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中西方教学方法的差异性通过中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回顾和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情况,教学方法在各自的土壤和历史时期中都有了不同的衍生。
、
两个中心的不同: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纵观中国的教学方法,发现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状况。
教师中心实际上是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室这个固定的教学场所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以讲授法为主,教科书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但不完全吻合学生的理解力和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则在固定的位置上听讲和记诵。
这种单一的授受型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学生则仅仅充当了知识容器。
由于这种授受方式脱离生活、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一致,结果学生只能像从容器中倒出知识一样来应付各种各样的提问和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它。
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得到尊重,反而受到压制,因此,学习对他们来说丧失了乐趣,学校也不再有吸引力了。
然而,虽然西方也有过像赫尔巴特教学法那样呆板机械的程式,但从杜威“做中学”教学思想以及后来的一些教学方法可知,他们摒弃了传统的教学理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把那种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变革为共同参与、共同体验的教学方式,书本并不是学习的唯一材料,参与其中体验和感知是教学所追求的。
教师从单向型的授受变成了具有反馈功能再传授的复合型授受。
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也更能体会到学生参与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得与失。
教室也不再是唯一的活动场所,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变成学习的地方,处处是
“教
室”,时时可学习。
由此可见,在教师中心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主动积极的精神。
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也就只重视预设而忽视了生成,从而也就相应地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与之对应,学生中心下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显得积极,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大胆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题的研究。
教师不单重视预设,更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正如有的人所说,只有敢于创新,善于思辨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敢于创新,善于思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