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版中考化学专题一 图表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图表题
必胜题·测易
类型一 溶解度曲线和表格
1.下表是不同温度时NaCl、KNO3的溶解度。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020406080
NaCl35.736.036.637.338.4溶解度/g
KNO313.331.663.9110169
A.40 ℃时,将5 g NaCl、5 g KNO3分别加入10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B.将60 ℃时NaCl、KNO3两种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KNO3>NaCl
C.将80 ℃时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会减少
D.用上表数据绘制成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0~20 ℃
2.将饱和的KNO3溶液持续降温,下列相关图像不正确的是 ( )
3.t1℃时,将质量相等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②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
C.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不一定都有固体析出
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4.下表是NaCl、NH4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020406080
NaCl35.736.036.637.338.4溶解度/g
NH4Cl29.437.245.855.265.6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
(2)将60 ℃时的NH4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 ℃, (填“有”或“没有”)晶体析出。
(3)20 ℃时,将40 g NaCl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是 。
(4)40 ℃时,要使接近饱和的NH4Cl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填序号)。
①加水 ②加溶质NH4Cl
③升高温度 ④恒温蒸发水
5.请根据图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 。
(2)温度为 (填“t1℃”或“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
(3)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6.如表是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102030405060溶解
NaCl35.836.036.336.637.037.3
度/g
KNO320.931.645.863.985.5110.0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 。
(2)60 ℃时,按下列图示进行操作:
A中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 g。
(3)50 ℃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加热蒸发10 g水后,再恢复到50 ℃,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NO3溶液。
7.t2℃时,将甲、乙各70 g分别放在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现象如图一,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二。
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乙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a”或“b”)。
(2)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 乙(填“>”“<”或“=”)。
(3)要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较多晶体,宜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结晶。
(4)向烧杯①的溶液中继续加入25 g甲物质,充分搅拌,发现固体先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固体析出,你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
是 。
(5)将t2℃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甲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b.两溶液质量:甲<乙
c.两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
d.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类型二 化学反应中有关量的变化
8.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
A.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B.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C.浓硫酸长期露置在空气中
D.向在空气中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9.下图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一定温度时,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
D.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10.以下图像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向盐酸中不断加入水
B.等质量的镁片、锌片分别和足量的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C.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加Ba(OH)2溶液
D.向久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
1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强热
B.镁条燃烧
C.煅烧石灰石
D.把一定质量的铜片加入硝酸银溶液中
12.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纵坐标)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横坐标)关系不符合图乙的是( )
选项烧杯中的物质X溶液
A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
B氯化钙溶液碳酸钾溶液
C碳酸氢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13.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是( )
A.向一定质量的AgNO3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
B.两份等体积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C.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的KNO3溶液蒸发适量水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
1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向相同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
C.向一定量的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不断加入硫酸铜溶液
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答案精解精析
必胜题·测易
1.A 4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6 g,1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3.66 g 氯化钠,5 g NaCl 不能全部溶解;40 ℃时,KNO 3的溶解度为63.9 g,1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KNO 3 6.39 g,5 g KNO 3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故选项A 正确。
B 选项中无法确定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故选项B 错误。
将80 ℃时的KNO 3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时,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但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选项C 错误。
分析表中数据,0~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35.7~36.0 g,KNO 3的溶解度为13.3~31.6 g ,在该温度范围内二者没有相同的溶解度,故选项D 错误。
2.C 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持续降温,溶剂的质量不变,故A 正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持续降温,硝酸钾结晶析出,溶质质量减少,但是不为0,故B 正确;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C 错误;随着冷却时间增加,析出晶体的质量会逐渐增加,故D 正确。
3.C 烧杯①中没有固体剩余,所以溶液可能未达到饱和状态,也可能刚好达到饱和状态,故A 错误。
t 1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 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烧杯①中没有固体剩余,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所以烧杯①中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烧杯②中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烧杯②中溶解的溶质是硝酸钾,故B 错误。
