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1数的结构word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去尾法、进一法)▏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去尾法、进一法)▏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34f6d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b.png)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去尾法、进一法)▏沪教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整理和求近似数。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沪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今天我们将学习第6章的第1节内容,即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去尾法、进一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来求近似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运用,难点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我准备了一些的教具,包括PPT和一些练习题。
同学们需要准备好自己的笔记本,以便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如果我们要买3.2个苹果,但是商店只卖整数的苹果,我们应该怎么买?然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上本节课的“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去尾法、进一法)”,并列出重要的知识点和公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3.5元,他想买一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0.8元,他最多可以买几本书?2. 小红有2.7元,她想买一个玩具,每个玩具的价格是0.3元,她最多可以买几个玩具?答案:1. 小明最多可以买4本书。
2. 小红最多可以买9个玩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去尾法和进一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在课后,我建议同学们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这两个方法的理解。
同时,我也会在下一节课上继续巩固这两个方法的使用。
拓展延伸: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除了去尾法和进一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来求近似数?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介绍,我选择了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6章的第1节内容,即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去尾法、进一法)。
(完整版)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纲.doc
![(完整版)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8a9bb5f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9.png)
(完整版)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纲.doc小学一年级(一)一、 10 以内的数说一说分一分数一数几个与第几个比一比数射线二、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分与合加法讲讲算算(一)减法讲讲算算(二)加与减看数射线做加、减法10的游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三、 20 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11— 20 的数十几就是十和几20以内数的排列加减法(一)加减法(二)讲讲算算(三)加进来、减出去数墙四、识别图形物体的形状五、整理与提高分彩色图形片推算比较加倍与一半大家来做加法大家来做减法组算式数学游乐场一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20以内数的加减法复习计算游戏比一比二、 100 以内数的认识十个十个的数认识 100百以内数的表示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小练习(一)认识人民币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一)认识钟表几时、几时半四、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小练习( 2)五、几何小实践左与右上、中、下、左、中、右长度比较度量线段六、整理与提高百数表两位数加减法复习交换各人眼中的20小练习(三)二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加与减巧算方框里填几二、乘法、除法(一)乘法引入看图写乘法算式倍10的乘法5的乘法2的乘法4的乘法8的乘法2、 4、 8 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分一分与除法用乘法口诀求商几倍被除数为0 的除法小练习(一)三、统计统计表初步条形统计图(一)四、乘法、除法(二)7的乘、除法3的乘、除法6的乘、除法9的乘、除法3、 6、 9 的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九九”——乘法口诀表看图编乘、除法问题分拆为乘与加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小练习(二)五、几何小实践角与直角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六、整理与提高大家来做乘法乘除大游戏5 个 3 加 3 个 3 等于 8 个 35 个 3 减 3 个 3 等于 2 个 3乘与除数学广场——点图与数数学广场——幻方数学广场——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二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小复习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相差多少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数射线(千)位置图上的游戏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二)时、分、秒小练习( 1)四、三位数的加减法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三位数加减一位数三位数加法三位数减法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小练习( 2)五、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轻与重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六、几何小实践东南西北角三角形与四边形三角形的分类(1)七、整理与提高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大小比较解决问题巧算( 2)数学广场——列表枚举数学广场——七巧板数学广场——流程图(1)三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小复习连乘、连除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多连块二、用一位数乘乘整十数、整百数看图列式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小练习( 1)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三)年、月、日平年与闰年制作年历小练习( 2)四、用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两位数被一位数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除法的应用单价、数量、总价小练习( 3)五、几何小实践千米的认识米与厘米分米的认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的分类(2)面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平方米六、整理与提高乘乘除除解决问题图形的拼嵌它们有多大计算小胖家的面积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广场——流程图(2)三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乘除法计算括号先算树叶的面积面积单位面积计算二、乘与除谁跑得快用两位数乘用两位数除运动会上的小统计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整体与部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四、计算器从算筹到计算器算盘计算器使用计算器计算五、几何小实践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六、整理与提高乘与除分数应用周长与面积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数学广场——搭配四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用计算器计算节约用水分数二、数与量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比一比分数的加减计算小研究——“分数墙”四、整数的四则运算工作效率树状算图三步计算式题正推逆推文字计算题运算定律应用五、几何小实践圆的初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角的度量角的计算六、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分数几何小练习数学广场——相等的角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四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四则运算整数的运算性质看谁算得巧愉快的寒假二、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意义你知道吗?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小练习综合练习小数点移动小数加减法三、统计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四、几何小实践垂直平行小练习你知道吗?