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8课知能优化演练 语文版必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令人恐怖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声,或许还好受些。
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
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处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
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
这就是地理,我默想。
前方蜃气溟濛处是海拔-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
那湖早在万年之前就被烤干了,我想。
背后却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
一切只有大地的倾斜;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
嶙峋的石头,焦渴的土壤,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
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1.文中写道:“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这句话中“收容”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收容”的意思是说自己被四野的宁寂包裹着,完全融入其中了。
这样一种单骑行进于空山绝谷的感受,给作者的震撼是刻骨铭心的,因而他在有生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2.课文第1、2自然段突出了汉家寨周围数百里毫无人烟的“空寂”,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环境“空寂”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了衬托的手法,“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表现其“空”;用“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这匹马弄出的蹄声”等一系列的声响来衬托戈壁沙漠的寂静。
3.文段中“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满目充满褶皱的红色土地比做“被烤伤的一块皮肤”,直观传神地表现出戈壁沙漠的地貌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选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荒凉、严酷的环境描写,突出汉家寨人坚守的不易和可贵。
二、语言运用
5.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现如今,个性早已成为新新人类的代名词。
“你真有个性”成为一种语言的时尚,其实,个性不是奇装异服,不是夸夸其谈。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苏轼那笑对人生的豪迈与豁达;__________________。
①个性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个性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个性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那追求真理的执著与理智;
②个性就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那与世无争的闲适与淡然。
6.下列一段话中有三处或者有语病或者不够完善,请加以修改。
西江是中国苗族第一寨。
①穿行寨中,令人不辨东西,如一个迷魂的“八卦阵”。
②吊脚楼的修建是苗族匠师们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的。
寨子两旁的野花烂漫芬芳,在绿意的陪衬下,显得格外妩媚;荡漾的白水河从寨前穿行而过,放射出千百万虹彩,让人心醉;③袅袅炊烟,古树荫翳,真叫人疑似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处改为:穿行寨中,令人不辨东西,如进入一个迷魂的“八卦阵”。
②处改为:吊脚楼是苗族匠师们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修建的。
③处改为:炊烟袅袅,古树荫翳。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溟濛.(ménɡ) 纳罕.(hǎn)山坳.(ào)褶.皱(zhě)
B.风蚀.(shí) 怔.怔(zhènɡ) 脚踝.(ɡuǒ) 嶙峋
..(lín xún)
C.磅礴
..(pánɡ bó) 咀.嚼(jǔ) 白炽.(zhī) 砾.石(lì)
D.瞭.望(liào) 峥嵘.(rónɡ) 俯瞰.(kàn) 揣.测(cuǎi)
解析:选A。
B项,“脚踝”中的“踝”应读huái;C项,“白炽”中的“炽”应读chì;D项,“揣”应读chuǎ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充斥酥碎磅礴伫立
B.屏住褶皱砾石灼烫
C.幻觉脚踝咀嚼映衬
D.山麓嶙峋倔强气慨
解析:选D。
D项“气慨”应为“气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坳褶皱之间,风蚀
..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B.千年以来,人为了
..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
C.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
..,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D.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
解析:选B。
B项“为了”应改为“为着”。
4.下列句中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
B.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C.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D.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解析:选C。
C项把第一个逗号改为冒号。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马尼拉市被劫持事件中,本应在几十秒内完成的突击,菲律宾警方用时79分钟,被媒体称为“世界上用时最长的营救突击”。
B.嫦娥二号卫星测控系统的科技人员提出并制定了月球噪声的测量方案,分别针对参加嫦娥二号卫星测控工作的喀什站和青岛站的测控设备开展月球辐射噪声测量。
C.一个半世纪的积淀,世博会历久而弥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
D.号称是马云、王菲、李亚鹏等三万精英人士师父的神奇道人李一,随着吹捧者的纷纷撇清或缄默,正成为一个声誉上的“破落户”而陷入讨伐之中。
解析:选D。
A.中途易辙;B.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试验”或“工作”;C.语序不当。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已近日落时分。
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
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眩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
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
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匹了。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傍晚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
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
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
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
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
《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是人坚守的地方。
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独自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番盆地前行……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
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
我只是隐
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
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6.作者把汉家寨比作“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一粒生锈的铁丸”,文中哪些内容与这两个比喻相照应?作者写出了汉家寨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②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
③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④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
特点:周围环境恶劣,封闭枯绝,与世隔绝,破败落后,孤独苦寒,可怕的绝境。
7.作者描写了一个“老汉”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作者在文中突出描写他们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老一小对“我”的到来都感到吃惊,都是汉人服饰。
描写他们的用意:一老一小很具典型性,表现了汉家寨的留存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他们坚守生活,坚守生命,坚守汉人血脉的延续,引出“我”对他们生存问题的思考,并为下文赞叹人的“坚守”提供依据。
8.作者说:“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得到的“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论置身于何等残酷的境地、忍受多少的辛苦,为着生命的存活,人都能做出坚韧的坚持和努力。
(二)(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
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
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
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
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
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
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
他也喜欢看河。
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
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
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
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
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
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
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
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
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
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
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
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有删改)
9.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使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1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认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2)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③这话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
11.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12.(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②壮观的黄河让韩三十八老汉百看不厌,让他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韩三十八老汉历经险境,已经胸有成竹,波澜不惊。
(2)写的目的:①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自己与黄河、黄土地以及底层人民关系的感悟。
三、语言表达
13. 一辆较为拥挤的无人售票车在某车站停靠后,一位老人和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挤上车。
假如你是这辆无人售票车的司机,请你就此作爱心提示,给老人、妇女提供一个好的乘车环境。
爱心提示的话语要文明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乘客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每位的义务,请帮助我们照顾好车厢内的老弱乘客,谢谢!
14.概括下文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字。
十一届全运会“璇宝”奖牌设计概念来源于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玉璇玑,并结合了传统的云纹图案样式。
玉璇玑选用的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尖角玉璇玑样式,是山东古代独有的礼器。
玉璇玑外形也很富有动感、现代感,和谐而有韵律,这与十一全运会“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理念非常吻合。
“云纹”在中国传统纹样中则代表着吉祥、如意。
将这两种图形艺术地结合到一起,可以传达出中国文化讲求和谐、韵律、规则、动静皆宜等丰富哲学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玉璇玑造型与云纹图案结合而成的“璇宝”奖牌体现了十一届全运会的理念与中国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