巴掌之吻后的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 是分数型教育,观点新颖而深刻。
2.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深入一步观点新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 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新观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我们只 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展望事物的发展前 景。
事物都有好坏、优劣、高下等两面性。对于有缺点的事物不一 棍子打死,而是看到它的可取之处;对于好的事物也不一味赞扬或 肯定,还要看到它的不足或在某方面做过度后所走向的缺陷一面。 比如“平凡是……而不是平庸”“执着是……而不是偏执”等等。
任何事物从整体大处看都是对立统一的整体。论述一个对象时, 要考虑到与它表面对立而实质统一、相辅相成才能促成整体事物完 美和谐的另一个对象。比如“民主也需要集中”“诚信并不排斥善 意的谎言”等等。
如:“面对大海”的话题,与“老子骑青牛,出函谷,西渡流 沙”的材料如何联系呢?是啊,一个是朝东面对大海,一个是向西 走向沙漠,仿佛八竿子打不着。其实,只需附加一个条件:假如老 子有朝一日面对大海,老子会怎样呢?他或许从此改变他的哲学思 想,重写一部《道德经》。因为大海容纳污溪浊流的宽广的胸襟点化 了老子,他觉得自己为了个体生命的愉悦而弃世,为世间有龌龊的 不平事而出关,实在是一种悲观的人生,一种狭隘的人生。从此, 老子策回牛首,回到人间,以大海般的胸襟包容人间一切。你看, 这样一“假如”,这样一联系,思路不就拓展开了吗?如此思考问 题,这天下还有什么文章写不出来呢?
(2)要弄清楚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及联系的种类,就主要的联系 进行重点论述,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面面俱到。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首先弄清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既要 考虑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又要考虑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 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比如,我们在谈及“成才”这一话 题时,就要考虑影响成才的各种因素。总的来说,有主观和客观两 大因素,而主观条件包括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条件则 包括环境(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等因素。从以上条件不难看 出,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决定因素。经过这样一联系,我们也就有话 可写,说理也不至于片面。
“高考”,人人参与其中,但绝大多数考生又未系统地思考与 梳理过,所以细想又有些陌生,这在经验储备相对公平的基础上保 证了考试的公正,维护了所有考生的话语权,兼之“高考”本身的 言说不尽,所以每位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在较为宽松的空间里写作。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 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 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 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有能力 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 特体验与个性理解。此题也有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例如: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唯分数论”之殇》节选: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喊得震天响,但长久以来家长以及学校仍难 逃分数至上观念的桎梏。且说 100 分与 98 分有何显著差别?区区两 分便能评定孩子素质高下吗?然而孩子受的待遇却一个天上一个地 下,实在不合情理。再看那从 55 分进步到 61 分,鼓励与表扬理所 应当,然而孩子若拼尽全力考得 55 分家长也不应苛责,分数与素质 间从来没有天然的等号,切莫受分数决定论的蛊惑。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 40 周年。40 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 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 年来,高考激扬 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 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 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 2017 的高考考场上……
仔细分析一下这位考生的思维轨迹,我们可以发现,行文中渗 透了发展的观点:悄悄走开→助人为乐少了→埋怨就多了,助人为 乐多了→埋怨和不满就少了。
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事物,往往能写出思想深刻、文笔犀利的 文章来,这样的文章具有极强的思辩性。
3.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一分为二看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 何矛盾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 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 系。
高考总复习
专题四 辩证思维显深度 ——让高考作文见解更深刻
理性的思考、辩证的分析,应该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各省作文评分标准执行的情况,可以明显地发现, 学生的理性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正日渐受到重视和青睐。
[典例] (导学号 42136329)(2017·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作者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的评论”,指出了他人的评论对 自己的益处,更重点论述了评论对人的伤害,分析严密深刻。
二、运用辩证思维 4 大技巧 1.退一步,海阔天空 以退为进,兵法古已有之。运用“即使”“如果”等假设的形 式,采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迂回”战术,可能会使我们的 文章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高考,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凝聚了几代人理想与回 忆的“独木桥”,正完成了向“阳关道”蜕变,正声势浩大地开辟 成一片“自由的原野”,为下一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腾飞之地,理 想之港。
一、培养辩证思维 3 大方式 要写出具有思辨性的文章,首先,考生看问题时要具有辩证的 观点,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和一分为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