五、整理与提高问题解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小数与测量凑整垂直与平行数学广场——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数学广场——五舍六入数学广场——计算比赛场次数学广场——位置的表示方法五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符号表示数小数二、小数乘除法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循环小数用计算器计算积、商的凑整三、统计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的应用四、简易方程(一)用字母表示数化简与求值方程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五、几何小实践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六、整理与提高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水、电、天然气的费用——小数应用问题解决图形的面积数学广场——时间的计算数学广场——编码五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程面积的估测自然数二、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数轴三、简易方程(二)列方程解应用题小总结四、几何小实践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组合体的体积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小练习体积与容积五、问题解决表面积的变化体积与重量可能性可能情况的个数可能性的大小六、总复习数与运算练习一方程与代数练习二图形与几何练习三统计初步练习四预初六年级(一)第一章数的整除1、整数和整除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1.2因数和倍数1.3能被2,5整除的数2、分解素因数1.4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1.5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第二章分数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1分数与除法2.2分数的基本性质2.3分数的大小比较2、分数的运算2.4 分数的加减法2.5 分数的乘法2.6 分数的除法2.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8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9 分数运算的应用第三章比和比例1、比和比例3.1 比的意义3.2 比的基本性质3.3 比例2、百分比3.4 百分比的意义3.5 百分比的应用3.6 等可能事件第四章圆和扇形1、圆的周长和弧长4.1圆的周长4.2弧长2、圆和扇形的面积4.3圆的面积4.4扇形的面积六年级(二)第五章有理数1、有理数5.1有理数的意义5.2数轴5.3绝对值2、有理数的运算5.4有理数的加法5.5有理数的减法5.6有理数的乘法5.7有理数的除法5.8有理数的乘方5.9有理数的混合运算5.10科学记数法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1、方程与方程的解6.1 列方程6.2 方程的解2、一元一次方程6.3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5 不等式及其性质6.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一次方程组6.8 二元一次方程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6.10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七章线段和角的画法1、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7.1 线段的大小比较7.2 画线段的和、差、倍2、角7.3 角的概念与表示7.4 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的角7.5 画角的和、差、倍7.6 余角、补角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1、长方体的元素2、长方体的直观图的画法3、长方体中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4、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5、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初中七年级(一)第九章整式1、整式的概念9.1字母表示数9.2代数式9.3代数式的值9.4整式2、整式的加减9.5合并同类项9.6整式的加减3、整式的乘法9.7同底数幂的乘法9.8幂的乘方9.9积的乘方9.10整式的乘法4、乘法公式9.11平方差公式9.12完全平方公式5、因式分解9.13提取公因式法9.14公式法9.15十字相乘法9.16分组分解法6、整式的除法9.17 同底数幂的除法9.18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9.19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第十章分式1、分式10.1分式的意义10.2分式的基本性质2、分式的运算10.3 分式的乘除10.4 分式的加减10.5 可以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0.6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第十一章图形的运动1、图形的平移11.1 平移2、图形的旋转11.2 旋转11.3 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11.4 中心对称3、图形的翻转11.5 翻折与轴对称图形11.6 轴对称七年级(二)第十二章实数1、实数的概念12.1实数的概念2、数的开方12.2平方根和开方根12.3立方根和开立方12.4几次方根3、实数的运算12.5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12.6实数的运算4、分数指数幂12.7分数指数幂第十三章相交线,平行线1、相交线13.1 邻补角、对顶角13.2 垂线13.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平行线13.4平行线的判定13.5平行线的性质第十四章三角形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14.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4.2三角形的内角和2、全等三角形14.3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14.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等腰三角形14.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4.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4.7等边三角形第十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直角坐标系15.1平面直角坐标系2、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点的运动15.2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点的运动八年级(一)第十六章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16.1 二次根式16.2 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的运算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1正比例函数18.1 函数的概念18.2 正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18.3 反比例函数3函数的表示法18.4 函数的表示第十九章几何证明1几何证明19.1 命题和证明19.2 证明举例2线段的垂直与角的平分线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19.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9.5 角的平分线19.6 轨迹3直角三角形19.7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9.8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9.9 勾股定理19.10 两点的距离公式八年级(二)第二十章一次函数1一次函数的概念20.1 一次函数的概念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0.2 一次函数的图像20.3 一次函数的性质3一次函数的应用20.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二十一章代数方程1整式方程21.1 一次整式方程21.2 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2分式方程21.3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3无理方程21.4 无理方程4二元二次方程组21.5 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21.6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5列方程(组)解应用题21.7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二十二章四边形1多边形22.1 多边形2平行四边形22.2 平行四边形22.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3梯形22.4 梯形22.5 等腰梯形22.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4平面向量及其加减运算22.7 平面向量22.8 平面向量的加法22.9 平面向量的减法第二十三章概率初步1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23.1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23.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事件的概率23.3 事件的概率23.4 概率计算举例九年级(一)第 24章相似三角形1相似形24.1 放缩与相似形2比例线段24.2 比例线段24.3 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3相似三角形24.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4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4.6 实数与向量相乘24.7 向量的线性运算第 25 章锐角三角形1锐角的三角比25.1 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25.2 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2解直角三角形25.3 解直角三角形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 26 章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的概念26.1 二次函数的概念2二次函数的图像26.2 特别二次函数的图像26.3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九年级(二)第 27 章圆与正多边形1圆的基本性质27.1 圆的确定27.2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27.3 垂径定理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7.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7.