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海思同步练习鄂教八级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思》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穹.庐()遐.思()反璞.归真(2.在空白处填上准确雅致的量词。
一愁绪一杂虑一一残月一太阳一
3.按原文填空:
⑴那的浪,的波,的雨,的雾,⑵不管是亚洲高原上的,还是澳洲大陆上的)休憩.()皓.月()
水墙一海水
清风一礼花
起塞满了这个蓝天覆盖下的穹庐。
,都将在这里,不管是杨贵妃沐浴过
的,还是某原子能发电厂用过的,都要在这里。
4.下面与其他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在月光和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B她们笑着,叫着,舔食着天上的云朵,吞没了岸边的沙滩,狂呼疾走,翻腾飞跃。
C我立即被冲洗得没有一丝愁绪,没有一星杂虑。
D倒是水雾那几只海鸥在悠闲的盘旋着,打着浪尖。
5.仿写比喻句。
⑴例句:极目望去,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如冲锋陷阵的大军。
⑵例句:赶来来脚下时变陡立成一道道齐齐的水墙,像一匹扬鬃跃蹄的野马,呼啸着扑上岸来。
6.文中写道,“我”返回时,“船在月光下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 ,作者由此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
读选文,回答问题:
眼前这哪里是海呢?只有水,水的天,水的地,水的色彩,水的造型。
那如花灿开的浪,时
起时伏的波,星星点点的雨,湿湿蒙蒙的雾,一起塞满了这个蓝天覆盖下的穹庐。
她们笑着、叫着,舔食着天上的云朵,吞没了岸边的沙滩,狂呼疾走,翻腾飞跃。
极目望去,那从天边
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如冲锋陷阵的大军;那由地心里泛起的浪花,沸沸扬扬,一层紧追着一层,像秋天田野上盛开的棉朵。
那波浪互相拥挤着,追逐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
赶来到脚下时便陡立成一道道齐齐的水墙,像一匹扬鬃跃蹄的野马,呼啸着扑上岸来,\' 啪\' 的一声,一头撞在那些圆溜溜的礁石上,顷刻间便化作了点点水珠和星星飞沫。
还不等这些水珠从礁石上退下,又是一排水墙,又是一声巨响,一阵赶着一阵,一声
接着一声,不休不止,无穷无尽。
倒是水雾里的那几只海鸥在悠闲地盘旋着,打着浪尖。
我
站在礁石上,任海风鼓满襟袖,任浪花打湿鞋袜,那清风碧波,像是从天上,从地下,从四面八方,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起涌过。
我立即被冲洗得没有一丝愁绪,没有一星杂虑。
而那
隆隆的浪,滚滚的波,那浪波与礁石搏抖的音乐,又激荡起我浑身的热血。
海啊,原来是这个样子。
7、“那如花灿开的浪……这个蓝天覆盖下的穹庐”这一句描写了水的不同状态,其排列的顺
序是。
8、从文中找出比喻、拟人、排比句各一句。
比喻:
拟人:
排比:
9•“我站在礁石上……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齐涌过。
”一句中,为什么说清风碧波是从天上,
从地下,从四面八方涌过我的五脏六腑?