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当蒸发的水的量较少时,烧杯①中不一定有固体析出,故C 正确。
t 2 ℃时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将温度升高到t 2 ℃时,烧杯②中的固体能完全溶解,即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溶剂质量相等,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D 错误。
4.答案 (1)氯化铵(或NH
4Cl) (2)有 (3)26.5%
(4)②④
解析 (1)分析题给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2)观察表格可以看出,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将60 ℃时的NH 4Cl 饱和溶液降温至20 ℃会有晶体析出。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0 g,所以此温度下将40 g NaCl 加入到100 g 水中充分搅拌后,只能溶解36.0 g 的氯化钠,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分数为×100%≈26.5%。
(4)观察表格可以看出,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36.0 g 100 g +36.0 g
增大,所以要使接近饱和的NH 4Cl 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增加溶质NH 4Cl 和恒温蒸发水,故选②④。
5.答案 (1)B (2)t 1 ℃ (3)20%
解析 (1)由题图可知:B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由题图可知: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点对应的横坐标为t 1 ℃,所以温度为t 1 ℃时,A 、B 的溶解度相等。
(3)由题图可知:A 物质在t 2 ℃时的溶解度是25 g,所以t 2 ℃ A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为×100%=20%。
25 g 100 g +25 g 6.答案 (1)KNO 3 (2)不饱和 167.6 (3)大于
解析 (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KNO 3。
(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60 ℃时,KNO 3的溶解度是110 g,即A 溶液中100 g 水中溶解了40 g KNO 3,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时,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31.6 g KNO 3和36 g NaCl,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为67.6 g,溶剂为100 g,所以溶液的总质量为167.6 g 。
(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50 ℃时,KNO 3的溶解度大于NaCl 的溶解度,所以50 ℃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加热蒸发10 g 水后,再恢复到50 ℃,析出NaCl 3.7 g,析出KNO 3 8.55 g,所以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 溶液大于KNO 3溶液。
7.答案 (1)b (2)= (3)降温
(4)甲物质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甲的溶解度增大 (5)ab
解析 (1)t 2 ℃时,将甲、乙各70 g 分别放在各盛有100 g 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 2 ℃,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有剩余,所以t 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即固体乙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b 。
(2)t 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3)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所以要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4)“全部溶解”的原因可能是甲物质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5)将t 2 ℃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1 ℃时,甲的溶解度变小,甲物质会析出,所以甲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a 正确;此时甲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液质量变小,而温度降低,乙物质的溶解度变大,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变,故b 正确;t 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甲溶液的溶剂质量小于乙溶液,降温后,两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故c 错误;将t 2 ℃等质量的甲、乙饱和
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甲溶液变为t1℃的饱和溶液,乙溶液变为t1℃的不饱和溶液,而甲物质t1℃时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t2℃时的溶解度,所以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d错误。
8.C A选项中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正确;B选项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故正确;C选项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变稀,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但是不会为0,故错误;D选项中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滴加稀盐酸,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即开始不会生成气体,将氢氧化钠反应完全后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直至碳酸钠耗尽,气体体积不再变化,故正确。
9.C 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可能为0,故A错误;B 选项中稀盐酸的pH小于7,图像起点错误,故B错误;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固体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C正确;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溶剂减少,原溶液中的氢氧化钙析出,溶液质量减少,故D错误。
10.C 盐酸的pH小于7,向盐酸中加水不断稀释,可使其酸性减弱,但不可能变成中性或碱性溶液,即pH不会等于或大于7,故此选项错误;等质量的镁片和锌片分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镁片反应放出的氢气多故B错误;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Ba(OH)2溶液,立刻会有沉淀生成,当稀硫酸反应完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故C正确;久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稀盐酸时,都会生成氯化钠,即反应一开始就会生成氯化钠,曲线起点应该在原点,故D错误。
11.C 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的质量会减少,故A错误;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固体的质量开始不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的质量增加,反应完毕后保持一定值,故B 错误;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固体的质量会减少,反应完毕后保持一定值,故C正确;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固体的质量会增大,而不是减少,故D错误。
12.A 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和碳酸钠,向其中滴加盐酸,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刚开始没有气体生成,故A错误。
13.A B选项中向其中一份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能够快速地生成氧气,但是完全反应后两份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的质量相同,故错误;C选项,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的KNO3溶液蒸发适量水后,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D选项,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时其碱性减弱,pH会减小,但不可能等于或小于7,故错误。
14.A A项,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生成氯化钠,二者恰好完全中和时氯化钠的质量最大,之后保持不变,故正确;B项,等质量的铁和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时,铁生成的氢气比锌多,但两种金属均未反应完时,当盐酸的质量相等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也相等,故错误;C 项,铁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金属质量应增大,故错误;D项,高锰酸钾在加热过程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而固体质量减少,所以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不再改变,故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