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正多边形与圆27.6 正多边形与圆第 28 章统计初步1统计的意义28.1 数据整理与表示28.2 统计的意义2基本的统计量28.3 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28.4 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28.5 表示一组数据发布的量28.6 统计实习高中高一(一)第一章集合和命题1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2四种命题的形式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5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6 子集与推出关系第二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2.4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2.5 不等式的证明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 函数的概念3.2 函数关系的建立3.3 函数的运算3.4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 1幂函数4.1 幂函数的性质图像与性质2指函数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3 借助计数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高一 (二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 ) 3对数4.4 对数概念及其运算4反函数4.5 反函数的概念5对数函数4.6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4.7 简单的指数方程4.8 简单的对数方程第五章三角比1任意角的三角比5.1 任意角及其度量5.2 任意角的三角比2三角恒等比5.3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5.4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3解斜三角形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第六章三角函数1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1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性质6.2 正切函数的图像性质6.3 函数y=Asin(wx+ ψ )的图像、性质2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6.4 反三角函数6.5 最简三角方程高二 (一 )第七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数列7.1 数列7.1 等差数列7.3 等比数列2数学归纳法7.4 数学归纳法7.5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7.6 归纳——猜想——论证3数列的极限7.7 数列的极限7.8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8.1 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8.2 向量的数量积8.3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8.4 向量的应用第九章矩形和行列式初步1矩形9.1 矩形的概念9.2 矩形的运算2行列式9.3 二阶行列式9.4 三阶行列式第十章算法初步10.1 算法的概念10.2 程序框图*10.3 计算机话语和算法程序高二(二)第 11 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11.1 直线的方程11.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1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1.4 点到直线的距离第 12 章圆锥曲线12.1 曲线和方程12.2 圆的方程12.3 椭圆的标准方程12.4 椭圆的性质12.5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2.6 双曲线的性质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2.8 抛物线的性质第 13 章复数13.1 复数的概念13.2 复数的坐标表示13.3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13.4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13.5 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13.6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高三(一)第 14章空间直线与平面14.1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14.2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4.3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4.4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 15 章 1 多面体15.1 多面体的概念 15.2 多面体的直观图 2 旋转体15.3 旋转体的概念3 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和球面距离15.4 几何体的表面积15.5 几何体的体积15.5 球面的距离第 16 章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16.1 计数定理 1——乘法定理 16.2 排列16.3 计数定理 2——加法定理 16.4 组合 16.5 二项式定理概率论初步古典概率频率概率基本统计方法18.1 总体和样本18.2 抽样技术18.3 统计估计18.4 实例分析18.5 概率统计实验高三(拓展 & 理科)专题一三角恒等变换17.2第 18 章17.1 高三(二)第 17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百数表 ▏沪教版 (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百数表 ▏沪教版 (1)](https://img.taocdn.com/s3/m/bdf9c3a57fd5360cbb1adb28.png)
百数表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
教学目标:1、学生在百数表上认识100以内的数,重温序数的观点,能在百数表上正确地填空。
2、学生能用行和列描绘百数表上的数,初步感受到两个数(行数、列数)组成的数组可以确定百数表上任何一个位置。
3、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及难点:1、百数表上行和列的编排规律。
2、通过行与列,在百数表上定位“数”教学准备:课件、相应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1、复习巩固(媒体出示)个位上是7的数有?十位上是4的数有?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数有?2、情境创设师:老师在前两天找到一份神秘宝图,你们想不想看看啊?生:想!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发现这幅神秘宝图的吗?跟我一起去看看。
(媒体出示:百数图)来看看,这是什么?生:百数图。
师:百数图上有什么?生:有100个小圆点。
师:孙老师发现,百数图的每个小圆点下都躲着一个数宝宝,你们看——(媒体出示)。
谁能猜猜下面这些小圆点后面躲的是几?(媒体:根据回答出示相应数)所有的数宝宝都出现了,现在这张表就不能叫百数图了,它叫做百数表。
(出示课题)在这张百数表上,有许多许多的数学小秘密。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小秘密,进行一次数学闯关。
二、新授(观察探究百数表上数的排列规律)1、师:百数表和百数图一样都有“行”和“列”。
手势表示表示。
(师生一起做手势)(媒体出示:“行数”“列数”)好,现在把手借给曹老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百数表有几行,有几列?(媒体逐步显示行数、列数)2、师:得到了“指南针”之后,我们就要正式开始寻找隐藏在百数表里的秘密了。
(1)“行”的秘密①师:刚才小朋友们猜第4行是31-40,第5行是41-50……,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发现了哪些秘密?把你发现的小秘密告诉你的同桌。
②汇报交流: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生:每行都有十个数。
个位数都是从1开始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百数表 ▏沪教版 (3)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百数表 ▏沪教版 (3)](https://img.taocdn.com/s3/m/40d904f72f60ddccdb38a058.png)
板书:百数表
二、探究规律
活动一(找百数表的规律)
活动二(在百数表中帮数宝宝找家)1、探究同一行同一列的数之间规律
观察百数表,你能发现百数表中,
有哪些规律呢?
小结: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在百数
表中同一行从左往右依次增加1,
同一列从上往下依次增加10。
1、帮数宝宝找家。
(1)在百数表中找35、57的家。
(2)在百数表中找46的家。
探究行的规律
说一说
学生独立思考
同桌讨论
学生反馈
从行和列解
读百数表中
数与数之间
的规律,开始
建立百数表
框架。
三、巩固练习1、哪个数宝宝回家了?
(1)
(2)
2、帮数宝宝找家。
在百数表中找67、90的家。
3、给数宝宝找邻居
小结:你们真棒,能用找到的有趣
的规律来填一填。
还能说出推理的
过程。
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反馈
在自主练习
中整体体验
行、列中数的
位置规律。
运用规律的
过程中培养
学生多角度
思考的能力。
灵活运用方
法,学生能很
快的找到对
应的数。
根据百数表
的特征,在脑
海中描画出
百数表,让学
生的思维得
到发展。
四、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
置观察百数表,这两块数宝宝在百数表中的哪个位置。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cbc603dd36a32d73758193.png)
二、比一比
.
.
80.08 0.8 80.8 0.8
0.88>(0.8)>0 .
1>(0.8)>0.88 ..
80<( 80.08 )<80.08 80.08<(80.8. )<81
三、一起来挑战
30.1÷[(6.07+2.53)×0.7]
=30.1÷[8.6×0.7] =30.1÷6.02 =5
10g
2g
10克=樱桃的质量+2g
10= x +2
用 y 表示樱桃的质量,用石子表示天平中
的等量关系 。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g
4 y =2000
用 z 表示樱桃的质量,用石子表示天平中
的等量关系 。
2000毫升=每个热水瓶盛水量×2+200毫升
2000= 2z +200
这些等式有什么特点?与同伴进行交流。
10= x+2
4 y =2000 2000= 2z +200
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
数学吧 数学吧
1.先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⑴
x +20=70
1.先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⑵
解答这道题 的世界纪录 是七秒。
一、口算大热身
⑴ 2.1×3= ⑵ 3.4×2= ⑶ 1.1×5=
2.1×30= 3.4×20= 1.1×50=
二、小试牛刀
0.125×0.8-0.1 =0.1-0.1 =0 8.4÷(0.2×0.5) =8.4÷0.1 =84
2.4÷3+6.4÷1.6
=0.8+4 =4.8
超过半个格子算一格,不到半个 格子不计算
方法二:将其近似看作三角形估测它的面积
小学数学-有答案-沪教版五年级(下)小升初题同步试卷:61_数的结构(04)
![小学数学-有答案-沪教版五年级(下)小升初题同步试卷:61_数的结构(04)](https://img.taocdn.com/s3/m/e36b4ab12e3f5727a4e9625f.png)
沪教版五年级(下)小升初题同步试卷:6.1 数的结构(04)一、选择题(共9小题)1. 下面()能化成有限小数。
A.315B.49C.11332. 下面的分数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A.213B.1721C.516D.133. 下面分数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A.19B.113C.15D.174. 下面可以化成纯循环小数的分数是()A.53440B.191250C.4265. 在下列分数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A.728B.1340C.925D.8156. 下列那个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A.315B.39C.4287. 下列分数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A.930B.415C.718D.898. 下面四个分数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A.21415B.4350C.15128D.349. 3.1与200a+1之间恰好有9个自然数,则a为()A.14B.15C.16二、填空题(共20小题)分数215可以化为混循环小数。
