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辛亥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辛亥革命
简析辛亥革命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既是一场革新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的大解放。
虽然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走的道路。
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了光明,从屈辱走向了富强。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主君主专制思想解放
近百年来,对辛亥革命已有了深入的研究,尽管对它的性质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说”,有“全民革命说”以及最近的“民族民主革命说”,对它的领导阶层的属性有着不同观点。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场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政治上、思想上解放了中国人民,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无论是对过去的百年,还是对我们的当代,乃至正在来临的下一个百年,它都有着伟大的意义。
深入研究参加辛亥革命的各个群体、各个民族、各个区域,彰显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强大凝聚力,纪念辛亥革命,有利于加强全球华人的大团结,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
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不少人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于辛亥革命的表述。
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说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上提出了新的目标。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是在太深重了。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因为从那时起,中国开始丧失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拥有的完整主权和尊严。
此后,中华民族逐渐陷入苦难的深渊。
当时,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有两块巨石,一块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块是清政府的反动腐朽统治。
在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租胶州湾,自此,各国纷纷在中国强租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此后八国联军占领中国的首都——北京长达一年之久,并实行分区管制,居民要分别悬挂占领过的国旗。
这种耻辱不能不深深刺痛中国人的心。
中华民族已到了濒临灭亡的边缘。
长期以来,清政府以“天朝大国”自居,许多国人盲目自大、安于现状。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流亡西安的清政府发出一道上谕,宣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此时的清政府已俨然成为一个“洋人的朝廷”,清政府
还是一个极端专制的政府。
甲午战争失败后向日本的赔款就达两亿三千两白银,加上分期缴付所需利息,相对于清政府三年的全部财政收入。
《辛丑条约》按照人均一两白银的标准,规定中国向列强四亿五千两白银。
这些钱从哪里来?一方面,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这大大加深了对列强的依赖;另一方面,只能加重税收、加紧搜刮国民,至宣统三年,国家的财政收入猛增到三亿两白银,这都是加紧剥削的
结果。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许多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此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不仅首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而且组建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主、民生”三大主义。
也就是要实行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并且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来实现。
这在当时是罪进步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所以,毛泽东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尽管孙中山的思想中有着空想的成分,并没有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道路,但这些目标的提出毕竟激励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为之奋斗。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入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这是一个沉重可怕的历史重担。
多少年来,人们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封建伦理观念。
而辛亥革命砍掉了皇帝这个封建社会的“头”,整个旧秩序全乱了套。
从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南京政府,像走马灯那样一个接一个登场,旧社会势力却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来。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正当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有人评价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军阀割据,社会更加混乱。
似乎革命徒然造成社会的混乱,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实现,这其实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看法。
实际上,辛亥革命将清政府打倒后,旧势力之内靠赤
裸裸的野蛮的军事统治,显然这是无法持久的。
而且,军阀混战使旧统治势力四分五裂,也有利于以后人们革命的发展。
所以尽管军阀混战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极大,但如果从稍长时间段的历史眼光来看,这种动荡和阵痛是社会转型期常需经历的过程。
可以说,辛亥革命在这方面正给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打开了道路。
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里,一切都是皇帝“乾纲独断”,老百姓根本摸不上有对国家建议和管理的权利。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特别提出要写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他最看重的一点。
虽然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做主的现实,但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
民国成立后各种政治团体纷纷成立,报纸杂志空前活跃,群众活跃多了。
辛亥革命将过去被看得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推翻了,连皇帝都可以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能怀疑、不能推到呢?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五四运动时期对许多旧事物的怀疑和批判,同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有很大关系。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
商业发展的政治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立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
如:以公元纪年,改用公历;下级官吏见上级官吏不再行跪拜礼;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老爷”等称呼;男子剪辫、女子放足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等。
这些变化不仅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这场革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
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一、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人认为推翻清政府后革命就成功了,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妥协退让,导致革命半途而废。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同盟会内部组织比较松散,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分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的大解放。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参考文献:
[1] 《喋血南国——辛亥革命在广东》[M],沈晓敏广东人民出版社
[2] 《辛亥革命》[M],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上海人民出版社
[3] 《中国近代史纲要》[M],中国近代史纲要编写组高等教育出
版社
[4] 《正确评价辛亥革命》[J],李良玉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 《清末新军的革命化方向与辛亥革命》[J],赵国材集宁师专学报第24卷第1
期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