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指导思想 3.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 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 把握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具 有的学科价值的同时,更要凸显本课程特有 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 在进一步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的同 时,更加关注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背景下, 学生自主选择和规划人生的能力培养。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一)指导思想
4.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 依据,贯彻有关教科书编写的要求。
教材的编写,要在全面、准确地把握“内 容标准”的基础上显示自己的编写特色,在保 持“教学文本”的规范性的同时,体现其“学 习文本”的工具性,使之成为“教”与 “学” 互动的平台。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四)《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
3.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和 学习方式。 4.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注重过程性
注重实践性
注重开放性
三、《政治生活》施教中要把握的 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本单元地位: 教材的首篇,回答了政治生活最基本 的问题 (二)本单元的逻辑结构及知识体系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一)指导思想
1、以中央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特别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 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 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坚持思想政治
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 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
每个单元都设计一个“综合探究”
第一单元: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在活动中,学生要查阅资料、列举案例、分析比较、 尝试制订规则。 第二单元: “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列举最新的事例,比较有无权威 的政府行使其职能的不同结果,还要联系当地实际对政府的活 动进行评估并写出建议书。 第三单元: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归纳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 特征,并通过修宪的具体过程,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 根本的一点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 者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单元: “中国的和平发展”。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收集有关资料,举办一 次主题班会。
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政治生活的特点、内容、主要作用,认识参与政 治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有序政治参与的态度。 使学生明确我国公民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 民主监督等政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理解行使 政治权利的过程与方法,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等,确信我 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学会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一)教材呈现方式所依据的理念 (二)教材的结构层次 (三)教材呈现方式的优点 (四)《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一)教材呈现方式所依据的理念
《政治生活》以“教材是教学的资源、工
具和指南”的理念为依据,力求为教师的教与
学生的学创设一个平台,既有助于发挥教师的
政治学科知识为 支撑


以生活为基础,以思想政治 观点为统领,以政治学科知识为 支撑整合教材内容,是《政治生 活》编写的基本思路。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三)基本框架特点
1.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线。
《政治生活》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贯串全书的一根主线。
治生活实践,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与基本技能的同
时,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 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现状,坚持以 生活逻辑为线索,避免用理论逻辑打破生活逻辑。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3
第三层次是框。 全书共24框。 框题的表述基本 采用的是复合结 构。这种表述方 式既能明确地表 达了本框的学习 主题,又有助于 彰显我们倡导的 价值导向。
4
第四层次是目。 它是构成课文 的基本单位, 是学习的基本 内容。每框均 由三目组成, 全书共72目, 三目之间有严 密的逻辑关系。
三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 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借以推动教学 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二)教材的结构层次
1
第一层次 是单元。 全书共四个单 元。每个单元 都有自己的序 言和知识结构。
2
第二层次是课。 它构成各单元 的逻辑框架, 全书一共九课, 每课都有导言, 说明本课要讲 述的主题,起 承上启下的作 用。
1目
情景导入。提供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案例、资料、问题、 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启动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知识。 情景分析。对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 有些部分在情景回归中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在这一 目中,以辨析、评估、辨认等多种有效手段,分析情景, 让学生经历“过程”,让学生对情景进行思索,主动进行 学习。
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紧密联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把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一)指导思想
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
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政
思想政治必修二:
《政治生活》 教材总体介绍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四)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课程性质:思想政治德育课,是集理论学习、 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 性课程。
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最基本的 理论和知识; 社会认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家和政府的性 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当代国际社会的概 况等;
小 近 大 远
具体
公民的 政治生活 为人民服 务的政府
抽象
建设社会 主义政治 文明 当代 国际社会
四个单元的内容有递进关系
第一 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主要讲有关我国 公民行使政治权 利,履行政治性 义务的内容,以 学生能够感受的 政治生活为起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 何有序政治参与、 行使政治权利的 过程与方法。 第二 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 府 主要讲公民与政 府的关系,引导 学生认识和理解 政府的性质、职 能,学会正确处 理公民与政府的 关系,参与国家 公共生活的管理, 体会我国的政府 是为人民服务的 政府。 第三 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主要讲我国的社会 主义政治制度的优 越性,引导学生理 解我国公民政治权 利的制度保障,明 确我国各项重大政 治制度的特点和优 势以及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的重要 性,帮助学生树立 正确的政治观点,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向。 第四 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主要讲公民参 与国际政治生 活的问题,培 养学生的国际 视野,引导学 生认识我国在 当代国际社会 面临的机遇和 挑战,树立维 护国家利益的 使命感和责任 心。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三)教材呈现方式的优点
能够有效地控制教学内容的程度和教学的进度。 改变强制性地满堂灌的静态教学模式,推动教
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它有助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
价值观教育的多维度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四)《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
2目
3目
情景回归。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之外, 它还具有提高的功能。大体上可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着 力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即在学习相 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感的升华;第二,着力于培 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问题 或者是开展相关的活动;第三,践行性的引导。
公民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灌 输、公民意识的培育、权利义务责任意识的熏陶、 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引导和公民国际视野的培养 等。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四)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造就学生 成为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来说,课程的基本目标包括如 下几点。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三)基本框架特点
2.根据政治生活主题安排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材 本教材
学科概念
生活实践
理论逻辑
国家—政府—公民— 政党—国际社会 公民的政治生活—政 府—国家—政党—国 际社会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三)基本框架特点
3.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体系。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重点介绍有关课程、教材和教学的三方面问题
一 《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政治生活》的呈现方式与特点。

《政治生活》施教中要把握的 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编写思路 (三)基本框架特点 (四)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1.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 成长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 效性。
二、教材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四)《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
2.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中,增添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编写中,表述了我国政府改革的新观 点,即建设服务型的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 能政府等;(即第三单元四框题)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问题,按照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 要战略思想作了表述,如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定为党 的指导思想的意义、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 的根本保证等问题;(第六课)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阐明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根本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的观点;(第三单元) 关于宗教政策问题,根据中央关于宗教政策的精神作了表述。 教材尽可能反映我国政治生活的最新发展,如人权入宪、我国人 权事业的发展等材料,这些都体现了时代特点。(第一课)
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我国国体的政 体;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享有广泛政 治权利和自由的制度保障。 (接下页)

课程目标:
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 人民的选择;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 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使学生认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明确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使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社会的概况及其发展趋势,明确在和 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我国应对 之策。 使学生认识我国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的自 豪感和自信心并立志报效祖国。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二)编写思路
1.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的原则,根据我国公民政治生活内容组织教 材内容。
2 . 根据公民政治生活内容,提炼具有整合意义 的若干主题,分单元进行编写。
一、《政治生活》的课程性质 和课程目标
(二)编写思路
3 . 以政治学科知识为背景回答政治生活主题的有 关问题,渗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 的教育。包括国家观、民主观、政府观、公民 的权利和义务观、国家利益观等。 政治生活主题 政治观点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