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初一初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初一初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D.回族的形成
2.有学者认为“在唐朝虽然每年平均只有二三十人通过考试,但……这一制度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
供了机会”材料所说的制度是
A.世袭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科举制
3.古人诗赞“金榜题名”与这一喜庆事件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A.隋文帝B.隋炀帝
C.唐太宗D.唐玄宗
4.“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下列哪位统治者的赞誉
A.秦始皇B.隋文帝
C.唐太宗D.武则天
5.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 ) A.尚书省裁决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D.门下省执行
6.2015年5月14日,印度总理在西安参观了大雄宝殿、大雁塔、玄奘三藏院后表示,玄奘法师的印度之行将印中两国人民很早就联系在一起。

玄奘印度之行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习
A.道教B.基督教
C.佛教D.伊斯兰教
7.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

下列这些评
论中,最准确的是()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8.隋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下面说法最符合隋唐时代特征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革新与开放
C.分裂与民族大融合D.中华帝国的衰落
10.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最终亡国.隋朝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朝代.那么,你认为隋朝最大的历史贡献是()
A.重新统一全国B.开凿大运河C.创立科举制度D.出现“开皇之治11.隋朝的统治繁荣一时,但很快便因隋炀帝的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所覆灭,它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东汉B.西汉C.西晋D.秦朝
12.现在在世界上一些国家有“唐人街”,不少外国人也喜欢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你认为其原因应该是( )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对外交往活跃D.唐朝时中国经济发达
13.四川雅安是我国著名的藏茶产地.相传雅安的藏茶最初是一位汉族公主与当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时,作为礼品带进西藏的.据此你判断,雅安的藏茶最早可能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出现的()
A.隋文帝B.唐太宗C.宋真宗D.元世祖
14.“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一面镜子”的是()
A.房玄龄B.马周C.魏征D.尉迟敬德
15.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
A.江南河B.邗沟C.通济渠D.永济渠
16.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A.经济繁荣,文化昌盛B.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制度先进,疆域广大D.对外交流非常便利
17.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C.唐的统一与安定为这一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D.唐太宗个人是决定性因素
18.下列关于隋唐文化的叙述有错的是()
A.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B.火药在唐初用于军事
C.8世纪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D.《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19.通过行贿获取唐玄宗信任,身兼三镇节度使,挑起叛乱的是()
A.安禄山B.安庆绪C.史思明D.史朝义
20.755年叛军以奉密诏讨伐奸臣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由此兴起。

其中的“奸臣”是指()
A. 魏征
B. 马周
C. 李林甫 D杨国忠
21.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节度使权力过大,王朝统治内轻外重
B.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国事日非,朝政腐败,是导致叛乱出现的重要原因
C.安禄山被史思明杀死,叛军集团内部因不断内讧,力量逐渐削弱
D.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2.下列不属于黄巢起义的背景的是()
A.宦官专权B.藩镇割据C.土地兼并D.安史之乱
2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废掉后周皇帝,建立北宋政权,历史上称这次兵变为()
A.玄武门之变B.陈桥兵变C.靖康之变D.杯酒释兵权
24.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
A.弊大于利B.利大于弊C.利弊相当D.有利无弊
25.“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
二、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放与革新的时代】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此在治国时,他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3)材料表明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4)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五: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还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5)唐朝对外开放,在长安这座国际性的大都市里,当时可以见到哪些外国友人?请写出与之相应的友好交往事例
(6)唐朝的繁荣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比考其他科的人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拷到白头仍未重金石。

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制度在当时常设哪两项考试科目?
(2)该制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至少两点)?
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注:指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
渠。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千里长河是指什么?它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凿的?它以哪座城市为中心?写出流经扬州的那段运
河名称。

(2)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对该河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4)今天扬州发展应如何挖掘该河的潜力?
江苏初一初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D.回族的形成
【答案】C
【解析】鉴真东渡日本反映的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不能体现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主流。

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2.有学者认为“在唐朝虽然每年平均只有二三十人通过考试,但……这一制度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
供了机会”材料所说的制度是
A.世袭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到唐朝时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又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3.古人诗赞“金榜题名”与这一喜庆事件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A.隋文帝B.隋炀帝
C.唐太宗D.唐玄宗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科举制度相关的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金榜题名”的制度正式诞生的时期。

依据《旧
唐书·杨绾传》引杨绾上唐肃宗的奏疏说:“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就试策而已。

”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4.“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下列哪位统治者的赞誉
A.秦始皇B.隋文帝
C.唐太宗D.武则天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武则天相关的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因为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5.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

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 ) A.尚书省裁决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D.门下省执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

唐朝沿袭并完善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
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6.2015年5月14日,印度总理在西安参观了大雄宝殿、大雁塔、玄奘三藏院后表示,玄奘法师的印度之行将印中两国人民很早就联系在一起。

玄奘印度之行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习
A.道教B.基督教
C.佛教D.伊斯兰教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游天竺的史实。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求取佛法,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开始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

7.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

下列这些评
论中,最准确的是()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武则天的史实。

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后人对她执政时期的评价是颇有作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8.隋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是民族大融合的租用,不是隋朝统一的作用。