________.(判断对错)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0.2⋅=________,0.23⋅=________.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1.2⋅=________,1.23⋅=________.在75.2%,0.8,35和−0.9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是________.在78,0.87,56和8.8%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是________,最大的是________.0.875=14÷________=________:24=________=________%在0.521、916、56%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是________,最小的数是________.0.75=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折。
3:________=()20=24÷________=________%=六折。
组合体的体积(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组合体的体积(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1a2be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d.png)
组合体的体积(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中关于组合体的体积计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组合体的概念,学会运用分割法、补形法等方法计算组合体的体积,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组合体的概念,掌握组合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环节,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组合体的概念及分类。
2. 组合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组合体模型、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组合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组合体的概念、分类及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5. 应用: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具体内容如下:1. 组合体的概念及分类2. 组合体体积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举例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组合体的体积。
2. 提高题:运用分割法、补形法等方法计算组合体体积。
3. 实际问题:解决生活中的组合体体积计算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组合体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课堂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思考、提问和交流。
小学数学-有答案-沪教版五年级(下)小升初题同步试卷:61_数的结构(02)
![小学数学-有答案-沪教版五年级(下)小升初题同步试卷:61_数的结构(02)](https://img.taocdn.com/s3/m/973bb4ce5a8102d277a22f5f.png)
沪教版五年级(下)小升初题同步试卷:6.1 数的结构(02)一、选择题(共15小题)1. 把一根电线截成两段,第一段占全长的49,第二段长49米,这两段电线相比,结果是( )A.第一段长B.第二段长C.一样长D.无法确定2. 如果16<()5<23,那么( )里可以填写的最大整数是( ) A.1B.2C.3D.43. 下列个数中,大于37而小于65%的数是( )A.12B.0.66C.69%D.234. a 、b 、c 为自然数,且a ×1.4=b ×25=c ÷56,则a 、b 、c 中最大的是( )A.aB.bC.cD.无法比较5. a 、b 是两个不为0的自然数,如果a ×32=b ×34,那么有( )A.a >bB.a <bC.a =b6. 如果甲数的23等于乙数的34(甲、乙两数都不等于零),那么( ) 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判断7. 下面五个数中,最接近1的是( )A.七分之八B.九分之八C.二十分之十九D.十分之十一8. 一根绳子剪去35,还剩35米,剪去和还剩的比较,正确的是( ) A.剩下的长B.剪去的长C.不能确定9. a 、b 、c 三个数都大于0,当a ×1=1112×b =c ×54时,最小的数是( )A.bB.cC.a10. 甲数的14等于乙数的15,那么( )大。
A.甲数B.乙数C.一样D.无法确定11. 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长37米,第二段占全长的37,两段相比( )。
A.第一段长B.第二段长C.一样长D.无法确定12. 甲数的34等于乙数的35(甲、乙均不为0),则甲数( )乙数。
A.大于B.小于C.等于13. 甲、乙、丙三个数,乙数是甲数的34,丙数是乙数的45,则( )A.甲>乙>丙B.丙>乙>甲C.乙>丙>甲14. 如果a ÷34=b ÷45=c ÷56(abc ≠0),那么a ,b ,c 这3个数中,哪一个最大( ) A.aB.bC.c15. 有三根绳子,如果第一根用去全长的16,第二根用去全长的38,第三根用去全长的25,那么三根绳子剩下的长度相等,原来( )绳子最长。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大全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ff9a3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a.png)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大全一、整数1.1 整数的认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开始了解负数的存在,从正数的角度理解负数,认识整数,并学会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
1.2 整数的加减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整数的加减,包括同号整数相加、异号整数相加、同号整数相减、异号整数相减等。
1.3 整数的乘除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整数的乘除,包括同号整数相乘、异号整数相乘、正整数与负整数相乘、同号整数相除、异号整数相除等。
二、小数2.1 小数的认知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认识小数,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和大小比较。
2.2 小数的加减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小数的加减,包括小数的加法、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2.3 小数的乘除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小数的乘除,包括小数的乘法、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
三、分数3.1 分数的认知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认识分数,包括分数的定义、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的化简等。
3.2 分数的加减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分数的加减,包括分数的加法、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3.3 分数的乘除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分数的乘除,包括分数的乘法、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
四、计算4.1 口算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口算,包括加减法口算、乘法口算和除法口算。
4.2 竖式计算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竖式计算,包括加减法竖式计算、乘法竖式计算和除法竖式计算。
4.3 小学数学五年级知识点-应用问题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将口算和竖式计算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解决。
五、几何5.1 几何图形的分类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认识基本几何图形,包括点、线、面、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
5.2 周长和面积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5.3 平移、旋转、对称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几何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通过图形变换来认识图形变换前后的位置和形状关系。
六、数据统计6.1 统计图表的制作小学五年级学生要学会制作各种统计图表,包括频数表、条形图、折线图等,并能够进行分析和比较。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6.1 总复习:数的运算 (共32张PPT)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6.1 总复习:数的运算 (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72115acc22bcd127ff0c68.png)
规律4:注意“……比……多(少)”这样的关键字,这 样的问题涉及较大量、较小量和相差量。
规律5:括号是为了改变运算顺序,必要时才能使用, 规律是先用小括号,再用中括号。
练习
1、156除以52的商,再乘8与24的和, 积是多少?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 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 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 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 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小数加减法法则:
1、先把相同数位上 的数字对齐(也就 是把小数点对齐)。
2、再按照整数加 减法计算。
3、得数的小数点 要同加数、被减 数减数对齐。
1.25×(8+10) =1.25 ×8+1.25 ×10 =10+12.5 =22.5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计算,并说说是怎样简便的?
17.15-8.47-1.53
=17.15—(8.47+1.53) =17.15—10 =7.15
4000÷125÷8
=4000÷(125×8) =4000÷1000 =4
2 31311 15 15 3 3
17× 15
16
712.568
3
7
例2
(1) 1 与 1 的和去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3
(2)9.5减去0.2与5.5的积,所得的差被6 除,商是多少?
(3)5除1.5的商,加上4,再乘4,积是多 少?
(4) 45与39的和除以62与58的差,商是 多少?
