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余映潮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余映潮教学实录
《邓稼先》余映潮教学实录1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组视频资料(播放一组视频片断) (1)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国的热血青年奔赴抗战前线。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5)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2.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资料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发言:中国曾经有过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但经过中国几代有识之士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中国正在以崭新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3.师:(激情导语)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时代变迁。
这样的时代必然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而伟大
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挺长,让我们展开竞赛,快速地、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更快!(自由朗读) 教师总结:邓稼先是一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科学家。
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的。
(三)深入探究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他领导了美国原子弹的研制;而邓稼先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可以说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可他们两个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
读第三部分,体会他们的性格,你觉得哪一种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1.利用你手中的资料和阅读课文所获得的信息先在小组中
讨论,确立自己的观点。
2.再分为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
红方:邓稼先的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因为他踏实肯干,不计名利,更容易专心致志于研究工作,这必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举例居里夫人、诺贝尔等)
蓝方:奥本海默的性格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因为他锋芒毕露,善于发现问题,不畏权威,更容易突破学术的樊篱,获得更高的学术成就!(举例伽利略、爱因斯坦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辩论得很精彩,都表达出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其实,文中把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对比着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当然,无论是邓稼先还是奥本海默,他们的成功都有其必然性,是他们努力的结果。
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慢慢体会感受。
(四)拓展练习
师:正如我们开始讲课时所说的,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
他们当中每一位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学们不妨选取其中一位,写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五)作业:总结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总结:
1.写成语。
2.摘名人名言。
3.用一组排比句。
4.体会一首歌。
5.品味一首诗。
6.仿写一个相仿事例。
(六)板书设计
二、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情感的升华,邓稼先作为顶尖的科学家能具有如此高尚的人格:默默无闻地为国家付出,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名利无求,鞠躬尽瘁。
我初读此文时即感慨良多,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在作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很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并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情怀,以改变当今年代里浮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们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
整个课堂在体会情感的氛围之中进行,但是也相应的缺少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关照。
一堂课下来自己感觉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1.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关注的不够多。
文中所显示的作者的深厚语文功底应让学生有所体会,并学习其语言的表达。
2.对于朗读能力的关注不够。
课文虽然长了一些,但是可以选一些语言精彩的段落进行朗读训练,以体会语言,提高语文的朗读能力。
3.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引导,如果我们只注重课堂的活动而忽略了活动的主体——语文知识积累,那么,尽管学生有了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却失去了可以表达它的工具。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达到语文知识教育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
三、案例点评
从本课教学案例的设计来看,设计者能够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既重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注意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的主人公邓稼先是一个“大写的人”,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他对我国科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他卓越的创造才能、质朴淳厚的人格魅力等,无不放射出灼灼光华。
面对这样一篇课文,教案设计者能够把感受、学习邓稼先的崇高品质作为教学重点,体现出注重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意识。
同时,教案设计者也注意到根据课文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课文由六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是对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概括,这几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又紧密组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邓稼先的平凡与伟大。
只有注重整体感知,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的感染、熏陶,获得更多的启示。
另外,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强调合作探究,也是本教案的特点。
《邓稼先》余映潮教学实录2
根据下列各句的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可歌可泣) (2)很少被人知道。
(鲜为人知) (3)到死都不松懈。
形容坚持到底。
(至死不懈) (4)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当之无愧) (6)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家喻户晓) (7)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锋芒毕露) (8)引起人们的注意。
(引人注目) (9)能认识人的品行和才能的能力。
(识人之明) (10)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马革裹尸) (11)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层出不穷) (12)妇女、小孩全都知道。
指众所周知。
(妇孺皆知) 翻译P84-P85《吊古战场文》
浩翰的沙场,无边无际,渺无人影。
河水像带子一样环绕着,群山交错杂乱。
气象黯淡愁惨,风声凄厉,天色昏暗不明。
蓬枝断折,野草枯萎,严冷如同降霜的早晨。
鸟儿惊飞不停,野兽狂奔失群。
亭长告诉我说:"这里是古代的战场,军队常常在这里覆灭。
天阴的时候,往往可以听到鬼的哭声。
" 【整体感悟】? 1.概括课文各部分的大意。
? ①展现时代背景,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
?
②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 ③以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 ④写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老友邓稼先而骄傲!
? ⑤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事业的坚定、执着和勇敢。
? ⑥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
归纳*的中心。
? 答:*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百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写、评价、突出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赞扬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使用小标题的作用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突出各层次的中心内容(能让读者快速把握主要内容)。
*的语言特色——句式多变
(1)有时整齐。
(2)长短句交错使用。
长短句的作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①句式整齐,往往造成一种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②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问题探究】
(一)阅读第一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列举1898年的历史有什么用意?
答:为了说明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黑暗、最悲惨、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2.*要写的是邓稼先,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前屈辱的历史?
答:概述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史,是为了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说明他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变化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文中哪个词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鲜为人知?和?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更能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思想境界。
(二)阅读第二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写的是邓稼先,为什么要写我们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情况?
