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历史与社会?是此次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一门崭新课程。


为一门融合了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综合课程,它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能力不是天生所具有的,它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获得。

教师作为教育者和课程的实施者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

在教改的实践中,我着重于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综合素质合作创新读图阅读质疑实践能力
社会在不断改革,课程改革也已与时俱进。

?历史与社会?正是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之一。

在课程改革中,新教材摒弃了过去死记硬背的大量地理名词,增加了相当分量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

继承了减少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加了内容的综合性。

教材这样的化难为易的编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强化了对学生方法的训练,提供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网上收集资料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展、视野的扩大。

再说课程改革中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

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就要求社会课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开展,强调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重视实践活动和获得社会经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经过两年的教改实践,我深有感触。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历史与社会?将历史、地理和社会知识综合起来,在内容设置上表达了历史、地理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既突破了学科界限,又更好地表达了多学科、
多领域知识的综合。

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久适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开展过程,而且贴近现实,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表达了“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

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识别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针对每一课题的内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想到很多与此相关的课外内容。

针对七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的特点,在授新课前,我让学生讲些与历史、地理、时事相关的内容。

有的同学讲?地理百谜?,有的讲?历史故事?,有的讲?东
方世界?栏目,有的讲?科学时空?。

这样不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不断地进行整合,并且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二、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合作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
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的能力。

通过集体的力量促
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开展。

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开放教学格局。


在社会课成认差异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例如,调动班干部的
组织能力,发挥特长生的特长,注重给胆小的同学“发言〞的时机,为“淘气〞
学生提供他们活动的空间。

在小组学习中,注重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
会合作。

再如,社会课中经常开展一些调查,如“到社区调查〞社区如何为居民
创造方便的生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制定调查方案:时间、地点、调查
路线、调查对象、调查报告的提纲撰写等。

完全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


师只是提供一些供他们参考的意见。

尽管开始学生的调查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
题,在每个组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后,他们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优点与缺乏,为以
后的调查积累了经验。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锻炼了每一位学生的观察、组织
能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参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时机,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事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兴旺的强大动力。

时代在呼唤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

.为了培养和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习兴趣。

社会学科本是许多学不重视,马马虎虎对待的学科,现今又不算中考成绩,这样一来,给教学带来更困难。

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这种情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故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语〕,在社会教学中,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很重视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兴趣,如针对学生正处于潜能开发和个性
开展旺盛时期的特点,突出社会教学内容的趣味化,这是加深学生印象,引起兴趣的途径,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画,搜集实物或制作教具等,配合课文进行教学,有效地激发其兴趣。

这是因为“所有的创新都来源于兴趣〞。

2.尊重每一个学生。

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的欲望,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更不能打击学生的每一个想法,让学生的创造热情保持持久,让学生在尊重和鼓励的气氛中健康的开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教学具有开放性。

表现在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师生交流的互动性。

开放性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和谐的。

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讨论战争发生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世界会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果会如何?你希望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吗?为什
么?答案是多种多样,理由是百花齐放,学生在讨论辩驳中产生了许多智慧的火花。

4.给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

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相互间汇报自己的思
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向家长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

有时我还开展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自己导、自己演,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和自信。

如?张骞出使西域?就曾表演过。

四.培养学生从图象中挖掘有效信息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读图能力。

图象是反映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的重要信息载体。

阅读和使用图象是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根本技能,也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必备工具之一。

新教材图像系统完整、类型多样、版式活泼,有地图、景观图、照片、示意图、统计图等。

其中七年级上册,那么增加了许多景观图,力求在知识传授上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的图像内容相当丰富,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了信息资源,为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提供了可能。

新教材的图像比拟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较多的文字内容,图文并茂,图与文有机配合,二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同时,由于文字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学生的“畏图〞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形象、直观、生动的图像,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例如?自然环境?这一课中讲述“气象万千〞
这局部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对世界气候的多样性获得感性认识。

首先,
图2-11标出了十多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教师可带着学生读图,说说图中共有哪些气候
类型,从而引出气候多样、气象万千的标题。

其次,教材在?气候分布图?的边缘,给出6个地
区的气候特征的文字描述,并配以相应地区的人物头像,来描绘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使“死〞的图像知识“活〞起
来,更容易使学生有亲近感。

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这些描述性文字,思考“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时使用了哪些词汇〞或“这些词语主要说明了气候哪两方面的特点〞,启发学生完成书上的读图练习。

最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形容自己家乡所在地的气候〞,使学生认识到气候的两大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这样,通过读图,学生获得了“世界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气象万千〞和“气候的两个要素是
气温和降水〞等地理信息,在此根底上,学会了对气候特点进行比照和归纳,发现规律,并掌
握了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五、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处理能力。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丰富多彩,除图片、地图、卡通、名人名言
外,还安排了作为扩展性知识的阅读卡。

在这些阅读卡中,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
情况,适当地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内容涉及历史、自然、社会、生产、生活
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有关的重要问题。