可以排除这个。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荣一时的隋朝。

9.下面说法最符合隋唐时代特征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革新与开放
C.分裂与民族大融合D.中华帝国的衰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继秦汉之后又一次大一统的封建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时期有许多制度的创立与革新,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这时期,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三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革新与开放成为隋唐时代的历史主题,故B项正确。

A项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时代特征;C项分裂与民族大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D项中华帝国的衰落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隋朝时期的基本特征,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

隋唐时期有许多制度的创立与革新,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这时期,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三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革新与开放成为隋唐时代的历史主题。

10.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最终亡国.隋朝是一个昙花一现
的朝代.那么,你认为隋朝最大的历史贡献是()
A.重新统一全国B.开凿大运河C.创立科举制度D.出现“开皇之治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最大的历史贡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这是隋朝最大的历史贡献,故A项正确;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度、
出现“开皇之治都是以隋朝的统一为前提,不是“最大”的历史贡献,故选A。

11.隋朝的统治繁荣一时,但很快便因隋炀帝的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所覆灭,它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东汉B.西汉C.西晋D.秦朝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隋的相似之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隋朝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都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如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大起义,都是二世而亡。

因此,隋朝的统治类似于历史上秦朝。

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现在在世界上一些国家有“唐人街”,不少外国人也喜欢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你认为其原因应该是( )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对外交往活跃D.唐朝时中国经济发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唐朝的史实。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故选A。

13.四川雅安是我国著名的藏茶产地.相传雅安的藏茶最初是一位汉族公主与当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时,作
为礼品带进西藏的.据此你判断,雅安的藏茶最早可能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出现的()
A.隋文帝B.唐太宗C.宋真宗D.元世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民族关系的相关知识。

由题目中“汉族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可判断应是唐朝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带去了大量的工匠、书籍,传播经济文化。

当时的皇帝是唐太宗,B项正确。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
14.“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一面镜子”的是()
A.房玄龄B.马周C.魏征D.尉迟敬德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
得失”的一面镜子。

因此,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魏征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

但是容易和房玄龄记混。

唐太宗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
镜子。

15.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
A.江南河B.邗沟C.通济渠D.永济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知道大运河三点四段的具体位置,从北到南依次为:涿郡、永济渠、洛阳、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余杭,由此可见,唐朝这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永济渠。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16.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A.经济繁荣,文化昌盛B.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C.制度先进,疆域广大D.对外交流非常便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的根本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使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是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制度先进,疆域广大、对外交流非常便利是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
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的不可缺少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选A。

17.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C.唐的统一与安定为这一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D.唐太宗个人是决定性因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任何治世的出现都不是某一个
人作用的结果,“贞观之治”的出现也不是唐太宗个人因素决定的,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明白统治者
不可过分压榨农民,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因此,AB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

任何治世的出现都不是某一个人作用的结果,“贞观之治”的出现也不是唐太宗个人因素决定的,如唐太宗时期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名臣魏征等。

18.下列关于隋唐文化的叙述有错的是()
A.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B.火药在唐初用于军事
C.8世纪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D.《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隋唐文化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在唐末用于军事,而不是唐初,B项叙述有错,符合题意;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朝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金
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ACD三项叙述正确。

故选B。

19.通过行贿获取唐玄宗信任,身兼三镇节度使,挑起叛乱的是()
A.安禄山B.安庆绪C.史思明D.史朝义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安禄山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通过行贿获取唐玄宗信任,军权在握,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

BCD三项不符
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安禄山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

但是容易和史思明记混,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史思明是唐朝大将军,北平太守。

20.755年叛军以奉密诏讨伐奸臣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由此兴起。

其中的“奸臣”是指()
A. 魏征
B. 马周
C. 李林甫 D杨国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
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因此,“奸臣”是指杨国忠。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节度使权力过大,王朝统治内轻外重
B.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国事日非,朝政腐败,是导致叛乱出现的重要原因
C.安禄山被史思明杀死,叛军集团内部因不断内讧,力量逐渐削弱
D.安史之乱使唐朝元气大伤,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故C项描述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题意;ABD三项的描述都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下列不属于黄巢起义的背景的是()
A.宦官专权B.藩镇割据C.土地兼并D.安史之乱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黄巢起义背景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不得不发动大规模起义。

ABC三项属于黄巢起义的背景,不符合题意。

D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属于黄巢起义的背景,故选D。

23.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废掉后周皇帝,建立北宋政权,历史上称这次兵变为()
A.玄武门之变B.陈桥兵变C.靖康之变D.杯酒释兵权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陈桥兵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建立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历史上称这次兵变为“陈桥兵变”。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
A.弊大于利B.利大于弊C.利弊相当D.有利无弊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针对唐末以来频繁改朝换代和地方割据混战的积弊,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同维护统一和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但也带来机构重叠,效率低下等弊端,导致积贫积弱的严重后果。

总之,北宋初年的加强中央集权利大于弊。

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文中的关键信息:“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轩审刑院”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故C 项正确;A项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设立中朝,任用亲信;B项“频换丞相”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在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故选C。

二、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放与革新的时代】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