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发展历史事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骨伤科发展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中医副高骨伤科考试中必考,重复考)
1.2009年副高考试:1.最早将踝关节损伤分为内翻、外翻的医籍是哪本?
2. “导引”这个词最早出现于那本医籍?
2.2011年副高考试有7题:1.第一本伤科专著,2.第一个把髋关节脱位分前脱位和后脱位的医家,
3.最早记录骨折内固定书是哪本,4、最早记录足蹬法复位髋关节后脱位的医家是谁,5.最早记录骨擦音诊断骨折的是哪本书,6.总结正骨八法的是谁,7.记录过伸手法复位屈曲型脊柱骨折的是哪本书。
3.2013年副高考试5题:1.“导引”这个词最早出现于那本医籍?2.周朝把医生分为几类医生?3.粘膝征作为髋关节前后脱位鉴别的是哪本书?
4.屈髋屈膝拔伸回旋法复位髋关节后脱位最早出现在哪本书?
5.“伤科”在哪个朝代正式单独成一科?
远古时期和原始氏族时期
外治法起源于远古时期
新石器时代出现外科手术器械“砭镰”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外伤科名医“俞跗”
夏商周
1.夏出现酒,酒是最早的兴奋剂、麻醉剂、消毒剂,可以活血、止痛、消毒,对治疗创伤很有意义。
2.商伊尹发明“汤液”。
“刀”已作为手术工具。
应用活血药内服治疗跌打损伤。
• 3.周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法医学的起源。
外伤科“内外兼治”原则已形成。
春秋战国
1.《五十二病方》破伤风的最早记载,世界上应用水银于外伤科的最早记载。
2.《黄帝内经》的历史地位。
《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
3.《吕氏春秋》动静结合的理论基础。
4.《庄子•刻意篇》也提出“导引”一词。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
《黄帝内经》和《庄子》哪个早?
秦汉时期
1.名医淳于意的两个完整伤科病案:堕马致伤和举重致伤。
2.华佗五禽戏是我国医疗体育的鼻祖,麻沸散。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将创伤作为单独病因提出,确立了骨伤科的雏形。
三国、晋、隋唐和五代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①最早的下颌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②最早记载竹片夹板固定骨折③腹部肠断裂以桑白皮线缝合④记载烧灼止血法⑤最早的口对口吹气法复苏术⑥最早论述开放性创口早期处理的重要性
2.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中的一些论述,如骨关节化脓性疾病和骨肿瘤等。
3.北魏太医署已有骨伤专科医生“折伤医”。
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①第一部中医病理专著②论述金疮化脓感染的病因病理,提出清创疗法四要点: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要正确包扎,为后世清创手术奠定理论基础③对创口不愈合强调去除碎骨和异物的重要性④软组织断裂伤、关节开放伤需立即缝合,折断的骨骼可用丝线缝合固定,这是中医内固定治疗骨折的最早记载⑤记载了循环障碍、神经麻痹、运动障碍的症状。
2.隋陈藏器《本草拾遗•赤铜屑》最早记载铜类药物在接骨处方中的应用。
1.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①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中医正骨治疗体系基本形成②对难以手法复位和开放性骨折主张手术复位③首次记载髋关节脱位,并分为前后脱位,并采用手牵足蹬法复位髋关节后脱位④对肩关节脱位使用椅背复位法治疗⑤杉树皮夹板固定骨折⑥内伤症“七步”治疗法,提出伤损按早、中、晚三期治疗。
等等。
1.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记录了下颌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用蜡疗、热敷、针灸等外治法。
2.唐王焘《外台秘要》骨折这一病名出自此书。
宋、辽、金、元
1.宋《欧希范五脏图》,标志解剖学的显著进步。
2.宋宋慈《洗冤集录》,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3.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①对骨折提出:“补筋骨,益精髓,通血脉”治疗思想②柳木夹板固定骨折
③推广淋、贴、熨等外治法。
4.宋张杲《医说》记载“凿出败骨”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成功。
5.宋《夷坚志》记载同种异体骨移植颌骨成功病例。
1.元李仲南《永类钤方》读“钱”①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②创制手术缝合针“曲针”③提出“有无粘膝”作为前后髋关节脱位的鉴别体征。
2.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①世界上最早的“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②创制“草乌散”(又名麻药方)③详细记载了肩肘关节等近关节部位的骨折、脱位的手法复位技术,以及髋、膝、踝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④开放性骨折主张扩创复位加外固定⑤最早分踝关节损伤为内、外翻。
3.元在华的阿拉伯医生用中文编成《回回药方》,中医治疗骨折史上同外国医药经验的交流,以及描述骨折的愈合过程。
4.元王好古创立“三法五治”,“初中末”三法即为现在骨折三期分治的前身。
明、清
1.明代太医院设十三科,有“接骨”“金镞”两科,后这两科合并,改名为“正骨科”(又名正体科);清代太医院设九科,有“正骨科”,又名“伤科”。
2.明《金疮秘传禁方》首次记载了骨擦音作为骨折的特征。
3.明薛己《正体类要》①重视整体疗法,强调八纲、脏腑、气血辨证②用药主张不气血补肝肾为主,行气活血次之③气血学说和平补法影响巨大。
4.明王肯堂《证治准绳》①肱骨外科颈骨折不同移位采用不同体位固定②髌骨损伤分为脱位和骨折③髌骨骨折的分类和治疗,采用竹箍固定,置膝于半伸屈位。
5.明朱棣《普济方》①悬吊带快速牵引复位治疗颈椎骨折和脱位②应用揣搦法复位和超腕关节的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形桡骨远端骨折。
1.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①正骨八法“摸接提按推拿按摩”②运用攀索叠砖法、腰部垫枕法整复腰椎骨折脱位③制器固定“脊柱中段损伤用通木固定,下腰数十年是用腰柱固定,四肢长骨干骨折用竹帘、杉篱固定,髌骨骨折采用抱膝圈固定。
2.清钱秀昌《伤科补要》记载髋关节后脱位采用屈髋屈膝拔伸牵引回旋法复位
3.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方剂至今仍为骨伤科医生广泛使用,如血府、通窍、膈下、少腹、身痛等。
清末、民国
1.赵延海《救伤秘旨》少林学派的治伤经验。
2.各种骨伤科流派:河南郭氏正骨世家,天津苏氏正骨世家,上海石筱山、魏指薪、王子平等骨伤科八大家;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
1.1958年,方先子、尚天裕等学习苏绍三,总结出新的正骨八大手法,其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提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治疗骨折四项原则。
2.中西医结合的固定器械: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骨折复位固定器”、天津医院“抓髌器”、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尺骨鹰嘴骨折固定器”、上海六院“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等。
3.198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