10•概括段意。
第二部分:
(一)
心中的芦苇(2004 年江西试题)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
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物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 (摇撼摇动摇曳),蓬蓬
蓬勃勃。
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
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
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
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斯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①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王的不归路,他抽后的芦花,一
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
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
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
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
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
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在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
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 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
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
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B (消失弥散弥漫)。
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虫唱。
宁
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
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
更多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
在绵绵秋西雨和茸茸的芦花织在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直和苦涩。
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人是孱弱②的,就像一要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
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思想形成人的
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要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
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有删改)
(注:①荆轲:战国末刺客。
因刺秦王赢政未遂被杀。
②孱弱:瘦弱,软弱。
)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瘠土()⑵涟漪()
12、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 “B” 两处。
A 处:
B 处:
13、从文中找出与第⑤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
⑴
14、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⑴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
⑵人只不过是一要挟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15、请简要概括第⑥段的内容。
16、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
(二)
雨声
雨声,彻夜在我的耳边响着……
它们是从天上伸下来的无数手指,抚弄着黑暗的大地。
在( )、嘁嘁喳喳的声响中,
我默默地倾听它们和大地的接触。
它们轻轻拍打着我的茅屋的屋顶。
这声音是轻柔的。
茅草吸吮着雨水,还没等雨珠在屋顶上
拍打出清脆的声音,柔软的草已经把它们吸干,只是在夜色中留下细微的( )声,犹如低声的叹息……
它们落在我窗外的树叶上,发出( )的声响,像是很多人在远处鼓掌,掌声一阵接
一阵,这不是热情的掌声,而是温和的、有节制的,似乎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不停地继续着。
在这寂寞的寒夜,有什么值得如此鼓掌呢?
它们落在河里,发出清脆的( )声。
这是水和水的接吻,晶莹而清澈,天和地的激
情在这千丝万缕的交接中弥漫扩展……
它们也敲打着我的门窗。
这没有规律的声音仿佛是在不停地对我絮语:哎,你龟缩在屋顶下干什么?到雨里来吧,我们会洗净你身心的疲惫。
你出来吧!
突然,它们走进了我的屋子。
起先是在地上,“滴答”一声,又“滴答”一声,清晰嘹亮,像交响乐中的小号。
是我的屋顶漏雨了,雨水浸湿了屋顶的茅草,渗进了屋子。
很快,这清脆的“滴答”声扩展到我床边的桌子上,变成浊重的“笃笃”声,又扩展到我的蚊帐顶上,变成沉闷的“噗噗”声……接下来,就该扩展到我的被褥和身体脸面了。
我不想阻止它们的造访,也无法阻止它们的进入。
由它们去吧,让这屋子里的声音和屋外天地间的千万种声音融为一体,让我也变成雨的一部分,湿润自己的同时,也湿润了世界……
17.下列拟声词依次填入文中的顺序是( A、咝咝 B.淅淅沥沥 C.劈劈啪啪
) D.沙沙
18.按照下列所给句子修辞手法上的特点,从文中再找出一句相同手法的句子来。
例句:它们走进了我的屋子。
19.你对文中结尾画线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20.声音是比较难写的,而本文的雨声却被描绘得十分形象,试谈谈作者笔下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21.大干世界,声音无处不有,请描述出一种你喜欢的声音来。
第三部分:
22.考考你的阅读量,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国籍及作品中的主人公
(1)《巴黎圣母院》的作者:,作者国籍:,主人
公:
(2)《茶花女》的作者:,作者国籍:
,主人
公;
2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放学了,他俩一路同行,一直走到十字路口才互相分开。
B.黄老师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C天气变冷了,妈妈把一件毛衣递给小红:“小红,把这件毛衣穿在身上吧。
”
D.王楠曾获得女子单打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
24.下列选项中,与原文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2004 年重庆试题)
你相信吗?地球人类每秒钟释放的二氧化碳超过700 吨! 每年有230亿吨。
它们直接影响到全
球气候的变化,导致气候变暖。
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中95%以上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
不同的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比为1:0.8 :0.6 。
因此,如多用石油、天然气而少用煤炭就可以达到减排的目的。
但是石油、天然气丰富的国家容易做到这一点,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多用石油、天然气往往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
这个损失获得了环境上的收益,但收益是全世界的,损失却由一个国家来承担。
这既不公平,对某些国家来讲也难以承受,并且,化石能源之间的替代只是延缓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因此替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A.之所以要调整能源结构,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B.提倡多用石油、天然气,少用煤炭,可以有效缓解二氧化碳的排放。
C.由于石油、天然气替代煤炭往往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尽管对环保有利,但人们却难以
承受。
D.要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