“除以”与 “除”的区别: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3/92021/3/92021/3/93/9/2021 8:12:33 AM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3/92021/3/92021/3/9Mar-219-Mar-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3/92021/3/92021/3/9Tuesday, March 09, 2021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1/3/92021/3/92021/3/92021/3/93/9/2021
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纲
![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e86d2f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8.png)
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纲小学一年级(一)1.10以内的数在这一部分,学生将研究如何说出、分开、数出、比较和画出10以内的数字。
他们还将研究如何使用射线来表示数字。
2.1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生将研究如何分开、合并、加、减和混合使用10以内的数字。
他们将使用射线来可视化这些问题,并玩“10的游戏”。
3.2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在这一部分,学生将研究11-20的数字,以及如何排列和使用它们进行加减法运算。
他们还将研究如何使用“十几就是十和几”的规则。
4.识别图形学生将研究如何识别不同的物体形状。
5.整理与提高学生将练推理、比较、加倍和一半等数学技能,并使用彩色图形片进行分组。
小学一年级(二)1.复与提高学生将回顾和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并玩一些计算游戏。
2.100以内数的认识在这一部分,学生将研究如何数十个数字,并认识100以内的数字。
他们将研究如何表示和比较这些数字,以及如何识别人民币。
3.时间的初步认识(一)学生将研究如何识别和使用钟表,并研究如何表达时间。
4.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两位数进行加减法运算,并研究如何连加、连减和混合使用这些数字。
5.几何小实践学生将研究如何比较长度、识别线段和角度,并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形状。
6.整理与提高学生将回顾和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法,并练交换和推理等数学技能。
小学二年级(一)1.复与提高学生将回顾和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法,并研究如何巧算和填写方框。
2.乘法、除法(一)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乘法口诀和分拆来进行乘除法运算,并研究如何使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3.乘法、除法(二)学生将研究如何使用7、3、6和9的乘除法,并研究如何使用“九九”乘法口诀表。
4.几何小实践学生将研究如何识别角和直角,并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形状。
5.整理与提高学生将练巩固乘除法,并玩一些数学游戏,如“乘除大游戏”。
小学二年级(二)1.复与提高学生将回顾和巩固数学知识,如分拆和相差多少等。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东南西北▏知识点梳理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东南西北▏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b7b087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c.png)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东南西北,知识点梳理》梳理一下这一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东南西北的概念、使用方向词描述方向、理解“左边”“右边”的意义、锻炼直觉,以及通过游戏提高孩子的方向感。
一、东南西北的概念在生活中,东南西北是我们常用的方向词。
教学课程中需要让学生理解东南西北的含义和基本方向,正确地识别和理解方向,是学习这一章的基础。
教学中应该采用真实场景模拟及趣味性游戏,将方向概念引入生活,使孩子能够在生活中实践运用,更好地理解东南西北的概念。
二、使用方向词描述方向让学生了解进一步了解方向词的使用方法。
针对不同的情景和场合,正确地运用“上下左右”、“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方向词,正确描述和指引方向。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指路者或者当导游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方向词。
三、“左边”“右边”的含义理解“左边”“右边”的含义。
通过题目和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左边”“右边”的含义,并能正确的将左右之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事物之间。
举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举起自己的右手,说“这是右手”,并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左手。
还可以通过与实物相结合的课堂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左边”“右边”的含义,将其在生活中运用起来。
四、锻炼直觉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觉来判断方向。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事物和路标,并将其与方向相关联。
还可以通过问问题来让他们更好地锻炼直觉,如“从我家到公园要向哪个方向走?”或者“哪一条路直通桥边呢?”五、提高方向感提高孩子的方向感是学习这一章的重点。
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的方向感,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能够理解并运用东南西北的概念。
课堂上可以进行方向感游戏,如“方向感接力”、“方向感小达人”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从家走到学校来运用所学的方向知识。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以上是本章的知识点梳理,学生在学习这一章前要先了解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通过不同的实践练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的东南西北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去尾法、进一法)▏沪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去尾法、进一法)▏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161a4f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9.png)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去尾法、进一法)▏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6.1节“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去尾法、进一法)”。
本节课主要围绕大数的凑整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技巧,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凑整方法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去尾法和进一法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大数的凑整。
2. 培养学生运用凑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去尾法和进一法的概念理解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 学生在凑整过程中对大数计算的准确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展示去尾法和进一法的概念、示例及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草稿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凑整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已学的凑整方法。
b. 提问:我们在凑整时,为什么要用到去尾法和进一法?2. 探究新知a. 讲解去尾法和进一法的概念,展示示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种方法。
b.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去尾法和进一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c. 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巩固练习a. 学生独立完成PPT课件中的练习题,巩固去尾法和进一法的运用。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去尾法和进一法在凑整中的应用。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5. 布置作业(见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略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巩固去尾法和进一法的运用。
2.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应用,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去尾法和进一法的概念及运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去尾法和进一法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沪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案:6.1+方程与方程
![沪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案:6.1+方程与方程](https://img.taocdn.com/s3/m/5015c9c64afe04a1b071de81.png)
2、小新去动物园看猩猩,有的猩猩在洞中,有的在外面玩耍。他就问管理员叔叔共有多少只猩猩,管理员叔叔开心的答道:“头数加只数,只数减头数,头数乘只数,只数除头数,把四个得数相加恰好是100 .”那么聪明的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只猩猩吗?
例3、A、B两地相距10000米,甲骑自行车,乙步行,同时从A地去B地。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途中甲的自行车发生故障,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这样乙到达占地时,甲离B地还有200米。甲修车的时间内,乙走了多少米?
例4、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果两人同向而行,甲26分钟赶上乙;如果两人相向而行,6分钟可相遇,又已知乙每分钟行50米,求A、B两地的距离。
3、两地相距66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3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
4、某校六年级有两个班,上学期级数学平均成绩是85分。已知六(1)班40人,平均成绩为87.1分;六(2)班有42人,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5、5个足球比5个排球贵62.5元,已知每个排球52.5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4、小东、小英同时从某地相背而行,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5米,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相距285米?
