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笔记(精华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笔记(精华版1)第⼀编政治
第⼀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主义哲学的定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
2.马哲学第⼀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统⼀起来,并将其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
⼆、世界的物质性和⼈的实践活动
1.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与静⽌
运动:⽆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静⽌: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形⽽上学认为静⽌是⽆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3.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变⾰of26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发展(偶然性[可能出现]+必然性[肯定出现])
旧事物新事物更新事物→……质变新量变……
肯定否定(新的肯定)新的否定(否定之否定)→……
⽭盾(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间对⽴统⼀关系)同⼀性: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共处于⼀个系统
⽃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的关系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感觉、知觉、表象)(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新实践……
(概念、判断、推理)
五、⼈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1.⼈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发展三因素:地理环境、⼈⼝条件和物质资料的⽣产⽅式(决定作⽤)
经济结构⽣产⼒:⼈与⾃然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产关系:⼈与⼈的社会关系(基础:⽣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3.⼈类社会结构政治结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机关、政党及军队、警、法、监)
观念结构:不同步性、不平衡性、历史继承性、相互影响、对社会反作⽤
相对独⽴性⽣产关系必须适合⽣产⼒性质的规律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要求的规律
第⼆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和货币具体劳动→使⽤价值(能满⾜⼈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商品:劳动⼆重性
抽象劳动→价值(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世界货币)货币
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

⼆、资本和剩余价值
1.商品流通规律:商品——货币——商品(W–G–W)
2.资本的流通规律:货币——商品——货币(G–W–G’,G’=G+?G)
劳动⼒成为商品剩余价值前提条件
价值使⽤价值⾃⾝⽣存所必须的⽣活资料的价值进⾏⽣产劳动的能⼒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繁育后代所必须的⽣活资料的价值接受教育和培训所⽀出的费⽤
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者⼯作时间延长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3.资本的分类不变资本c:购买⽣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的资本
三、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循环
1.资本的积累
(1)简单再⽣产:在原有规模上进⾏的再⽣产
(2)扩⼤再⽣产:⼤于原有规模的再⽣产——资本主义再⽣产的特征
(3)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
2.资本的循环
⽣产阶段A(劳动⼒)G——W……P……W’——G’m购买阶段销售阶段
四、垄断资本的经济实质和特征
1.当⽣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定的程度之后,便会从⾃由竞争中⾃然⽽然地⽣长出垄断,垄断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最深厚的基础。

垄断组织在经济中起决定作⽤
⾦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融寡头的统治
2.垄断资本主义特征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经济上⽠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最⼤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分割完毕
国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总资本家”
资本本⾝已⾼度社会化
3.当代资本主义特征资本已全⾯地国际化
国家对国际经济⽣活进⾏共同的⼲预产⽣了国经协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国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剥削
第三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e3of26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诞⽣的客观物质条件——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业的迅速发展
2.科学社创⽴的政治条件——19C30-40s,欧洲⼯⼈运动的发展
3.科社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C初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科社的诞⽣标志——1848年,马恩的《共产党宣⾔》的发表
⼆、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1.代表⼈物——列宁
2.标志:1917年10⽉,俄国的⼗⽉⾰命
三、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1.1949年底,南斯拉夫“⾃治的社会主义”道路
2.20C50s,东欧国家相继开始改⾰
3.1991年8⽉,苏联共党垮台
4.1978年12⽉中共⼗⼀届三中全会,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第⼀节中共党史
⼀、新民主主义⾰命及其伟⼤胜利
1.1921年7⽉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
2.中共⼆⼤: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命纲领
3.中共三⼤:允许党⼈⼀个⼈名义参加国民党。

国民党第⼀次全国代表⼤会的召开标志第⼀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1927年8⽉1⽇,共党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州起义,在全国⼴泛开展反对国民党的⽃争
5.1934年10⽉10⽇开始长征,⾄1936年10结束。

期间1935年1⽉在遵义召开会议,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中央总的责任
6.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开始抗⽇战争。