答:因为邓稼先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且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
族国防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元勋。
因此,写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情况,是为了突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巨大贡献。
2.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答:在两次做切除肠癌手术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
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一事。
(三)阅读第三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把他们对比着写有何用意? 答: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者,都是本国的功臣。
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作者对他们进行对比,旨在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作者为什么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答:因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
和睦相处,讲究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使之变为自己的气质品格。
(四)阅读第四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典型事例?
答:写作者第一次访华时,邓稼先用短信告诉作者?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2.面对作者关于?寒春是不是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的提问,邓稼先?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回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这一叙述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这一叙述表现邓稼先对朋友的忠实诚恳,对工作谨慎负责。
3. 邓稼先那封短信为什么会使作者?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以至于?热泪盈眶?? 作者?感情震荡?是由于邓稼先终于证实了中国能够不借助外国的?援助?自行研制核武器,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会为之自豪、振奋的消息;也由于邓稼先在整个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感情和巨大贡献。
作为他的挚友,作者更为邓稼先能为自己的民族作出这样巨大的贡献而感到骄傲。
(五)阅读第五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
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
2.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答:作用在于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
3.?不知道稼先在关键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出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4.*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答:作用是以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变联系起来,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阅读第六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说邓稼先是?
永恒的骄傲?,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哪些方面? 答: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无私精神和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
2.作者说:?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经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格。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决定的。
这两句话总写出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邓稼先》余映潮教学实录3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屏显邓稼先与杨振宁合影。
)
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卓越的科学家,他们是同乡,亦是好友。
一个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却隐姓埋名28 年,他们是谁?
生(齐):杨振宁,邓稼先。
师: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所获,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杨振宁或者邓稼先? 生: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国的核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我补充一下,中央军委还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师:何谓“两弹一星”? 生:“两弹”就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
师:看来这两位科学家都非常杰出,认识他们很荣幸。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杨振宁饱含深情的笔墨,一起去追忆他的挚友——
—邓稼先。
(板书课题。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一是要学习使用多种阅读方法去解读文本,理清思路,提高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二是要走近邓稼先,了解他的伟大贡献,感受他的崇高品格。
(屏显学习目标。
)
二、浏览阅读,把握“诗眼”师:如果把这篇散文看成一部壮美的“史诗”,那么小标题就是它的“诗眼”。
请同学们运用浏览的方法,看看*的六个小标题,说说你发现它们有哪些特点。
(屏显。
)
学法指导:浏览法,就是大略地看一看,把握大致的内容。
生:小标题一是说历史,二是荣誉称号,三是两位科学家,四是两种情感,五是邓稼先的话,六是杨振宁的评价。
师:你不但浏览的速度很快,而且很善于总结。
那么,这六个小标题有没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呢?
生:我认为第一部分是在对比历史,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是两段完全不同的历史;第三部分是在对比人物,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科学家。
师:发现对比,而且有理有据,发言很有条理,说明你预习读得很到位。
谁还有发现?
生:第
二、
五、六部分的小标题都是引用,第二部分是引用张爱萍将军的赞语,第五部分是引用邓稼先的话,第六部分是引用杨振宁唁电里的评价。
师:举一反三,善于归类,了不起。
生:第四部分和其他的都不同,我觉得是在质疑,或者说是一种疑惑。
因为这部分结尾杨振宁说想不清楚到底是哪一种情感。
师:对呀,因为想不清楚,所以才发出疑问嘛。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三种拟写小标题的方法呢!谁来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对比”“引用”“质疑”。
)
三、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师:学以致用,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用这三种方法,小组群策群力,给六个部分重新拟写一组小标题呢?要求每个标题使用两个四字词。
有不小的难度呢!
生(杂):可以!没问题!
师:那老师就拭目以待。
不过老师是个急性子,所以请大家使用速读的方法来完成。
(屏显。
)
方法指导:速读法,就是以每分钟500~1000 字的速度进行快速阅读,快速捕捉文中主要信息的方法。
可以通过筛选,抓住关键词句,提炼生成。
生:我们组的标题依次是:对比历史,引出稼先;两弹“元勋”,当之无愧;巅峰对比,凸显稼先;打破谣言,情感震荡;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忠诚纯正,永恒骄傲。
师:你们掌握了速读的精髓,快速抓关键词,就生成了这一组凝练的小标题。
而且你使用“依次”,让语言更凝练。
其他组分享时如果雷同的就不重复了。
请你把你们拟写的小标题工整地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
)
生:我们组对第
三、
四、五部分拟写得更胜一筹。
依次是:对比凸显,稼先至纯;澄清谣言,自强不息;环境艰险,身先士卒。
师:胜出的“一筹”体现在哪里?
生:第三部分,我们凸显了邓稼先“纯”的品质;第四部分,“澄清”比“打破”更恰当,而且这件事体现的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靠自己研究的,没有借助外来力量;第五部分我们强调了戈壁滩的恶劣环境。
(生鼓掌。
)
师:掌声响起来,只为你精彩!确实更胜一筹!请你将修改后的小标题工整地写在黑板上!(生板书。
)大家发现我们在拟写小标题的时候除了运用上面发现的三种方法外,还多了什么特点?
