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概论
第一讲:中国哲学概说
一、人类是有理性思维能力的
1、汉语表述人的“思维”的概念
(1)“思维”——思惟,思考,《汉书·张安世传》:‚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维得失。

‛(2)“思想”——思考,思虑,《素问·上古天真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

‛(3)“思虑”——思想,《荀子·哀公》:‚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


2、汉语表述“理性”的概念
(1)事物法则之“理”——
《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

故心不可以不知道。

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


(2)世界万物的本原之“理”——
《二程遗书·伊川语录》:‚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一言以蔽之,不过曰,万理归于一理也。

‛《朱子文集·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3)人际社会生活之“理性”——
《墨子·所染》以“丝织染色”比附国家政治善恶:‚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所染当,故王天下;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
(4)日常生活中的“道理”
——由玉石的纹理引申抽象:玉石的纹路、治玉的理路、本原之理、法则之理;推诸社会生活领域:原则之理、规则之理、准则之理;人生与文本中:文本义理、道义之理、是非之理
二、哲学是论涉人类思维智慧的学科
1、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智慧之学。

(1)中国观念文化尚学崇哲的思维智慧传统发轫已久。

《尚书》以“知、智”为“明哲”内涵而提出哲学的初步概念。

(2)《虞书·尧典》以“聪明文思”为主体知智明哲的哲学思维表现:‚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

‛帝尧之为圣王,其精神境界和德性品慧就是“圣哲”的聪明文思。

(3)《皋陶谟》是大臣皋陶向帝禹献猷的文篇,皋陶以为政治活动过程的思维智慧在于“知人”与“安民”:‚知人则哲,能官人。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知人”反映人君体识民众的政治智慧,“安民”体现君主治理国家的为政之道,知人与安民并行是人君政治的明智之举。

(4)《说命上》以洞明事理为哲思的明智之意:‚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汉代学者孔安国传释说:‚知事则为明智‛。

明识事理是哲学的本体义务。

人君洞明事理,是社会生活有序与百官奉职而治的有则可循的理论依据。

(5)《尔雅·释言》以“智”为“哲”的概念内涵:“哲,智也。

”后来的《说文·口部》,以动词和
名词兼有之意的“知”为“哲”的概念涵义:“哲,知也。

”可见《尚书》对后世哲学之“哲”的“知智明哲”意义赋予,为中文“哲学”概念的命称奠定了语义基础。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2、哲学之“学”的概念
学习之意——《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学业之意——《晋书·张华传》:‚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


学理之意——学科上的原理或法则
学术之意——专门而系统化的学问,《旧唐书·杜暹传》:‚素无学术,每当朝谈议,涉于浅近。

‛学力之意——学问的工夫造诣,范成大《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诗:‚学力根深方蒂固。


三、哲学之为‚学科‛的名称演进
1、中国哲学的历史名称
(1)春秋战国时期——“道术之学”,即论究“道”及其方法的学问,《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2)宋明以降——“义理之学”,即论究言论文章及其内容道理的学问;普遍皆宜的学说道理;讲求经义与探究名理的学问,《礼记·礼器》:‚义理,礼之文也。


(3)19世纪末期,日本学者西周将日语中汉字“哲”与“学”合成“哲学”,中国学者黄宗宪将之引介到中国学术界,人们普遍接受,“哲学”从此用此名。

2、哲学是使人走向聪明的学问
哲学导向人们理性地看待价值意义:价值是人们主观需求与客观有用属性的交叉同一
哲学示人以聪明的价值观念方向:聪明——参前视远与知事穷理,即聪者,參前视远——熟悉历史而前瞻未来;明者,即认知事物而究极法则。

哲学指导人们理智地认识现实问题:现实是由——社会问题、自然状况、人际问题、观念意识、良知水准等构成的存在。

3、哲学启示人们提升理性而超越流俗
流俗是含有短见的风气习俗
人生与社会文明诉求递进的理智和性情
自觉运用哲学协调我们的价值冲突
青年学人应当立足通俗基线为自身与社会做出明智的担当:立足通俗,减少庸俗,向往崇高
第二讲:中国哲学的学理特质
一、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智慧之学
哲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智慧之学。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智慧之学。