自我检测
一、解方程:
(1)4+ 6x = 40 (2)4x + 6x = 40
(3)3.5X+1.8=12.3(4)3.6X÷2=2.16
(5)X+X= (6)Χ-=
(7)2Χ+7Χ=(8)Χ=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3、甲乙两车从相距27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还相隔17千米。甲每小时行4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完整版)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纲.doc
![(完整版)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a731beb4844769eae109ed9e.png)
小学一年级(一)一、 10 以内的数说一说分一分数一数几个与第几个比一比数射线二、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分与合加法讲讲算算(一)减法讲讲算算(二)加与减看数射线做加、减法10的游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三、 20 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11— 20 的数十几就是十和几20以内数的排列加减法(一)加减法(二)讲讲算算(三)加进来、减出去数墙四、识别图形物体的形状五、整理与提高分彩色图形片推算比较加倍与一半大家来做加法大家来做减法组算式数学游乐场一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20以内数的加减法复习计算游戏比一比二、 100 以内数的认识十个十个的数认识 100百以内数的表示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小练习(一)认识人民币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一)认识钟表几时、几时半四、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小练习( 2)五、几何小实践左与右上、中、下、左、中、右长度比较度量线段六、整理与提高百数表两位数加减法复习交换各人眼中的20小练习(三)二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两位数加减法的复习加与减巧算方框里填几二、乘法、除法(一)乘法引入看图写乘法算式倍10的乘法5的乘法2的乘法4的乘法8的乘法2、 4、 8 的乘法之间的关系分一分与除法用乘法口诀求商几倍被除数为0 的除法小练习(一)三、统计统计表初步条形统计图(一)四、乘法、除法(二)7的乘、除法3的乘、除法6的乘、除法9的乘、除法3、 6、 9 的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九九”——乘法口诀表看图编乘、除法问题分拆为乘与加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小练习(二)五、几何小实践角与直角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六、整理与提高大家来做乘法乘除大游戏5 个 3 加 3 个 3 等于 8 个 35 个 3 减 3 个 3 等于 2 个 3乘与除数学广场——点图与数数学广场——幻方数学广场——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二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小复习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相差多少二、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数射线(千)位置图上的游戏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二)时、分、秒小练习( 1)四、三位数的加减法整百数、整十数的加减法三位数加减一位数三位数加法三位数减法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小练习( 2)五、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轻与重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六、几何小实践东南西北角三角形与四边形三角形的分类(1)七、整理与提高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大小比较解决问题巧算( 2)数学广场——列表枚举数学广场——七巧板数学广场——流程图(1)三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小复习连乘、连除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多连块二、用一位数乘乘整十数、整百数看图列式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一位数与三位数相乘小练习( 1)三、时间的初步认识(三)年、月、日平年与闰年制作年历小练习( 2)四、用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两位数被一位数除三位数被一位数除除法的应用单价、数量、总价小练习( 3)五、几何小实践千米的认识米与厘米分米的认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的分类(2)面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平方米六、整理与提高乘乘除除解决问题图形的拼嵌它们有多大计算小胖家的面积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数学广场——周期问题数学广场——流程图(2)三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乘除法计算括号先算树叶的面积面积单位面积计算二、乘与除谁跑得快用两位数乘用两位数除运动会上的小统计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整体与部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四、计算器从算筹到计算器算盘计算器使用计算器计算五、几何小实践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六、整理与提高乘与除分数应用周长与面积数学广场——谁围出的面积最大数学广场——搭配四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用计算器计算节约用水分数二、数与量大数的认识四舍五入法平方千米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从克到吨从毫升到升三、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比一比分数的加减计算小研究——“分数墙”四、整数的四则运算工作效率树状算图三步计算式题正推逆推文字计算题运算定律应用五、几何小实践圆的初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角的度量角的计算六、整理与提高大数与凑整分数几何小练习数学广场——相等的角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四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四则运算整数的运算性质看谁算得巧愉快的寒假二、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意义你知道吗?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小练习综合练习小数点移动小数加减法三、统计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四、几何小实践垂直平行小练习你知道吗?五、整理与提高问题解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小数与测量凑整垂直与平行数学广场——用多功能三角尺画垂线与平行线数学广场——五舍六入数学广场——计算比赛场次数学广场——位置的表示方法五年级(一)一、复习与提高符号表示数小数二、小数乘除法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连乘、乘加、乘减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循环小数用计算器计算积、商的凑整三、统计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平均数的应用四、简易方程(一)用字母表示数化简与求值方程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五、几何小实践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梯形的面积六、整理与提高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水、电、天然气的费用——小数应用问题解决图形的面积数学广场——时间的计算数学广场——编码五年级(二)一、复习与提高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程面积的估测自然数二、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数轴三、简易方程(二)列方程解应用题小总结四、几何小实践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组合体的体积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小练习体积与容积五、问题解决行程表面积的变化体积与重量可能性可能情况的个数可能性的大小六、总复习数与运算练习一方程与代数练习二图形与几何练习三统计初步练习四预初六年级(一)第一章数的整除1、整数和整除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1.2因数和倍数1.3能被2,5整除的数2、分解素因数1.4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1.5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第二章分数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1分数与除法2.2分数的基本性质2.3分数的大小比较2、分数的运算2.4 分数的加减法2.5 分数的乘法2.6 分数的除法2.7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8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9 分数运算的应用第三章比和比例1、比和比例3.1 比的意义3.2 比的基本性质3.3 比例2、百分比3.4 百分比的意义3.5 百分比的应用3.6 等可能事件第四章圆和扇形1、圆的周长和弧长4.1圆的周长4.2弧长2、圆和扇形的面积4.3圆的面积4.4扇形的面积六年级(二)第五章有理数1、有理数5.1有理数的意义5.2数轴5.3绝对值2、有理数的运算5.4有理数的加法5.5有理数的减法5.6有理数的乘法5.7有理数的除法5.8有理数的乘方5.9有理数的混合运算5.10科学记数法第六章一次方程(组)和一次不等式(组)1、方程与方程的解6.1 列方程6.2 方程的解2、一元一次方程6.3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5 不等式及其性质6.6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6.7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一次方程组6.8 二元一次方程6.9 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6.10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6.11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七章线段和角的画法1、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7.1 线段的大小比较7.2 画线段的和、差、倍2、角7.3 角的概念与表示7.4 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的角7.5 画角的和、差、倍7.6 余角、补角第八章长方体的再认识1、长方体的元素2、长方体的直观图的画法3、长方体中棱与棱位置关系的认识4、长方体中棱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5、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认识初中七年级(一)第九章整式1、整式的概念9.1字母表示数9.2代数式9.3代数式的值9.4整式2、整式的加减9.5合并同类项9.6整式的加减3、整式的乘法9.7同底数幂的乘法9.8幂的乘方9.9积的乘方9.10整式的乘法4、乘法公式9.11平方差公式9.12完全平方公式5、因式分解9.13提取公因式法9.14公式法9.15十字相乘法9.16分组分解法6、整式的除法9.17 同底数幂的除法9.18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9.19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第十章分式1、分式10.1分式的意义10.2分式的基本性质2、分式的运算10.3 分式的乘除10.4 分式的加减10.5 可以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0.6 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第十一章图形的运动1、图形的平移11.1 平移2、图形的旋转11.2 旋转11.3 旋转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11.4 中心对称3、图形的翻转11.5 翻折与轴对称图形11.6 轴对称七年级(二)第十二章实数1、实数的概念12.1实数的概念2、数的开方12.2平方根和开方根12.3立方根和开立方12.4几次方根3、实数的运算12.5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12.6实数的运算4、分数指数幂12.7分数指数幂第十三章相交线,平行线1、相交线13.1 邻补角、对顶角13.2 垂线13.