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西安地名文化景观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8月J o u r n a l o fG r e e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第24卷 第15期
收稿日期:2022-05-16
作者简介:温 馨(199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土地利用与地产评估。

通讯作者:段岩燕(1964-),女,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土地利用与地产评估。

温馨棳段岩燕
(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地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承载着一定地域历史时期以来的地理、历史或文化状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
值。

采用分类统计法和A R C G I S技术,分析了西安市各行政级别的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其成因,结果发现:
①自然景观类地名中,地理方位类地名最为活跃;地形地貌、水文和动植物类地名与西安的自然地理特征相
吻合,多沿河流、山脉分布;②人文景观类地名有关姓氏类的地名最多,与人口密度有一定关系;经济类、军
防类、美愿类和宗教类地名文化景观特征明显,体现了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结果对探索西安历史
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名;G I S;文化景观;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2)15-0219-05
A n a l y s i s 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C a u s e s o fP l a c eN a m e sL a n d s c a p e
B a s e do nG I SA p p r o a c h i nX i’a n
C i t y
W e nX i n,D u a nY a n y a n
(,,
300387,)
A b s t r a c t:P l a c en a m e sh a v e s t r o n g r e g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b e a r i n gg e o g r a p h i c a l,h i s t o r i c a l o r c u l t u r a l c o n d i-t i o n s s i n c e a c e r t a i n r e g i o n a l 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w h i c hh a s a c e r t a i nr e s e a r c hv a l u e.I n t h i s p a p e r,t h e c h a r a c-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 a u s e s o f c u l t u r a l l a n d s c a p e o f t o p o n y mo f d i f f e r e n t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l e v e l s i nX i’a nC i t y a r ea n a-l y z e db y u s i n g c l a s s i f i e d s t a t i s t i c s a n dG I S t e c h n o l o g y.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①a m o n g n a t u r a l l a n d s c a p e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n a m e s,g e o g r a p h i c a l l o c a t i o n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n a m e s a r e t h em o s t a c t i v e;L a n d f o r m,h y d r o l o g y,a n-i m a l a n d p l a n t p l a c en a m e s a r e 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t h en a t u r a l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X i’a nC i t y,w h i c h a r em o s t l y d i s t r i b u t e d a l o n g r i v e r s a n dm o u n t a i n s.②T h e p l a c en a m e s o f c u l t u r a l l a n d s c a p e a r e t h em o s t r e-l a t e d t o s u r n a m e s,w h i c hh a s a c e r t a i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 p o p u l a t i o n d e n s i t y;T h e c u l t u r a l l a n d s c a p e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o f e c o n o m i c,m i l i t a r y d e f e n s e,b e a u t y w i s ha n dr e l i g i o u s p l a c en a m e sa r eo b v i o u s,w h i c hr e f l e c t s t h e p r o f o u n dh i s t o r i c a l a n d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o fX i’a nC i t y.T h e r e s e a r c hh a s r e f e r e n c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e x p l o r i n g t h e s o c i a l a n d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X i’a nC i t y i n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
K e y w o r d s:p l a c e n a m e s;c u l t u r a l l a n d s c a p e;G I S;X i’a nC i t y
1 引言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有意识地
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复合
景观,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综合的地理特征[1]。

地名作
为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实体或人文实
体的专有名称[2],可以反映各时期地名所在区域的自
然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变迁,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
成部分。

作为地域文化的综合体,地名景观受到了社会、
文化、历史地理、语言等学科的关注。

传统的地名研
究主要集中于地名的起源、演变、语源、类型划分、地
名群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
分析为主[3]。

随着G I S技术、遥感技术等方法在地名
研究中的运用,定量分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李建华
等借助G I 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卫县域内地
名的字频、来源、文化景观进行定量分析[4]。

王彬等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 O F)和G I S技术对广东地名进
行研究,科学地解释了广东全省地名通名空间分布规
律[5]。

林琳等运用G I S核密度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广
温 馨,等:基于G I S的西安地名文化景观分布及其成因分析地理与规划
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地名文化景观及其成因,发现房地产快速商业化催生的地名,对该地自然人文内涵的表达存在偏差[6]。

西安,简称“镐”,是陕西省省会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公元前约11世纪,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7]。

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西安产生了丰富的地名文化景观。

关于西安市地名景观的研究,已有案例多以城区地名为主[7,8],全域分析较少。

因此,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拓展地名选取范围,探讨西安11区、2县的地名文化景观分布及其成因,为探索西安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提供新思路,对新时期西安地名文脉和地方文化研究有一定借鉴。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选取
地名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经查询统计,共获得各行政级别地名3083个。