中国观念文化尚学崇哲的思维智慧传统发轫已久。

《尚书》以“知智”为“明哲”内涵而提出哲学的初步概念。

中国哲学与国际哲学一般下其他国别哲学进程一样而经历了孕育阶段。

孕育阶段的中国哲学是何种形态呢?首先是探究自然事物、社会世运、人生穷达、人际关系变化移易的问题。

《易》之变化移易观念最可谓有证说力的哲学思想,《周礼·春官》中的官职“太卜”,其职是执掌国家重大活动吉凶成败的预测占卜,他所负责运用的《易》法是:‚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说明《易》之观念文化由来已久。

其次是探求自然事物法则、社会生活秩序、人与自然关系、人际伦理规则的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以历史事迹向我们介述了孕育阶段初期,黄帝以自我睿哲智思导向先民开启哲学思想端源的观念文化状况:‚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

获宝鼎,迎日推筴。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六经》以古典观念形态标示中国哲学之为思想原理的成熟臻善。

《六经》是集夏、商、周三代公共理论于一体的中国元典。

诸子及其学派以思想学说主体的观念文化力量支持了中国哲学的思辨发展。

《史记·论六家之要指》指出学派各家对中国哲学的领域性作为:阴阳家注重对自然的哲学认识,以‚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探究自然物候法则,‚以为天下纲纪‛儒家以《六经》为其学说的原理,重视对人际社会的伦理认识,创设君臣父子之礼与夫妇长幼之别的秩序范式,以为社会生活多元主体认识与遵循的伦理观念国际一般意义下的“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智慧之学”,随其世界文化氛围而获得了“中国哲学”的国别哲学称名。

冯友兰: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一九四七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哲史中论述:
①认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②认为:‚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

③认为:‚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

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

‛‚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

‛‚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都是在人生之中。

也无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哲学家所谈“宇宙”不同于物理学家之宇宙:‚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

(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
二、中国哲学以学与史两个异域支持其学科
中国哲学的学科领域研究已经运行了一个世纪。

回溯上一世纪之初,中国哲学以哲学名称和学科生成的双重成熟,超越了曾经“道术之学”、“义理之学”的历史名称,以中华民族理
性思维的智慧之学加入到国际哲学概念的一般。

一个世纪的研究,产生了约近五十部文本著述,其中,哲学史的专著四十余部,哲学学理包括以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为代表的专著只有几部。

这一生产数量及其论域倾向,展示出百年研究状况是“史”的相对发达与“学”的相对微弱。

学界一些以“哲学史承载哲学”、“哲学史就是哲学”的持论,使哲学研究中“学”与“史”的同科异域性质受到遮蔽,由此导致了中国哲学研究中“学”的论域开发不足的学理缺憾。

事实上,哲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它涵载着“学”与“史”两个要域“学”是哲学问题、哲学范畴的普遍性义理组构的现实学理形态;“史”则是哲学问题、哲学范畴生成和流变的逻辑进程。

中国哲学的研究不应该呈现多史少学、重史轻学、以史代学的倾向。

哲学的现实学理形态彰示的是民族国家观念文化的精神灵魂。

中国哲学作为国际哲学一般意义下的国别哲学,它是中华民族观念文化的精神灵魂三、中国哲学的学理形态具有哲学一般的基本论域
哲学的现实学理形态经由一系列论域支持构成。

这些论域是哲学的内涵质素,是攸关自然事象、社会矛盾、人生境况、观念态势的思想。

哲学的理性热忱就在于运用思维概念去探求事物本质及其法则的真理。

经由中外语义等值可比与对译通约原则求证,创设为生成论域的本原论、认识论域的格致论、逻辑论域的名辩论、美识论域的美识论、伦理论域的伦理观。

经典原理、子学思想、文献学说所涵载的哲学思想表明:中国拥有观念文化之核心的国别哲学,中国哲学连同其思维主体拥有不可分割的合法性,中国哲学以宏观的板块论域、中观的致思问题、微观的语义概念,昭示其学理形态具有哲学一般的基本论域。

中国哲学对于自然的宇观认识
“自然”是与人文相对而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宇宙意义的自在实体。

中国哲学之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智慧之学,认识自然是思想的基本职能。

《周易·贲卦》将自然意义的“天文”视为人文意义的客观前提,认为人类的文化性活动是基于自然前提的类实践,主张认识自然意义的“天文”,由此及向人文意义的文化进步,实现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思维性灵观照:‚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先哲对自然属性和天体现象的表述,是今人反观思想文化进路的明智前见。