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平行线13.4平行线的判定13.5平行线的性质第十四章三角形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14.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4.2三角形的内角和2、全等三角形14.3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14.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等腰三角形14.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4.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4.7等边三角形第十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平面直角坐标系15.1平面直角坐标系2、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点的运动15.2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点的运动八年级(一)第十六章二次根式1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性质16.1 二次根式16.2 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的运算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7.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1正比例函数18.1 函数的概念18.2 正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18.3 反比例函数3函数的表示法18.4 函数的表示第十九章几何证明1几何证明19.1 命题和证明19.2 证明举例2线段的垂直与角的平分线19.3 逆命题和逆定理19.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9.5 角的平分线19.6 轨迹3直角三角形19.7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9.8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9.9 勾股定理19.10 两点的距离公式八年级(二)第二十章一次函数1一次函数的概念20.1 一次函数的概念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0.2 一次函数的图像20.3 一次函数的性质3一次函数的应用20.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二十一章代数方程1整式方程21.1 一次整式方程21.2 特殊的高次方程的解法2分式方程21.3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3无理方程21.4 无理方程4二元二次方程组21.5 二元二次方程和方程组21.6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5列方程(组)解应用题21.7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二十二章四边形1多边形22.1 多边形2平行四边形22.2 平行四边形22.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3梯形22.4 梯形22.5 等腰梯形22.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4平面向量及其加减运算22.7 平面向量22.8 平面向量的加法22.9 平面向量的减法第二十三章概率初步1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23.1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23.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事件的概率23.3 事件的概率23.4 概率计算举例九年级(一)第 24章相似三角形1相似形24.1 放缩与相似形2比例线段24.2 比例线段24.3 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3相似三角形24.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4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4.6 实数与向量相乘24.7 向量的线性运算第 25 章锐角三角形1锐角的三角比25.1 锐角的三角比的意义25.2 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2解直角三角形25.3 解直角三角形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 26 章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的概念26.1 二次函数的概念2二次函数的图像26.2 特别二次函数的图像26.3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九年级(二)第 27 章圆与正多边形1圆的基本性质27.1 圆的确定27.2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27.3 垂径定理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7.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7.5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正多边形与圆27.6 正多边形与圆第 28 章统计初步1统计的意义28.1 数据整理与表示28.2 统计的意义2基本的统计量28.3 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量28.4 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28.5 表示一组数据发布的量28.6 统计实习高中高一(一)第一章集合和命题1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2四种命题的形式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5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6 子集与推出关系第二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 其他不等式的解法2.4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2.5 不等式的证明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 函数的概念3.2 函数关系的建立3.3 函数的运算3.4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1幂函数4.1 幂函数的性质图像与性质2指函数4.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3 借助计数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高一 (二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 )3对数4.4 对数概念及其运算4反函数4.5 反函数的概念5对数函数4.6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4.7 简单的指数方程4.8 简单的对数方程第五章三角比1任意角的三角比5.1 任意角及其度量5.2 任意角的三角比2三角恒等比5.3 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5.4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3解斜三角形5.6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第六章三角函数1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1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性质6.2 正切函数的图像性质6.3 函数 y=Asin(wx+ ψ )的图像、性质2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6.4 反三角函数6.5 最简三角方程高二 (一 )第七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数列7.1 数列7.1 等差数列7.3 等比数列2数学归纳法7.4 数学归纳法7.5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7.6 归纳——猜想——论证3数列的极限7.7 数列的极限7.8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8.1 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8.2 向量的数量积8.3 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8.4 向量的应用第九章矩形和行列式初步1矩形9.1 矩形的概念9.2 矩形的运算2行列式9.3 二阶行列式9.4 三阶行列式第十章算法初步10.1 算法的概念10.2 程序框图*10.3 计算机话语和算法程序高二(二)第 11 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11.1 直线的方程11.2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11.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1.4 点到直线的距离第 12 章圆锥曲线12.1 曲线和方程12.2 圆的方程12.3 椭圆的标准方程12.4 椭圆的性质12.5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2.6 双曲线的性质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2.8 抛物线的性质第 13 章 复数 13.1 复数的概念 13.2 复数的坐标表示 13.3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 13.4 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13.5 复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13.6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高三(一) 第 14章空间直线与平面14.1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14.2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4.3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4.4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第 15 章1 多面体15.1 多面体的概念15.2 多面体的直观图2 旋转体15.3 旋转体的概念3 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和球面距离 15.4 几何体的表面积15.5 几何体的体积15.5 球面的距离第 16 章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16.1 计数定理 1——乘法定理16.2 排列16.3 计数定理 2——加法定理16.4 组合16.5 二项式定理概率论初步古典概率频率概率基本统计方法18.1 总体和样本18.2 抽样技术18.3 统计估计18.4 实例分析18.5 概率统计实验高三(拓展 & 理科)专题一 三角恒等变换 17.2 第 18 章 17.1 高三(二)第 17章1.1 半角公式的应用1.2 三角比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专题二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1参数方程2.1 曲线的参数方程2.2 直线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2极坐标方程2.3 极坐标系专题三空间向量及其与3.1 空间向量3.2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3.3 空间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3.4 空间向量在度量问题中的应用专题四概率论初步(续)4.1 事件和概率4.2 独立事件积的概率4.3 随机变量和数学期望4.4 正态分布* 专题五线性回归5.1 直接观察法5.2 最小二乘法高三(拓展 & 文科、技艺)专题一线性规划1.1线性规划问题1.2线性规划的可行域1.3线性规划的解专题二优选与统筹1实验设计的若干方法2.1 二分法2.2 0.618 法2统筹规划2.3 统筹规划专题三投影与画图3.1 空间图形的平面图3.2 轴测图3.3 三视图专题四统计案例4.1 抽样调查案例4.2 假设检查案例*4.3列联表独立性检查案例专题五数学与文化艺术5.1 数学与音乐5.2 数学与美术*5.3数学与文学。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5483554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f.png)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设定本学期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目标是:1.深化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如分数的运算、小数、百分数的理解与应用。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掌握图形的变换和性质。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内容概述1.分数与小数的深入学习:包括分数的加减乘除、小数的运算及实际应用。