生:工整对仗!
师:请你将“对仗”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
)看,方法与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了。
(师板书“方法”“实践”。
)
生:我们觉得第一部分用“对比历史,推出稼先”更好,“推出”更具力量! 师:有道理。
(师板书。
)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要先对比历史?请大家朗读这段中国任人宰割的百年历史。
(生齐读:“一百年以前??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 师:同学们刚才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的? 生:悲愤! 生:屈辱!
师:是的。
所以,中国人民要摆脱屈辱,开创新纪元。
请同学们朗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这一部分,读出扬眉吐气!
(生齐读。
)
师:读得很有气势。
为什么在推出邓稼先之前要对比历史? 生:突出他的贡献巨大。
刚才我们拟写的小标题就是“巨大转变,来自稼先”。
师:必须给你点赞! 一个国家的军事和国防力量决定了它在世界上的地位。
国庆阅兵式不仅仅是庆祝祖国生日,也是在展示军事力量,向世界宣告我们的强大和不可侵犯。
邓稼先正是在国防武器的尖端领域创造了奇迹。
如果说对比历史是为了突出在巨大转变中邓稼先的贡献,那么对比他和奥本海默又意在何为呢?
生:表现他的忠厚平实,他是最具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
生:我觉得杨振宁也是想说明美国和中国的社会背景不同,邓稼先的品质特别适合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师:有见地!大家想想看,倘使奥本海默在中国,可以在__时期领导成功氢弹的研制吗?
生:不可能。
他锋芒毕露,早都被工宣队和军宣队关牛棚批斗了。
师:有道理。
拔尖的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常打断别人的报告。
你欣赏这种做法吗?
生:欣赏。
这才是学术自由的体现,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他也不敢如此。
不过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师:为什么?
生:老师会生气啊!专家会罢讲啊! (生笑。
)
师:这就是中国讲究礼仪尊卑,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的中庸之道。
生:其实我不欣赏他的这种做法。
有问题下来再讨论嘛,当众打断别人多没礼貌,也不尊重老师,没有老师的指导,他怎么会取得巨大成绩呢?
师:也对。
我们爱真理,但我们更尊重别人。
我想,也正是因为尊重别人,朴实无私,邓稼先才能在__中说服同事,成功研制氢弹。
四、精读品评,领悟崇高师:“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之无愧。
在好友杨振宁眼里,他是怎样一个人?大家都是怎么评价邓稼先的?请同学们从第二部分筛选出评价。
生:这一部分概述了邓稼先的生平,最后两段是对他的评价。
师:让我们一起读赞语,热情赞美邓稼先吧! (师生齐读。
) 生:我觉得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有一个前后照应。
“两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危机,和屈辱的任人宰割的一百年相照应。
师:你很善于发现特点。
让我们一起欢欣鼓舞地记住“两弹”爆炸的日子,因为这是中华民族新生的日子!
(生齐读:“1964 年??”)
生:老师,我想给大家补充一下,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在1970 年4月24 日发射成功的。
师:这下“两弹一星”就齐全了,请同学们将这个重要的日子记录在书上。
其他部分还有没有对邓稼先评价的语段?请朗读分享。
生:第三部分,“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
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生:第六部分唁电中的话均是评价,“稼先为人忠诚纯正??”
师:走近名人,就是走进不朽的乐章;走近名人,就是走进纯洁的心灵;走近名人,就是走近崇高的理想。
请同学们精读这些评价,尝试用多种形式品评邓稼先的崇高品格。
(屏显。
)
方法指导:精读法,就是对文本中的经典语段进行多角度的精细品味。
就*而言,就是提炼人物灵魂精髓,聚焦人物身上的亮点,评出人物的特点。
品评形式:(1)深情朗读文中赞美句段;(2)提炼词语评价;(3)写对联;(4)拟颁奖词??
生:我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两弹蘑菇云升腾举国欢庆”,下联是“稼先核武器成功世界瞩目”,横批是“两弹元勋”。
生:他的对联很霸气,不过我的颁奖词也不赖。
“戈壁滩风沙呼啸,你置生死于度外;__斗争复杂,你忠厚平实无私创造奇迹;美国谣言见诸报端,你澄清谣言自强不息。
你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两弹元勋,邓稼先,你当之无愧!”
师:立足人物,各有千秋!
生:我精读了第
一、二部分,拟写了一副对联,“两弹雪洗百年耻,一星放飞千秋梦”,横批是“民族英雄”。
生:我精读了第二部分,也写了副对联,“呕心沥血造两弹,鞠躬尽瘁报国家”,横批是“国之栋梁”。
师:我们需要这样的民族英雄和国之栋梁。
你们的理解和工整的对联让老师看到了国家的新希望!
生:我精读了第三部分,写了首小诗:“奥本稼先本不同,拔尖人物两极端。
锋芒毕露美国喜,忠厚平实中华爱!”题目是“截然不同”。
师:通俗易懂的小诗,虽然不讲韵律,但抓住了对比,很不错哦!同学喜,老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