1941年-1943年间,提出⼗⼤政策,中⼼环节是整风运动和⼤⽣产运动
7.1945年4⽉23⽇-6⽉11⽇,中共七⼤,制定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通过以⽑思想为党的知道思想,选举产⽣以⽑为⾸的中央领导集体
8.1946年7⽉⾄1947年2⽉,全⾯反攻国民党。

1947年6⽉30⽇,刘邓⼤军强度黄河,解开了⼈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9.1948年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战役
10.1949年3⽉,西柏坡召开七届⼆中全会,提出党的⼯作重⼼由乡村转到城市
⼆、中共党建⽴社制度的⽃争及其对社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2.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民共和国成⽴,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业和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6年4⽉⽑在中央政治局扩⼤会议上作《论⼗⼤关系》的报告,初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新⽅针
4.1956年9⽉,中共第⼋次会议,提出集中⼒量发展⽣产⼒,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业国
5.1957年4⽉,在全党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6.1958年,发动“⼤跃进”和⼈民公社化运动,以⾼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7.1961年1⽉,⼋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调整、巩固、充实、提⾼”的⼋字⽅针,国民经济开始转⼊调整的轨道
8.1977年8⽉,中共第⼗⼀届⼤会,华国锋在政治报告中总结了党同江青反⾰命集团的⽃争,宣告“⽂化⼤⾰命”已经结束
9.1978年5⽉11⽇,《光明⽇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的特约评论员⽂章
三、中共探索中国特⾊社道路的努⼒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1.1978年12⽉,⼗⼀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1981年6⽉,⼗⼀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思想作为党的知道思想的伟⼤意义
3.1982年9⽉,党⼗⼆届⼤会,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
4.1984年10⽉,⼗⼆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的决定》,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1987年10⽉,中共⼗三⼤,⽐较系统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的战略
6.1992年10⽉,中共⼗四⼤,概括了邓⼩平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确⽴了邓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该的⽬标是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1997年9⽉,中共⼗五⼤,⾸次使⽤“邓⼩平理论”这⼀科学概念,并把这⼀理论作为指引全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8.2000年2⽉,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节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代表中国先进⽣产⼒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化的发展⽅向,代表中国最⼴⼤⼈民的根本利益
2.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的⾏动指南
3.根本宗旨:全⼼全意为⼈民服务
⼆、党的纲领和路线
1.党的最⾼理想和最终⽬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在现阶段的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维护世界和平与醋精共同发展
2.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民,以经济建设为中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开放,⾃⼒更⽣,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
三、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四、党的纪律和党的团结统⼀
五、党员和党的⼲部
第三章⽑泽东思想概论
第⼀节⽑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
⼀、⽑思想的科学内涵
1.⽑是马列在中国的运⽤和发展
2.马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产⽣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20C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的产⽣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产物
3.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新的社会⽣产⼒和⼯⼈运动的发展
4.思想理论条件——新⽂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与传播
5.实践基础——中共领导的⼈民⾰命
三、⽑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时期:共党创建和国民⾰命时期
2.形成时期:⼟地⾰命战争前中期
3.成熟期:⼟地⾰命战争后期和抗⽇战争时期
4.继续发展期:解放战争和中国成⽴之后
第⼆节⽑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新民主主义⾰命的理论
1.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并指出了前者是⾰命的对象,后者是⾰命的动⼒
2.农民是中国⾰命的主⼒军和⽆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产阶级⽆论是反对帝国主义还是反对封建主义,都必须依靠⼴⼤的农民
3.⽆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武装⽃争是中国⾰命的主要形式,⼟地⾰命是中国⾰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是夺取中国⾰命胜利的唯⼀正确道路
4.统⼀战线+武装⽃争+中共党⾃⾝的建设=三个法宝
主要作品: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可以燎原、《共产党⼈》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创⽴了⼈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2.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针
3.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4.创⽴了社会主义基本⽭盾学说
5.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盾的学说
6.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主要作品: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民民主专政、论⼗⼤关系、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在扩⼤的中央⼯作会议上的讲话
三、⾰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1.军队的建设:官兵⼀致、军民⼀致和⽡解敌军6of26
2.军事战略上:以⼈民军队为⾻⼲,依靠⼴⼤⼈民群众,建⽴农村⾰命根据地,进⾏⼈民战争的思想
主要作品: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主要作品:⽬前抗⽇统⼀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打退第⼆次反共⾼潮的总结、关于⽬前党的政策中的⼏个重要问题、不要四⾯出击、关于帝国主义和⼀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虎的问题
五、思想政治⼯作和⽂化⼯作的理论
主要作品:青年运动的⽅向、⼤量吸收知识分⼦、在延安⽂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求恩、为⼈民服务、愚公移⼭
六、党的建设理论
1.⽑党的建设的理论,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位,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加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强调党的团结和统⼀,正确开展党内⽃争,注重加强执政党建设
2.主要作品:反对⾃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股、学习和时局、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作⽅法
第三节⽑泽东思想的活灵魂
⼀、实事求是
1.第⼀项基本内容:⼀切从世界出发
2.第⼆项基本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3.第三项基本内容:坚持马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
⼆、群众路线⼀切为了群众,全⼼全意为⼈民服务
1.核⼼内容:⼀切为了群众,⼀切依靠群众⼀切向⼈民群众负责
相信群众能够⾃⼰解放⾃⼰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向⼈民群众学习
三、独⽴⾃主、⾃⼒更⽣
三者之相互关系:独⽴⾃主、⾃⼒更⽣是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为前提的;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命和建设的必然结果。