2.百分数的学习: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图形与几何: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运动与变换、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等。
4.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初步掌握统计图表的制作与解读。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为分数与小数的运算、图形的性质及变换。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直观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利用多媒体教具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每个单元的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讲解和练习。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六、课堂活动设计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同时,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七、评估与反馈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课堂测验、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拓展和提升。
同时,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八、教学资源准备提前准备好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辅材料、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同时,根据需要自制或收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分数卡片、几何模型等,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年级下册数学《数字的组合》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数字的组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e9c9a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7.png)
五年级下册数学《数字的组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字组合的概念,能够运用不同的数字组合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字组合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的魅力。
2.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数字的组合》为依据,通过学习数字组合,让学生理解数字之间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字运算知识,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数字组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字组合的概念及运用。
教学难点:数字组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字游戏,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组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数字组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数字之间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进行组合。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数字组合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组合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数字组合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在数字组合方面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数字组合的案例素材。
2. 数字组合的练习题。
3. 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八、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 图形与几何(组合图形的面积) ▏沪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 图形与几何(组合图形的面积) ▏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81682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1b.png)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 图形与几何(组合图形的面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组合图形的概念;
2.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公式;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1.老师出示一些组合图形,引导学生认识组合图形。
2.让学生自己组合一些图形,引导和讨论学生们组合的图形的特点和面积等问题,进一步认识组合图形的概念。
2. 探究新知识
1.通过例题讲解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己完成一些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引入实际问题
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2.进行学生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 练习巩固
出一些相关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逐一讲解。
5. 作业布置
布置练习册上的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知识、探究新知识、引入实际问题、练习巩固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但是,课堂中还有个别学生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及时引导和激励他们参与到讨论与思考中。
在作业布置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习题,以巩固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的结构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十册数的结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学过的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知识。
2.理解十进制,掌握数的结构,能够在数轴上正确表示学过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合作学习、探究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过的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结构。
【教学难点】
数的包含关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学过的数
1.说一说:五年来学过了哪些数?说说生活中应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联系举的例子说明每个数的具体含义。
(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应用各种数的例子)
2.汇总:
3.填写教材第65页最下面的一段填空,思考并回答:
(1)0和正整数1,2,3,…以及负整数-1,-2,-3,…统称为整数。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小于零的数是负数,大于零的数是正数。
(4)2.6666…是循环小数,用简便写法可以表示为2.•6。
4.小结
【说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忆梳理了学过的数,并联系实际说说数的含义,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的概念,填空练习是对知识的及时的反馈,对各种数的辨析巩固。
】
二、数的结构
1.复习:什么是十进制数?
(1)举例说说什么是十进制数?
(2)归纳小结
每相邻两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记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记数法,用十进制记数法表示的数叫做十进制数。
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小数都是十进制数。
2.出示“十进制数位顺序表”,独立填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把表填完整)
3.复习小数的性质
(1)回忆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小数的性质。
(3)小结。
4.数轴上表示数、比较数的大小。
(1)自学、完成书第66页第2小题。
(2)概括小结:
我们学过的数(整数、小数、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也可以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的点,在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总比在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大。
【说明:通过学生的回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梳理了数的结构,进一步理解十进制。
学生通过填写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学过的数,比较数的大小,直观观察出在
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的点,在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总比在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大。
】
三、巩固提高
(一)完成教材第69页《练习一》的题1。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讨论交流)
(二)补充练习。
1.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数:
A =-2.5
B =4.8
C =6.3
D =
E =-0.6
-3 -2 -1 0 1 2 3 4 5 6 7
2.填空:
(1) 一个数由10个万、7个千、4个十分之一和6个百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读作 。
(2) 78.3= ×10+ ×1+ ×0.1
(3)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3.70改写成三位小数是 ,一位小数是 。
(4) 7.2817645按四舍五入凑整到百分位得到 ,用去尾法凑整到十分位得
到 ,用进一法凑整到百分位得到 。
(5) 比3小的自然数有 ,比-3大的负整数有 。
(6)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为60,这三个自然数中,最小的是 。
(7) 纸店有三种纸,甲种纸4分买11张,乙种纸5分买13张,丙种纸7分买17
张,三种纸 最贵。
3.判断题(对的打“ ”,错的打“×” )
(1) 比3小的整数只有1和2。
………………………………… ( )
(2) 小数都比1小。
…………………………………………………( )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左移一位得到的数是原小数的10倍。
…( )
4.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入括号内):
(1) 3.8和3.9之间有( )个数。
A .0个 B.9个 C.100个 D.无数个
(2) 下列各组数中,按从小到大排列的是( )。
A. 1.414,1.441,1.144,4.141;
B. 1.144,1.414,1.441,4.141
C. 4.141,1.441,1.414,1.144;
D. 1.144,1.441,1.414,4.141。
1 5
【说明:设计多层次的练习,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帮助进一步梳理、巩固、提高,在练习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题的能力。
】
四、总结全课
温故而知新,这节课你们回忆梳理了哪些旧知识,又有什么新收获?你认为本节课中你表现怎样?哪位同学的表现值得你学习?
【说明:学生畅所欲言总结收获、评价自我和他人,是对知识的梳理巩固,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元化的评价,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激发再学习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