其中,区(县)级地名13个,街道(乡镇)级地名172个,社区(村)级地名2898个。

由于西安市一些地名由房地产开发商、规划单位等直接命名,无研究价值;还有一些地名由于资料有限,来源无法考证。

这些地名均未统计在内,共328个,因此本研究只涉及2755个地名。

本文所需的矢量图均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获取,其他社会经济数据参考《2020年西安统计年鉴》。

2.2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借助国家地名信息库和《西安市志》《陕西省志》等文献资料,查询所涉及的各行政级别的聚落地名由来,并用E x c e l对其进行了统计分类;其次将统计好的数据、矢量图输入A R C G I S,通过叠加分析获得各类地名专题地图,从而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成因。

3 西安市地名统计分类
3.1 地名用字统计分类
通过查阅《西安市志》《陕西省志》等文献资料,对西安市地名进行统计分类(表1)。

可以看出,西安市地名常见用字有:家(330)、村(202)、寨(171)、东(166)、西(150)、南(130)、新(123)、路(116)、北(114)、王(95)、街(84)、庄(83)、张(75)、坡(59)、大(59)、三(58)、马(56)、河(55)、庙(54)、堡(49)、兴(48)、子(47)、杨(47)、坊(46)、门(44)、湾(44)、沟(43)、桥(39)、口(38)、李(37)、里(36)、峪(35)。

以上32个汉字在地名中出现了2733次,占总字数的40.46%,表明西安市地名存在一定规律性。

表1 西安市地名用字分类统计
类别次数/次比例/%主要用字
地形地貌3194.73坡、口、峪、坪、沙、岱、塬、咀(嘴)、台、原、峰、山、岭、陵等水文4296.36河、水、桥、湾、滩、湖、江、井、渭、渠、堰、池、滨等
地理方位6369.43东、西、南、北、上、中、下、前、后
动物植物3204.74马、雁、龙、虎、羊、凤、鹿、草、柳、花、木、桃、枣、柿、梨等数量2473.66三、二、八、一、五、四、十、七、六、九、百、千、万、双、半、两颜色1341.99白、黄、红、青、黑、灰、赤、兰、粉、朱、紫
姓氏99814.79王、张、杨、曹、陈、兆、韦、郭、韩、周、姚、胡、刘、罗等政治981.45驾、府、公、国、官、县、衙、司、社、区等
经济1362.02坊、店、窑、官、铁、农、场、铺
军防3154.67寨、堡、营、堆、伍、将、军、团、旗、炮、屯
愿望4256.30兴、安、太、丰、仁、良、和、明、隆、庆、祥、胜、幸等
聚落83012.30家、村、街、庄、城、道、镇、巷、堂、苑、园
宗教2153.19庙、寺、观、佛、塔、宫、禅、门
其它164524.38新、大、子、老、里、角、小、天、田、广、明、头等
3.2 景观地名统计分类
根据西安市地名来源及其体现的景观特征,将地
名分为自然景观类地名和人文景观类地名。

自然景
观类地名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理方位、动物植物4类;人文景观类地名则分为经济、姓氏、宗教、美愿、军
防和宗教5类,分类结果见表2。

3.2.1 自然景观类地名
地形地貌类地名多出现“坡”“口”“峪”“山”“坪”“石”“岭”等字样,共出现319次。

其中“坡”指山地倾斜的地方,如黄土坡村,以地处黄土坡前得名;“坪”泛指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如高坪村,因地势平坦,高姓人聚居于此而得名;“塬”指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如徐塬村;“扁”指狭长形土崖,如余王扁村。

水文类地名以“河”“湾”“滩”“桥”“渭”等字样为主,其出现次数为429次,所用字数为44字。

“渭”泛指渭水流域,如渭南村、渭北村,以渭水绕村北弯曲东流之意而得名。

“灞”则指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西安市未央、灞桥区之间汇入渭河的灞河,如灞桥堡村、灞源街村。