一、中国哲学之自然概念的意义介说
1、自然是万物自在非人为的本然状态
“自然”概念先表述于老子的言论之中。

以“道”为整体世界无限多样性的本体及其法则,是老子思想的至上哲学高度,因为本体及其生成法则是哲学的基石性范畴。

以“自然”概念表述人类遵循自然法则而为的顺理成章意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十八章》自然是一个端兆不可得见、意趣不可得观、无物可以易其法则的自在实体。

位居众智之上的圣人,贵待自然法则而克制主观作为。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高诱注语)‛
2、自然是无意识而有法则的实体存在
庄周以为“自然”是无意识目的与无为无造的客观存在。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自然之为万物的总名,只因循法则而不作有意识的自益性生存,它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无为无造的现实存在。

---《庄子〃德充符》西晋时期学者郭象,以为自然是天然地存在着的实体:‚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

以天言之,所以明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郭象注释《庄子〃齐物论》自然的实质即是天然,而不仅只是它的郁郁苍苍之貌。

三国魏国学者以为万物任性自然,以法则调适其种类关系:‚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王弼注释《老子〃五章》
一是以“自然”指表“道”的意思:在《无名论》中,以“道”指表自然法则:
‚夏侯玄曰:‘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

‛----三国魏国学者何晏‚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之道也。

‛----北宋学者程颢
二是以“自然”指表“必然性”意思:中,认为“自然”与“必然”是同一性概念:‚由血气之自然,而审查之,以知其必然,是之谓理义。

自然之与必然,非二事也。


----清代学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三是以“自然”指表人的自然本性的意思:玄学家主张凸显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情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纵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纵欲则得自然。


---三国魏国学者嵇康在《难自然好学论》人的本质由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多质素构成,自然本性是其质素之一。

历代文论是不同时代学者思想学说的文本。

“自然”概念,一俟进入思想意域就成为不同时代学者竞相论述的范畴。

自然的概念从老聃开发先声之后,在战国时期庄周的发展下,演进为成熟的哲学范畴,进至三国两晋及其以后时期,受到了广义的理论发挥。

一是以“自然”指表“道”的意思。

以“道”指表自然法则:
‚夏侯玄曰:‘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


---三国魏国学者何晏在《无名论》‚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之道也。

‛---北宋学者程颢在《遗书》卷十二
二是以“自然”指表“必然性”意思:认为“自然”与“必然”是同一性概念:‚由血气之自然,而审查之,以知其必然,是之谓理义。

自然之与必然,非二事也。


---清代学者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理》三是以“自然”指表人的自然本性的意思:以玄学的“自然”论与儒学“名教”论相区别,儒家注重“正名定分”之教,玄学家主张凸显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情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纵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纵欲则得自然。


----三国魏国学者嵇康在《难自然好学论》人的本质由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多质素构成,自然本性是其质素之一。

中国哲学对于“自然”概念赋予了多维意域。

这些意域论涉的学说,将自然的广延性划分为多个维度的概念界域:
运用“殊途而同归”的思维路向,开拓纵深的认识意界
纷呈“百虑而一致”的理论方式,趋近终极的真理境界
驻足现代视点,反观前贤论述自然意域的明哲之论,可以深度地教益和启发现代哲学理论思维,培植现代哲学的理性意识,促进哲学对价值观念矛盾与困惑的明智疏解,具有深长的意趣。

1、对于自然界作时间和空间的“宇宙”总名之称
“宇宙”是中国哲学指称自然界时间与空间的总名。

“宇宙”论对于自然界首先开展“时间”与“空间”的二部类探索。

“宇宙”概念的较早论述:‚(道)出无本,入无窍。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末梢)者,宙也。


---《庄子〃庚桑楚》
“道”是没有出生所在与归宿终点的根本性实体。

但是,“道”之为自然界及其无限多样性的生成性母体,有其实际(空间)却没有处所,称为“宇”;有其长度(时间)却没有开端和末梢,称为“宙”。

庄周之论宇宙,时空是无限的和虚无的,空间是捉摸不到的,时间是无开始与无终结的。

“宇宙”概念的明确表述的文本。

《淮南子》以为时间与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知的和相对的,‚朴(未经加工的木材)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精微与奥秘)者无度量。