例如,讲?水上都市──威
尼斯?时,提到“六七百年前,这里是地中海沿岸著名的商业港口。

优越的地理
位置,使威尼斯一度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商业城市。

〞那么,后来威尼斯为何会
日渐衰落呢?教材正文中未提及原因,但是在阅读卡中学生能了解到这是因为
“土耳其人截断了通往东方的贸易路线,欧洲人又开辟了新的航线,地中海作为
贸易通道的地位日益下降。

〞由于阅读卡内容简明扼要,对许多知识只是点到为
止,学生阅读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但他们的求知欲已被激发,渴望了解更
多的相关知识。

例如,威尼斯鼎盛时期是何等的繁荣?欧洲人又开辟了哪几条新
航线?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阅资料,使
知识的获取不仅限于课本内,而且向课外延伸,从而使学生拓展视野。

从这一例
子中不难看出,阅读卡无疑为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搜集、处理能力提
供了极好的素材,奠定了良好的根底。

教师在授课中应当“就地取材〞,对于教材中的“第一手资料〞要珍惜,不能熟视无睹,轻易
放过。

要主动引导学生阅读资料──理解资料──处理资料,使教材的正文局部和阅读卡有机
地结合起来,使阅读材料真正地融入正文之中。

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作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
学生不断质疑,同时教师要更认真对待、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
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力求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气氛,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师生
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敢于质疑。

并要多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时机,让学生真正参与
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在课堂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给更多的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时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大胆思考,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当时质疑,并可随时陈述自己的疑
惑或见解,教师还可适当的启发、引导和点拨。

更要鼓励勇气,引导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我们常常会发现,一
个学生如果提出一个问题而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那么它会更积极更主动地提出各种问题,激发起更大的学习欲望。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地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对自己充满信心。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如a、用故事质疑。

讲故事质疑,
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加深了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如学习?石油宝库?一目,讲伊拉克战争的故事,美国控制中东地区,
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目的是什么?然后讲解波斯湾地区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带来的变化。

b、抓住实际生活的联系点质疑。

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相对都比拟宽,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而且
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他们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发生联系,引导他们质疑,以区分是非或补充知识。

如学习?热闹的山谷?,阿尔卑斯山区的旅游业给当地人带来财富也给他们带来了忧患,要求学生谈谈开展南溪江旅游中存在哪些类似的问题?你能想出哪些解决的措施?你能做些什么?c、用假设
质疑。

提出某些不存在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现象存在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相象能力。

在学习?众多人口?一目时,提问“假设用迁移人口的方法,使全国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开放的思
索,许多学生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学生通过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印象也很深,记忆也牢,认识到也深刻。

d、用情景质疑。

通过小品、诗歌、歌曲、录像和实
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环境气氛,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你从雪山中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未来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长江之歌?那动人旋律的回荡声中,再向学生提问长江发源在哪里?长江之水流向何
方?长江源流有什么特点?还可以利用课本标题、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等进行设疑,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学生的“疑难〞如何解决?可以坚持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组
内自主释疑;也可鼓励学生提问,师
生互动释疑。

尽管教师在上课时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解决了一些浅显的问题,但学生还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
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测,提出自己
的疑问和看法。

然后主要采取让同学们自己在相互讨论中解答,也可以通过教师作补充和归纳加以明晰。

如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1月、7月平均气温的教学。

展示:?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海南和漠河
1月景观比照图?指导学生从等温线的特点和图上的颜色来观察各地的气温,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
体验和所见所闻,阅读分析地图,并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

学生提到的
问题:1.7月份秦岭——淮河分界线的大致温度是多少?2.分析青藏高原和
漠河温度低的原因是否一样?3.吐鲁番为何是夏季全
国温度最高的地方?学生
都一一做了解答。

总之,教师要解放思想,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
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同时不要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只有这样
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七、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陆游诗曰:“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假设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
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
参加社会调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为增强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参
与社会实践能力,我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些实践作业。

如教学?与山为邻?的课后,我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调查本地区,说说我们永嘉人民是怎样利用山区资源的,其中哪些措施值得推广,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良,以“我看山区的开展〞为题写一篇调查报告。

当学完?水乡孕育的城镇?后,我就亲自带学生到楠溪古镇——岩头,进行游览探究。

然后请同学为保护楠溪江的旅游资源献计献策。

再如,学完?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后,我布置学生运用
课本所学,像小陈那样,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撰写一篇介绍家乡〔温州/永嘉〕的报告。

还如上?社区生活?课前,我让学生组织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存在的问题,确立调查方案,制定调查步骤,写出调查报告,讨论解决方案。

当一篇篇调查报告交上来后,我欣喜的发现学生是非常能干的,虽然他们的一些思想还比拟稚嫩,但已经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责任。

通过这些调查不仅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

总之,素质教育在于人的开展,培养人具有创造性,具有先进的头脑,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我们作为教师,不但要提高自己的教师素质,而且要特别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这样才能不致使自己及学生落在时代的后头,我们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精心去设计每堂课,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培养出一批批能适应时代开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资料:
1.牛学文主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组织编写浙江大学出版社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3.〈〈课堂教学艺术〉〉魏书生
4.〈〈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七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