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延庆初三上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庆区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初三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Mg 24 S 32 Ca 40 Fe 56 Cu 64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1分)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木柴燃烧B.白磷自燃C.冰雪融化D.食物变质
2.空气中的下列气体中,含量(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稀有气体
3.水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你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的体积很小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硅B.氧C.铝D.铁
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蒸馏水 B.矿泉水 C.白醋 D.注射液
6.高钙奶中的“钙”一般是指
A.原子 B.分子C.单质D.元素
7.下列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 2个氧分子:2O
B. 氧元素:O2
C. 3个钠离子:3Na+
D. 一氧化碳:Co
8.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下列做法不会
..增加空气中的PM2.5的是
A.焚烧秸杆B.燃放鞭炮C.工厂排放烟尘D.植树造林
9.垃圾分类从你我他开始。
饮料罐属于
A.可回收物B.有害垃圾C.厨余垃圾D.其他垃圾
10.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不正确
...的是
A.CuO B.CuNO3 C.AlCl3 D.Mg(OH)2
11.在温室大棚中种植蔬菜,经常向棚内施放二氧化碳,其目的是
A.使害虫窒息死亡,防止植物病虫害
B .产生温室效应,提高棚内的温度
C .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D .避免棚内发生火灾
12.下列操作中,能鉴别氧气和氢气的是
A .观察气体颜色
B .插入燃着的木条
C .闻气体的气味
D .倒入澄清石灰水 13.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水灭火
B .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 .金属镁着火时,立即用CO 2扑灭
D .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14.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
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含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
子数 A .1 B .3
C .4
D .7
15. 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氮气常用作保护气
B .纯净水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 .室内燃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排风扇
D .用过滤的方法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1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取用固体粉末
C .称量固体
D .熄灭酒精灯
17.高铁酸钠(Na 2FeO 4)是一种新型净水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A. +2 B. +3 C. +4 D. +6 18.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
2P+5O 2 P 2O 5
B .2Fe 2O 3+3
C 4Fe+3CO 2
C .H 2O 2 H 2↑+O 2↑
D .NaHCO 3+HCl NaCl+H 2O+CO 2↑
19. 将浑浊的红色污水进行了如下净化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静置 过滤
通过活性炭
净水器
滴加 肥皂水
浑浊的红色污水 ①
②
③
MnO 2 点燃
A.①中液体无色浑浊 B.②中液体无色澄清
C.经上述处理后,②中液体为纯净物D.若③中出现大量泡沫,则②中液体为硬水
20.已知:2KClO3 ==== 2KCl + 3O2↑,右图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纵坐标表示的是
A.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生成O2的质量
C.固体中MnO2的质量
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生活现象解释〗
21.(3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随处可见。
(1)医疗急救常用到纯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一开放性科学实践手册》中有一个实验:将泡腾片(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柠檬酸等)放入水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你认为产生气体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可是目前并没有被广泛和大量使用的原因是_________。
22.(4分)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很重要。
(1)长期堆放的干草易引起火灾。
从燃烧条件分析“干草”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需要调节灶具的进风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其中液态二氧化碳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3.(3分)氧气有很多用途。
(1)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填字母序号)。
A.医疗急救 B.食品防腐 C.航天火箭 D.霓虹灯
(2)人们常将木炭用于烧烤,木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不同,其原因是。
24.(3分)下面是中国地质博物馆摆放的4种矿石标本,其主要成分如下:
MnO2
△
时间
y
A.赤铁矿 B.孔雀石 C.白钨矿 D.辉铜矿
(Fe2O3) [Cu2(OH)2CO3] (CaWO4)(Cu2S)
(1)上述矿石标本的主要成分中,含两种元素的是(填字母序号)。
(2)小明根据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推测以赤铁矿为原料,可制得含铁元素或含氧元素的产品,他的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3)小明依据化学式计算出Cu2(OH)2C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6.0%,计算式为。
25.(2分)水是一种常见的物质。
下图是电解水的装置,回答问题。
(1)通电一段时间后,a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2)此实验说明水由元素组成。
26.(2分)利用物质沸点不同可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根据下表数据判断。
(1)工业上制取氧气,控制温度在-195.8℃<T<℃时,可以将液态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分离开。
(2)要将工业合成氨的产物氨气(NH3)从它的反应物氮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分离开
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T<℃。
27. (2分)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下图为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示意图。
(1)海水淡化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不发生
...变化的是(填字母序号)。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28. (1分)氧元素和钠元素的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为:
物质H2N2O2NH3
沸点/℃-252.8 -195.8 -183.0 -33.35
O Na
氧元素是非金属元素,钠元素是金属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有明显差异,其本质原因:氧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2个电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钠原子。