故天之圆也不得规,地之方也不得矩。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


---《庄子〃庚桑楚》《齐俗训》以未经加工的朴树之木比喻自然性状,以人们不能直觉的概念之道比喻精微奥秘,再以“天圆难规”与“地方难矩”推极自然概念的纵深之处,导向“宙”的往古来今的自然时间,“宇”的四方上下的自然空间,是一个意趣深长的表述。

2、对于自然界作明暗与强弱的“阴阳”属性指称
“阴阳”概念产生于人们对于日照光线感觉的理论抽象。

人们将发光星体特定向度下的强弱光线称指为“阴阳”,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文本中的“阴阳”概念则上升为抽象思辨的范畴,指表整体事物内部所包含相待而又相济的属性势力。

一是《周易》64卦以“--”爻与“—”爻指表阴阳概念:《易经》64卦,每卦6画,6画以阳“—”与阴“--”交错组成,阳爻象征阳刚强健的属性和时期,阴爻象征阴柔弱衰的属性和时期。

《周易·系辞上》将阳“—”与阴“--”抽象为“阴阳”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二是以“阴阳”观念解释自然事态的现象:《国语·周语》记载公元前780年伯阳父用“阴阳”观念解释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三是将“阴阳”视为事物整体内的矛盾质素:《老子·四十三章》以“阴阳”指表事物整体内矛盾对立统一的范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认识到了,事物整体内存在着矛盾性质的质素,这一整体由“负阴而抱阳”的矛盾纠结构成,阴阳异性受事物整体之背负与怀抱,彼此在其载体内部以两气冲撞的矛盾互动,表现其对立而又统一的和合存在与互动。

四是以“阴阳”为事物生成于运动的结构性法则,唐代学者孔颖达疏解《系辞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时,以为阴阳是事物生成与运动的结构性法则:‚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测量之谓神也。


第九讲玄学之思辨的哲学精神
玄学是中国哲学大系里的一个美妙的概念之域。

玄学之“玄”从直觉的“深黑之色”进向思辨的“幽深微妙”的高远莫测,是人们的思维认识从直觉进向思辨的理论发展。

思想观念的创设者们以“玄”为概念载体,从宇宙事物的色彩属性及向存在属性,再由存在属性溯向存在本体,鲜活地呈现了一条哲思进路。

一、玄学之‚玄‛的概念在《老子》文本的表述
1、“玄”之为概念的源出
“玄”的概念经历了长过程的思维认识发展。

老聃赋予“玄”深邃的涵义,以几近“道”的同义语涵义表述“玄”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一章》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老子》以“玄”述“道”
“道”是道家学派论述世界万物生成的母体。

生成整体世界及其无限多样性的母体即是本体,它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哲学论究世界及其生成的基石性概念。

“道”之为一个概念范畴,内涵可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可以言说的“道”,二是不可以言说的“道”。

可以言说的“道”是现象界的“非常道”,不可以言说的“道”则是深藏现象后面的本质性的“常道”。

3、人是以概念表达思想的类
人类是能够命名指称事物概念之“道”的性灵一类。

以可以名称的(可名)指称现象界的事象以不可以名称的终极追溯指称长存本体的“常名”由此揭示名称认识的划时代意界,即“无名”是天地原始的混沌模糊未分时期的景象,“有名”则是宇宙事物以根本发生而得的指称概念。

4、名称是人指称事物属性的概念
名称概念是指称认识意义的思维活动。

人们的这一思维活动:从“道”之为本体的非直觉“常无”去究极“无名”的奥妙。

从“道”之为现象的可直觉与思维的“常有”去观察“有名”的界限。

即可发见“可道”与“常道”、“可名”与“常名”、“无名”与“有名”、“常无”与“常有”是一系列的相对概念范畴。

这些概念范畴统摄整体世界而又异名相对,正是它们之间现象之可直觉认识与本质之可思辨究极的意界,呈示宇宙事物发生学的幽深微妙的门户运动。

“玄”是上述思辨概念反映存在实际的幽深与微妙的门户源途。

二、玄学之‚玄‛的本体概念在战国至西汉的论述:
1、《黄帝内经》论说“玄”的本体之义
玄学之“玄”在战国时期表述中国哲学的“玄”本体范畴。

《黄帝内经》是将“玄”表述为本体范畴的战国时期成书的中医经典。

《内经》将“玄”视为总括天地万物生成与运动一般规律的“道”,体现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说:‚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玄”是深藏现象界背后的常存实体,“幽深微妙”的本体属性昭示其虚玄幽远的思辨意义,先贤哲思以其综括天道、地道、人道之诸多自然领域属性,以其为宇宙本体。