这三个⽅⾯是相互贯通、有机统⼀、缺⼀不可的,共同构成了⽑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场、观点和⽅法,成为⽑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特殊品质
第四章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
第⼀节邓⼩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邓⼩平理论的形成、成熟和发展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2)理论基础——马列、⽑的基本原理
(3)历史根据——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4)现实依据——我国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第⼀阶段:13届3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
(2)第⼆阶段:⼗⼆⼤—⼗三⼤,轮廓形成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3)第三阶段:⼗三⼤—⼗四⼤,正式形成阶段
(4)第四阶段:⼗四⼤—⼗五⼤,明确提出邓⼩平理论概念并确⽴为党的指导思想阶段
⼆、地位
1.邓⼩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邓⼩平理论是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邓⼩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节邓论的主要内容
⼀、邓论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1)实事求是:①⼀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
(2)解放思想:①必须解决过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②必须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的;(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的基础在于实践,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具体领域的统⼀,各有其特殊性,⼜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
(1)解放⽣产⼒、发展⽣产⼒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向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标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产⼒
(1)解放和发展⽣产⼒是马克思主义的⼀条基本原理
(2)解放和发展⽣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解放和发展⽣产⼒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基本路线
(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开放,⾃⼒更⽣,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ge8of26
2.基本纲领
(1)经济纲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产⼒(2)政治纲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化纲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标,发展⾯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社会主义⽂化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标和步骤
(1)⽬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均国民⽣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
(2)步骤:①21世纪的第⼀个⼗年实现国民⽣产总值⽐2000年翻⼀番,使⼈民的⼩康⽣活更加宽裕,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年努⼒,到2020年建党⼀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建国⼀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新型⼯业化道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①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尊重知识,尊重⼈才——1996年全国⼈⼤⼋届四次会议确定为基本国策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党的⼗四届五中全会确定
五、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现代企业制度(2)建⽴、培育、健全全国统⼀、开放的市场体系
(3)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健全宏观调控体系(4)建⽴合理的收⼊分配制度(5)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3)⿎励、
⽀持和引导⾮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题分配⽅式(2)把按劳分配和按⽣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允许⼀部分地区、⼀部分⼈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六、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推进政治体制改⾰
⽬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民的积极性
1)政治体制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改⾰和完善党的领导⽅式和执政⽅式
3)政治体制改⾰的原则4)深化⾏政管理体制改⾰
改⾰⼲部⼈事制度内容改⾰和完善决策机制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等
(1)依法治国是当领导⼈民治理国家的基本⽅略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七、中国特⾊社会主义⽂化
⼋、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九、“⼀国两制”与祖国统⼀
1.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纲四⽬”
2.1979年元旦,全国⼈⼤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次宣布和平统⼀祖国的⼤政⽅针
3.1984年,六届⼈⼤⼆次会议通过了“⼀国两制”战略构想,使之成为基本国策
⼗、社会主义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全⽅位、多层次、宽领域