〖科普阅读理解〗
29.(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氮氧化物(NO x)种类很多,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
NO通常为无色气体。
熔点为–163.6℃,沸点为–151.5℃。
它的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易氧化成NO2。
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比CO还强,更容易造成人体缺氧。
NO分子作为一种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在使血管扩张、增强免疫力、记忆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NO2通常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溶于水生成硝酸(HNO3)和NO,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制取HNO3。
NO2能使多种织物褪色,损坏多种织物和尼龙制品,对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也有腐蚀作用。
城市大气中的NO x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经测算,天然气、煤和石油燃烧产生NO x的量分别为:6.35 kg/t、8~9 kg/t、9.1~12.3kg/t。
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尾气中NO x的浓度相当高。
在非采暖期,北京市一半以上的NO x来自机动车排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明NO的“利与弊”:
“利”是________________,“弊”是_________________(各答1条即可,下同)。
(2)NO2溶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煤和石油相比,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结合数据解释原因:__________。
(4)减少NO x污染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实际分析〗
30.(3分)烟道气体脱硫可以有效地治理燃煤带来的环境污染。
脱硫方法有多种,世界普遍使用的是钙法,
所占比例在90%以上。
某钙法脱硫工艺的主要反应是:
二氧化硫(SO2)+ 碳酸钙 + 氧气硫酸钙(CaSO4) + 二氧化碳其中碳酸钙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大理石、石灰岩和贝壳等物质中。
(1)上述反应涉及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2)在将SO2转化为CaSO4的过程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该脱硫工艺的优点是。
31.(3分)工业上利用电石(CaC2)制备高纯碳酸钙的流程如下:
已知:①CaC2+2H2O=Ca(OH)2+C2H2↑
②CaCl2+H2O+CO2+2NH3=CaCO3↓+2NH4Cl
(1)乙炔(C2H2)是一种常见的燃料,写出乙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若将电石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32.(5分)甲、乙、丙、丁、戊是5种常见物质,由氢、氧、碳、钙4种元素中的1~3种组成。
(1)甲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也是空气污染物之一,则甲的化学式是 。
(2)乙也是一种无色气体,与甲所含元素相同,请写出一种鉴别甲和乙的方法: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
丙 丁 戊
(4)丁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甲、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B. 甲、乙、丙、丁、戊中都含有氧分子
C. 丁和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3)和(4)中发生的反应都是分解反应 〖基本实验〗
33.(1分)按下列装置实验,能达到对应目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氧原子 氢原子
34.(5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A 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B 、C 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B 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实验室用D 装置收集氧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开始收集;
(5)E 装置中充满水时,也可以作为氧气的收集装置,则氧气应从_______端通入(填“a ”或“b ”)。
35.(4分)同学们做了有关物质性质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 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气体的黄绿色消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 中铁与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看到试管水面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C 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分析〗
36.(4分)下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利用其进行相关实验。
(1)检验装置气密性:关闭止水夹,从a 处通入空气,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除杂:打开止水夹,从a 处缓慢通入O 2和CO 2的混合气,
瓶中液体无明显变化,在c 处得到较纯的O 2。
瓶中盛放的试剂具备的主要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获得稳定气流:打开止水夹,从a 处通入不稳定的氧气流,在c 处获得较为稳定
的气流,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防止爆炸:气囊中有遇明火能爆炸的H 2和O 2混合气。
将气囊与a 处相连,在c 处连接尖嘴管,打开
a
止水夹
c
b
A B
C
A .收集H 2 B. O 2验满
止水夹,通入混合气,在尖嘴处点燃气体,没有爆炸,原因是:①集气瓶中的水能降温和阻断燃烧;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究〗
37.(6分)课外小组同学进一步研究铁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问题】铁丝燃烧时为什么会有“火星四射”的现象?
【查阅资料】生铁中含有一定量的碳。
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现象与铁丝中含碳量有关。
【进行实验】探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现象与其含碳量的关系。
【提出问题】纯铁在氧气中燃烧溅落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和Fe2O3两种(FeO易被氧化)
②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溶液
③单质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 2HCl == FeCl2 + H2↑。
【进行实验】测定黑色固体的成分。
【实验反思】
同学们认为铁丝燃烧的现象还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所以想收集不同浓度的氧气进行相关实验。
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氧气,预先应向容积为250 mL的集气瓶中加水,水的体积约为
_______________mL。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
38.(4分)某校化学实验课上,同学们用化学方法探究一种钢样品中铁的含量。
同学们将11.4 g钢样品和30.0 g稀盐酸(足量)放入质量为130.0 g烧杯中。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及其中的剩余物进行了四次称量,记录如下表:
(1)计算这种钢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最后结果精确到0.1%)
(2)某钢厂欲冶炼1120 t这种钢材,炼铁的原理是将钢材与一氧化碳反应:
高温
Fe2O3+3CO 2Fe+3CO2,问需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多少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