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笔记重点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笔记重点大全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也”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⑧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⑦/②⑤/③⑥⑧/④B.①/②⑤⑥/③④⑧/⑦
C.①⑥⑦/②⑧/③/④⑤D.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答案: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各
句中‘也’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也”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再进
行分类。
①⑦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②⑤⑧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③⑥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
④表示感叹语气。
故选D。
2、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
B.而闻者彰.彰:清楚
C.金石可镂.镂:雕刻
D.而绝.江河绝:断绝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渡过,横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
A.斧斤以时入山林
..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
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
A项,古今义相同,“山林”,指有山和树木的地方。
B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C项,“从而”:古义:从,跟从。
而,而且;今义:作连词,因此,就。
D项,“用心”:古义:因为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意,怀着的某种念头。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斗折蛇.行B.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
本题中,
A项,“蛇”原是名词,在此短语中作状语,像蛇那样爬行弯曲。
整句话的意思是:看到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B项,“箕畚”,原是名词,在此短语中作状语,用箕畚。
整句话的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C项,“水”,原是名词,此处名词作动词,游水。
整句话的意思是: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D项,“日”,原是名词,在此短语中作状语,每天。
整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
故选C。
小提示:词类活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
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
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
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
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
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
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
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
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
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
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如:成以其小,劣之。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登高.而招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故木受绳则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高”“善”均为形容词做名词,分别为“高处”“善行”之意。
B.“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C.“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D.“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伏”,倒伏,无活用。
故选A。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君子:本是对古代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金:特指金子。
“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古代的金银铜一类的钱。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D.《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答案:B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
学生平时要按照一
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B项,“指古代的金银铜一类的钱”错误,应该是“金属制的刀剑等”。
故选B。
小提示: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缘故挖掘发扬广大大宴宾客
B.女婿精典佳节大典剔除糟粕
C.存膏倘使性格不合象征主义
D.徘徊儒弱自我炫耀欣然接受
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形近字虽然字形
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
辨析。
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本题选没有错
别字的一项。
A项,“发扬广大”应为“发扬光大”;
B项,“精典”应为“经典”;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D项,“儒弱”应为“懦弱”。
故选C。
小提示:解答此类题目以下几种方法:音辨法。
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
的别字。
形辨法。
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义辨法。
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结构辨析法。
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
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
累了。
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
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
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8、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答案:C
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常见的此类活用现象,比如,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①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
②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翻译: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③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翻译:孔子以郯子为师;
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翻译: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⑤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翻译: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⑥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翻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⑦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翻译: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⑧日:名同作状语,每天。
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故选C。
课内阅读
9、《拿来主义》一文中借哪几种形象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对待文化遗产,“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答案:
本题考查对课文中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理解能力。
第一问:这篇文章在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时使用了比喻论证方法。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为了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盲目排外,虚伪主义,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
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第二问:这篇文章在论述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时,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其作用是: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比喻,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挑选”的方法有: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10、下列对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B.《读书:目的和前提》第3段具体分析了阅读杰作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
C.《上图书馆》第1段借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起了自己对过去图书馆读书生活的回忆。
D.在《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回忆了在文华图书馆、清华图书馆、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和圆形图书馆的读书生活。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B.“第3段”错误,分析阅读杰作对我们人生作用的是第2段,故“第3段”应为“第2段”。
故选B。
1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请赏析这句话。
答案:以“嗟乎”发端,两个感叹紧随其后,不平之气穿空面来。
引出三组分层对比论述。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然后可从内容、情感、手法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这句话在第二段的开头,以感慨的语句开头,笔锋突转,引起读者注意。
承上文“解惑”,从反面指斥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气。
它处在第二段的开头,有引出下文三组分层对比论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