2、“玄”是以无形之实开展万物的形上实体
玄学之“玄”是以冥远幽深的无形之实开展万物的形上实体。

西汉学者扬雄以《太玄》之名论述“玄”义《太玄》以文学优雅与哲学思辨的合璧形式,向中国思想界示述了扬雄的玄本原
论: ‚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

资陶虚无而生乎规,关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

一判一合,天地备矣。

天日回行,刚柔接矣。

还复其所,终始定矣。

一生一死,性命莹矣。


3、《太玄》视“玄”为阴阳二气未分之时的统一体
扬雄看来,玄作为宇宙本原,是一种冥远幽深而无形迹的实存,属于阴阳二气未分之时的统一体。

它在幽冥中开展万物,规制天体及其周行的轨道规定宇宙事物间际的关联与度数,致使宇宙事物运动变化神妙莫测玄通贯宇宙时空古今,以其本质规定而分别事物性质种类。

基于本体的生成进化,玄发挥其舒张安置之功,使成阴阳二气交合,促进宇宙事物回转运行与阴阳刚柔相交。

在玄的本质性规定下,宇宙事物遵循其法则,循环往复,终始既定,月之晦明,性质明朗。

4、玄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本体
“玄”生阴阳二气,阴阳消长以三分法创生万物,即‚摛措万物而不见形者也。

‛本体处所上,‚晦其位而冥其畛,深其阜而眇其根‛,玄处无方与涯界,深藏其博厚和根柢与人灵识上,玄‚攘其功而幽其所以然也‛,‚卓然示人远矣,旷然廓人大矣‛,生成世界万物而不居功取受,卓然示人辽远,旷阔使人广大。

存在形态上,‚渊然引人深矣,渺然绝人眇矣‛,玄之渊引人难以至深,玄之渺致人难以视微末。

玄就是这样的形而上的本根品性:无所不能,而又无形无象,深藏于事物背后,在幽冥中发挥作用,洞察一切,知阴知阳,知止知行,知晦知明
三、玄学是非儒非道的新型而综合的时代精神之学
1、玄学是非儒非道的新型时代精神之学
玄学兴起于魏晋是对中国观念文化的形态开新。

哲学是以思想原理为表现形式的观念文化。

中国观念文化在魏晋玄学以前,经历的是三代古典文明与经典原理创设、春秋至战国的学派争鸣与诸子学说、秦汉以来的儒术独尊与经学主导。

魏晋时期的时代之学是什么,或由何种观念文化元素组成,是一个秉负历史范式的时代的难题
2、时代精神之学反映时代社会生活
断代形态的观念文化,给魏晋时代呈示着不同意义的启示: 三代文明与经典原理,向后世提供的是普遍的共遵性义理。

春秋战国间诸子学派争鸣,向后世提供的是思想学说自由论争的前鉴。

秦汉以来儒术独尊与经学主导,向后世提供的是官方倡导和学派显尊的传习。

那么,这些对于魏晋时人去古未远的价值问题,会导致他们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些业已成为历史的客观精神体系的价值问题,等待着时代思想主体对其扬弃
3、时代精神是自觉的时代生活的思想
玄本原论为标志的魏晋玄学。

务必厘清自己的时代性与前代思想形态的关系,务必明白自己的时代建树与对前代学问形态的选择,惟有这样才不失为时代思想精神的明智理悟。

因此,如何看待三代经典及其原理的共遵性价值,怎样发扬学派争鸣与诸子学说的自由论争范例,是否变革儒术独尊与经学主导的一派之学主流统系,是魏晋时代思想主体对社会生活议程的迫切践行问题。

4、魏晋玄学是对既有思想学说的超越
魏晋时代思想界在玄览了前代诸学后选择了抽象思辨的“玄学”为其时代之学。

这就是以三代经典之一的《周易》为其基本原理。

以春秋战国间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为其学说渊源,以汉代扬雄《太玄》一书中“玄”本原论为直接来源,以玄本原论为其学说最高范畴,一个很具时代观念特质的断代之学——魏晋玄学作为中国思想的新的里程碑产生了。

5、玄学思辨以概念范畴标示自身特质
人们还需明白:玄学是一个由学理概念层次群复合而成的时代之学。

它包涵:本根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