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语文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城山记》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及分析】
1、知识目标:借助注解,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能力目标:体悟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以及身处逆境仍坚守人生理想认真、执着的人生态度。
3、情感目标:拓展思维,联系实际,把握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韧的性格。
【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
1、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2、把握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身处逆境仍坚守人生理想认真、执着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韧的性格。
【教学策略】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第一课时已经疏通文意,品读了第一自然段写景部分。
从小石城山景之“奇”引发的“类智者所施设也”感叹,引出第二自然段的抒情议论文字。
本课重点赏析抒情议论部分。
二、文本品读:
1、朗诵全文。
思考:第二自然段的抒情议论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
2、分层解读。
第一层:围绕“造物主的有无”;
第二层:围绕“是二者,余未信之”。
3、设问解读。
第一层:①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②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论造物者的有无。
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以致于要向造物者发出疑问?
第二层: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他相信什么呢?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
4、文本小结。
文章以凝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景,并借以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同时寄托了作者的远大志向和身处逆境仍坚守人生理想,认真、执着的人生态度。
三、文本探究:
1、联系实际,引发思考。
如今,我们一直是在温室里长大,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是鲜花、掌声和表扬陪伴,很少经受打击、挫折和苦难,这对于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读书可以让人知道过去、现在还有将来,因此很有必要让大家通过这些闻名于世的山水游记散文的学习,去了解古人是如何面对挫败,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增强我们今后应对人生中挫败的承受力。
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会是怎样枯燥、黯淡的人生呢?学完本课,你对于人生中的挫折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古代这些文人处于逆境的为人之道,又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呢?
2、发散思维,深化认识。
从柳宗元的贬谪遭遇作为生发点,联系唐宋时期的贬谪文人及作品,体悟这些文人墨客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体悟他们的为人之道,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
3、回顾问题,各抒己见。
四、巩固提高:
课后完成对比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比较分析两文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五、板书设计:
小石城山记
景:奇
相信确有造物者
情:愤被贬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的悲愤怀疑造物者是否真有
安于现状摆脱现状
志:坚否定两种说法坚守理想
认真执着
甘于平庸施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