2022年8月绿 色 科 技第15期
表2 西安市景观地名用字统计
类别字数比例/%举例
自然景观类地形地貌308.17百花岭、凤凰岭、铜人塬、牛尾沟、等驾坡、沣裕口等
水文4411.99泾渭街道、灞桥堡、北沙河寨、贾河滩、汤峪河等
地理方位92.45东辛庄、东街社区、沣惠北路、前进东路、丈八北路等
动物植物5214.17枣园、鹿马、大雁塔、柿园路、白杨林、老虎沟等
人文景观类姓氏15040.87西王莽、曹家滩、代张杨、郭杜街道、白家庄、陈家镇等
经济113.00油坊头、糖坊街、草市、新市、盐店、十里铺、屯铺等
军防133.54温国堡、徐家寨、陆旗营、占管营、陈兵坊、将军村等
美愿4813.08兴隆、团结、胜利、新旺、永安、安丰、仁义、吉祥等
宗教102.72观音庙、太白庙、太乙宫、石佛寺、圪塔寺、香积寺等
小计367100
动物类地名以“马”“龙”“虎”“羊”“凤”“鹿”等字为主,出现170次,所用字数为19字,包括富有祥瑞寓意的动物、耕作牲畜和家禽;植物类以“草”“柳”“木”“花”“桃”“枣”等字为主,出现150次,所用字数为33字,反映了西安市常见的植物瓜果和种植作物。

地理方位类地名出现636次,所用字数为9字,以“东”“西”“南”“北”“上”“中”居多。

这类地名多与周边自然或人文地理景观用字相结合,通过参照物表达聚落相对方位。

3.2.2 人文景观类地名
姓氏类地名有150处,出现998次,反映了历史时期为加强西安首都对全国的控制,多从全国各地迁徙大量人口“以实京师”,导致西安人口急增,对姓氏构成与地名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蓝田县的葛牌镇,据文献记载,明初人口较少,由于湖广一带的流民大量进入商洛、蓝田等山区地带,使葛牌镇的人口增加。

经济类地名多出现“坊”“铺”“窑”“店”“场”等字样,其出现次数为136次,所用字数为11字,反映了西安的经济活动类型丰富。

如油坊头村曾因肖姓在此开设油坊,周围村庄均来此榨油,后形成村庄而得名。

军防类地名所用字样有“军”“寨”“堡”“营”“旗”等,地名有315个,所用字数为13字,可见军事文化地名大多仅为军营、关口、军队编制、军队屯粮等,体现出西安历史时期的军事地位,如将军村,因汉长水校尉屯兵于此,筑有阅兵台,民间称将军圪塔,且村部驻于此地故名;鲍旗寨村则因大将狄青部下鲍姓将领在此扎寨,后形成村庄而得名。

美愿类地名以“兴”“安”“太”“丰”“祥”“康”等字为主,出现425次,所用字数为48字,体现了西安人民对个人品德、健康安居乐业等方面的美好希冀,如吉祥村、兴隆村、昌仁里等地名。

宗教类地名多用“庙”“寺”“门”“塔”等字,共出现215次。

其中,“庙”字频次最高,为54次,体现了西安人们的宗教信仰,如观音庙村、玉皇庙村。

4 西安市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成因分析4.1 自然景观类地名分布
4.1.1 地形地貌类地名
从图1、图2(a)可以看出,地形地貌类地名主要分布于南部及东部等地势较高的地区。

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南部,北为冲积平原,南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西南低。

这种地貌特征也在西安的地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山区以“沟”字地名居多,平原上“坡”“原”“台”等高地通名较多,而“塘”“口”等地形通名常出现在低洼地区。

此外,受西北方言的影响,西安地名中带“圪”“垯”的也很多,“圪垯”为小土丘,这与西北地区独特的地貌是一致的。

4.1.2 水文类地名
水文类地名占6.36%,由图1和图2(b)可见,这类地名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多沿境内河流分布,河网越密集,水文类地名越多。

黑河、灞河、沣河、渭河等河流流经的区域较广,与之相关的地名有灞桥、黑沟、沣峪、汤峪河等。

图1 西安市流域
4.1.3 动植物类地名
动植物类地名在总地名中占4.74%,地名用字以有祥瑞寓意的“龙、凤、鹤、竹、梅”为主,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地,北部分布较少。

由于秦岭山地山高谷深,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较小,为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为了增加熟悉感和一定程度上的威慑感,人们用动物给地方命名,如:牛角
温 馨,等:基于G I S 的西安地名文化景观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地理与规划
图2 自然景观类地名分布
寺、老虎沟、小狮村、神鹿坊、黑牛坡西村等地名。

而柿、桃、杏、梨、榴等具有西安特色的植物类地名,则与当地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相符合,例如:大白杨、枣园、桃园路、柿园坡、杏林坡等地名。

4.1.4 地理方位类地名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可准确指示地理实体的方
向,而方位地名正好准确的表现出这种特性[
8
]。

命名时结合自然地理实体和人工地理实体,有助于增强地名的方向感,有效地控制地名数量的增加,减少地名的命名工作量;同时通俗易懂,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该地名。

西安市地理方位类在总地名中占9.43%,从图2(d )可见该类地名分布广泛,表明根据地理方位来对聚落命名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如东八里、
西小街、北沙坡、南沈家桥等地名。

