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小传2:古代武器的象征——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器小传2:古代武器的象征——戈
戈是我国古代独有的、对战争史影响极大的一种武器。
它形如镰刀,是将凿孔的戈头用绳子绑在一根一至三米长的木柄上,用以勾割、啄击敌人,所以也叫“勾兵”、“啄兵”。
戈的历史很久远,最初戈头为石制,商周以后,改由青铜铸成。
目前我国出土的最古老的青铜戈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
戈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都是军队的主力装备。
商、周时期,军队以车战为主。
一辆战车一般载有披甲士兵三人,中间一名是驾车手,左侧士兵装备弓箭,负责远射,右侧士兵拿戈,负责近战,车上还有一两枝矛,作为备用。
在车战的近战中,戈能充分利用战车奔跑的速度,比以直刺为主的矛有更大的杀伤力。
周武王代纣时,在牧野誓师:“称而戈,比而干,立尔矛。
”命令将士们举起戈,拿起盾,挺起矛。
纣王的军队同样是多数兵士持戈作战。
在牧野之战中,士兵们不甘心为残暴的纣王卖命,纷纷阵前倒戈,矛头对向纣王,致使纣王大败。
到了战国晚期,由于盔甲的坚硬度逐步提高,车战逐渐被步战骑战所取代,戈的使用价值锐减,最终由更适合骑兵做战的的“矛”和“刀”所取代。
汉朝以后,戈作为实战兵器在战场上已完全绝迹。
但作为一种仪仗用的礼兵器,又延续了一段时间。
由于戈影响了古代战争历史两千余年,古人常用戈比喻战争。
如把戈与作为防御工具的“干”(盾牌)并用,比喻战事,如“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等。
另外,汉字中“武”由“止”和“戈”组成,意思是制止武力,“平息干戈”。
以“戈”作偏旁的“战”、“戮”“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