(3)全⾯提⾼我国对外开放的⽔平
2.坚持独⽴⾃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独⽴⾃主是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完整、互不侵犯、互不⼲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全⾯发展对外关系
(3)正确处理党纪关系的四项原则(独⽴⾃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涉内部事务)
(4)反对霸权主义,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量和领导核⼼
1.依靠⼒量是⼈民群众
(1)依靠⼴⼤⼯⼈,农民和知识分⼦(3)依靠新时期最⼴泛的统⼀战线(2)依靠全国各族⼈民的团结(4)依靠党领导下的⼈民军队
2.领导核⼼:共党
(1)共党领导地位的确⽴
(2)共党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领导⼒量
(3)改善党的领导⽅式和执政⽅式
3.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三的形成理论基础:马列、⽑、邓
历史根据:党成⽴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0of
1.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开放以来党和⼈民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探索
现实依据: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的建设⾯临的新形势
2.形成过程
(1)2000年2⽉,江在⼴东⾸次提出三
(2)2001年7⽉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80周年⼤会上,江系统阐述三(3)2002年11⽉,党的⼗六⼤将三写进党章
⼆、三的科学内涵
1.三的深刻含义
(1)三是马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2)三是对马列、⽑和邓的继承和发展
(3)三是20C90s以来时代和历史条件变化的必然产物
(4)三是全党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5)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三的集中体现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产⼒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化的前进⽅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民的根本利益
三、三的本质
1.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致性
2.坚持为党的崇⾼理想奋⽃和为最⼴⼤⼈民谋利益的⼀致性
3.坚持完成党的各项⼯作和实现⼈民利益的⼀致性
第四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重⼤意义
1.提出
(1)2003年8⽉28⽇⾄9⽉1⽇,胡在江西考察,明确使⽤了“科学发展观”概念
(2)2003年10⽉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
为本,树⽴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的全⾯发展”
2.定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针,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要义是发展,核⼼是以⼈为本,基本要求是全⾯协调可持续,根本⽅法是统筹兼顾三、深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个中⼼,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安定有序、⼈与⾃然和谐相处)
3.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开放ge11of
4.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三编经济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节市场经济概述6
⼀、市场经济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1.涵义: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式和主要⼿段的经济形成或经济体制
2.基本特征: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为⾃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市场运⾏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化;⑥经济⽣活国际化
⼆、市场经济的作⽤及缺陷
1.作⽤:①优化资源配置;②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③调节供求平衡;④进⾏评估筛选;⑤实现宏观经济联系和传递市场信息
2.缺陷:①对宏观经济活动调节的盲⽬性;②市场机制作⽤的局限性;③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④市场经济具有分化性
三、市场经济的运⾏机制
1.价格机制: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的机理和功能
2.竞争机制: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对价格、供求等市场要素的影响和发⽣联系的机理和功能
3.供求机制:在竞争的过程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调节和平衡供求的⾃⾏调节的机能
4.信贷利率机制: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5.⼯资机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资变动同劳动⼒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
第⼆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体
⼀、社会主义实⾏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实践的选择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长期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愿实⾏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原则:①把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但要兼顾社会公平;②既要合理拉开收⼊差距,⼜要防⽌产⽣两极分化;③既要让⼀部分⼈、⼀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能够把⼈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段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