4.2 人文景观类地名分布4.2.1 姓氏类地名
西安市姓氏类地名占40.87%,
可见这类地名数量大、分布广(表2)。

如图3和图4(a ),姓氏类地名主要集中在西安市的东南部和北部,与人口密度成一定相关性。

据《西安市地方志》记载,历史时期西安存在多次移民,在移民过程中,为了体现宗族特征地位,人们通常以居住所在地的宗族或以最先来到此地的移民姓氏命名,这种命名方式也是宗族概念的体现,如丁家堡、王家滩、杨家庄、曹家等地名。

图西安市人口密度(万人/2
)4.2.2 经济类地名
从图4(b
)可以看出,经济类地名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

西安的商业经济发展繁荣、门类俱全。

商业经济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几个熟悉的作坊和市场供人们随意选择。

在历史的变迁下,这些手工作坊和市场也将保留在地
名中,方便人们记忆,如油坊头、草店等地名。

4.2.3 军防类地名
由图4(c
)可见,西安军防类地名南部山区分布较多,北部分布较少。

在西安的有关军事地名中,“屯”
“寨”等字反映了从唐代到明代的屯兵制度,这一制度在地方村庄形成了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军寨和村落逐渐融合,如鲍旗寨村、南堡寨、马王寨等地名。

虽然人们还是习惯性的保留这些具有军事色彩的称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淡化,体现了人们追求和平、渴望平安的愿望。

4.2.4 美愿类地名
由图4(d
)可见,美愿类地名分布在南部和西部。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崇尚仁、义、德、善等价值观。

因此,这些传统价值观渗透到西安的地名中,在许多地名反映出来。

如尚勤路、尚俭路,体现出西安市民崇尚勤俭、厚德质朴的道德价值观。

除了人们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还可以在地名中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如:幸福路、平安里、丰登路、德福巷、富强路等地名。

5 结论与讨论
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名蕴藏着地方的自
然、历史、民族、社会、文化等诸多信息[10
]。

本文借助数量统计分析和A R C G I S 软件,
分析了西安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具体表现为:
(1
)西安市人文景观类地名数量最多,占总地名的
2022年8月绿 色 科 技第15

图4 人文景观类地名分布
这与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2)自然景观类地名有关地理方位的地名数量最多,多分布于南部、东部;地形地貌和水文类地名多沿河流、山脉分布,与西安的自然地理特征相吻合;动植物类地名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地,北部分布较少,地名命名与西安市特有的物产相关,体现了西北特色。

(3)人文景观类地名关于姓氏类的地名最多,主要集中于区县面积较大的南部和北部,与人口密度有一定关系;经济类、军防类、美愿类和宗教类地名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名文化景观特征明显,反映出西安独特的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和军防特征,体现了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地名是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文化景观,体现了区域内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反映了该地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活动,是该地区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由于资料有限,一些地名的由来未能考证到,所以未统计在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名文化景观研究的全面性。

而地名的产生可能有多种因素,如何更全面、更精确地分析某一地区的地名文化景观,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椇
[1]李旭旦.人文地理学[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地名条[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3]陈 晨,修春亮,陈 伟,等.基于G I S的北京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
布特征及其成因[J].地理科学,2014,34(4):420~429. [4]李建华,米文宝,冯翠月,等.基于G I S的宁夏中卫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J].人文地理,2011,26(1):100~104.
[5]王 彬,司徒尚纪.基于G I S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J].地理研究, 2007(2):238~248.
[6]林 琳,王馨儿,曾 娟.基于G I S的新会地名文化景观分布、演进及影响因素[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60(5):72 ~85.
[7]邹 辉,权东计.西安市长安区地名景观特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5(3):479~484.
[8]王晓男,李开宇,王 远,等.基于P O I数据的街道地名地理环境要素分析———以西安市城六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8,30 (6):58~64.
[9]孙百生,郭翠恩,杨依天,等.基于G I S的承德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17,37(2):244~251. [10]王法辉,王冠雄,李小娟.广西壮语地名分布与演化的G I S分析[J].地理研究,2013,32(3):487~496.
[11]宋晓英,李文娟,傅学庆,等.基于G I S的蔚县地名文化景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12):63~68.
[12]亢 娜,贾文毓.基于G I S的上海市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3):123 ~128.
[13]杨小宁.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西安地名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14]刘轩孑.西安地名与文化[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15]杨晓俊,陈朋艳.符号权利下的城市街巷地名空间特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3):156~163. [16]王 峥,张 云.基于G I S的玉溪市村落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绿色科技,2022,24(2):196~2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